清气布远:荣氏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探秘荣德生荣宗敬荣智健

纵观近代锡商,以杨、周、荣、薛、唐蔡、唐程为代表的六大民族企业,其执掌者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代。第一代大多活跃于上世纪初的一、二十年时间里,2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子侄辈的年轻企业家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扮演主要角色,形成新老两代企业家交替过渡的状况,至抗战前后近代锡商代际交接基本完成。

以工商事业在当时是否延续并发扬光大为评判依据,近代无锡六大家族企业的代际交接,出现了后续成功、事业失败和留下后遗症三种情况。其中,荣氏企业代际传承相当成功,为中国第一商业家族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作为荣家第一代企业家对二代育苗培养、基层锻炼直至人道家训颇有讲究。概括起来或可称“三诀六字”。

1994年荣毅仁在“宝界双虹”通车典礼上挥手致意

一、深造 :让二代拥有实用知识和更广视野

荣宗敬、荣德生自幼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对近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停留在实践经验的层面。他们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倍感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格外重视让子女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不惜代价送去国内乃至外国一流大学深造,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学成后再进入企业。荣宗敬长子荣鸿元、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自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科毕业后,即分别进入申新二厂、五厂,主持企业经营管理。其他子女如荣伊仁、荣研仁、荣鸿仁等,则送国外读书,深受美式教育之熏陶。

荣家派子女出国培训的特色明显:其一,讲究实用,而不特别看重学位。1946年9月,荣德生派九女墨珍、七子鸿仁、孙子智明去美国留学时,行前再三叮嘱道:“在外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一生受惠矣。”其二,针对性强,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决定学习专业与方向。荣德生在1946年曾表示:“余之令二儿游美,七儿留学,皆与此事业(即筹建天元麻纺织厂引者)有关,希望得些经验。”从当时留学的大部分企业家子女所学专业看,几乎都与工商经济和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如荣伊仁在美国学……唐星海在美国既攻读管理,又攻读纺织;薛寿萱虽攻铁路,但方向却是管理。其三,留学归国者大多具有真才实学,“海归”后成为其企业发展的顶梁柱。荣德生对此曾予以充分肯定:“余历观留学归来、致力于事业者,多有成就”。

荣鸿元

二、磨炼:让后继者基层锻炼接地气

第一代创业者选拔和培养后代接班人,并使企业控制权顺利交接,是基业长兴的首要前提。抗战初期荣宗敬逝世之后,两房事业逐渐分离,企业控制权后继者分别是荣鸿元(荣宗敬长子)、李国伟(荣德生女婿)和荣毅仁(荣德生四子)。荣鸿元、李国伟分别在抗战期间乃至抗战后维护和复兴荣氏实业作出重要贡献,荣毅仁则在解放前后维系了荣家在大陆的事业,建国后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代“红色资本家”无论是荣鸿元,荣毅仁还是李国伟,都是学有所成后,过了实践磨炼之关。

荣氏二代子女众多,且都接受高等教育或出国留学,呼吸过新文明的空气,在完成中、高等教育的学业后,父辈又让他们到基层锻炼,学习业务,培养成不同于一般工程师、会计师的新一代企业家。

荣毅仁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期间,每逢寒暑假,回到无锡,父亲荣德生都要叫他到茂新面粉厂实习。荣毅仁回忆说,他那个时候经常钻到机器底下当修理工。这为他大学毕业后正式到厂里做事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报导记载他没有少公子架势,与工人与技术员打成一片。抗战期间,国难当头,他不得不早早开始为家族企业分担重任,他担任了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的助理经理,后又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董事长、上海三新银行董事、总经理。

1939年2月,荣宗敬在香港脑溢血症复发去世,留在上海孤岛的荣毅仁与兄长们惨淡经营,维系着荣氏仅存的产业,又开办了小纱厂、布厂、丝厂,还办了银行。荣毅仁年轻,每一个企业都是哥哥们挂名,他干活,他自称为“百脚头戏子”。这对荣毅仁的一生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经历。

1947年,年仅31岁的荣毅仁奉父亲荣德生之命,任茂新面粉厂经理。茂新是荣氏企业的发端,寄托着荣氏的太多情感。1948年茂新全面复工,成为战后中国设备最先进的一家面粉厂。对此,荣德生颇感欣慰:“停却十年,至今复业,四儿全力促成。”今天,改建为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茂新大楼里还保留着荣毅仁当年的办公室,简单的装修、朴实的家具,让人们懂得了守业的艰辛。

荣德生大女婿李国伟,无锡县人,毕业于唐山路矿学院,学的是土木工程科。在陇海铁路工程局任分段副工程师时,他娶荣德生的长女荣慕蕴为妻。当时,荣德生曾评价其家境贫寒然“具大器”。李国伟婚后从郑州到徐州铁路工程工作的表现,加强了荣德生的信心,认为他是一个踏实肯干有能力的年轻人,便想给他一个为荣家企业挑担子作贡献的机会。

1918年冬天,由荣宗敬出面,邀请李国伟到汉口去协助其族兄荣月泉创办面粉厂,并致函他姑夫华艺三劝李从事“实业救国”之路。于是,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偕同夫人荣慕蕴由徐州迁至汉口,去帮助筹建福新面粉五厂和申新纺织四厂,因工作出色,他接任了福五、申四两厂的经理之职。

1933年,申四在停工维修时,因操作时停电,改用洋烛照明,不慎起火,除栈房和公事房外,木材结构的3万平米厂房和设备全部被烧毁,引起很大的社会震动。面对惨重损失,他心情十分沉痛,但长辈们并未一味责怪他,而是宽容包涵,荣宗敬亲自召开股东大会,决定追加股本,重建工厂。李国伟倾力投入,排除各种困难,终于到1935年春建成起点更高的新厂。他精心运筹,成功执掌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大型纺织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抗战中,李国伟力主内迁,历经艰险,分别将工厂搬迁至重庆和宝鸡等地,构建并发展了抗战后方的民族工商企业,并在宝鸡创设“窑洞工厂”创造了在日机轰炸中保持正常生产的经济奇迹。

荣家在人才问题上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不惜代价栽培子女,还不惜重金延聘人才,构成人才团队。荣德生曾说“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得人才者得天下,荣氏企业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优势,打开一片天地,关键就在于获得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李国伟和夫人荣慕蕴合影

三、家教:向子孙灌输人道和商道准则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荣德生为无锡荣家老宅与梅园定制的一副楹联,并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荣德生在1926年还主编了《人道须知》,前四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中华道德的核心内容,《人道须知》的后四卷“家庭、生活、自治、处世”,讲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此书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对荣毅仁等人的影响很深。荣毅仁在15岁时撰写的作文《自策铭》中写道:“凡欲成大事业者,必先自立志,余因作自策之铭以自勉,且自克也。”据荣智健称:“这本书也可看作祖父留给后代的家训,对父亲荣毅仁产生过很大影响。如今无锡图书馆还收藏一本他曾读过的第二版《人道须知》……书里面有他圈点和勾画的警句。父亲少年时代的一篇好文章、近几年被多种书报转载的《自策铭》,就是读了《人道须知》以后写出来的。”

申新三厂总管薛明剑指出:荣氏昆仲“好学之心甚殷,每日虽百事纷纷,仍必日阅报纸数种,故能洞明世界大势。”“更有足为吾人深念不忘者,荣氏昆仲当创业时,非午夜不寐,早晨六时起身,视为终年常例。事繁时,往往仅购粗点充飢,决不稍自宽假,数十年如一日。其律己之严如此。惟御下甚宽,即有过失,每多原谅。其度量之宏大,更非常人所能及。然见子侄辈稍不和,每严责不贷。是故一门子女,谨严一如父风,绝无时下习气。”

荣德生本可以过上钟鸣鼎食的阔绰生活,但他从未享受过人们想象中的奢侈,他坐普通的黄包车,出远门只坐二等、三等车厢,喝一杯一角钱的清茶,对待子女严格,念中学时不准穿皮鞋,儿子不准有纨绔习气,读书之余,要去工厂打工实习。二代中没有一个是沾上不良嗜好习气,挥金如土的花花公子或纨绔子弟,他们继承家训家风,都是有抱负有思想的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企业家,荣毅仁也是如此,他平时为了工作需要衣冠楚楚,其实他节俭成性。皮鞋亲自上鞋楦保持鞋型,后跟磨掉了打掌,一双皮鞋竟穿一二十年,棉毛衫棉毛裤穿破了补了又补,籐椅坏了,他自己动手用塑料绳捆绑,家具更是简单得令人不敢相信。

荣智健小时候,在上海中西小学读书。放学回家后,祖父荣德生只要有空、就亲自教他读古书。他记得祖父给他反复讲解“大学之道在明德”,尤其“明”字讲得十分透彻,印象极深,至今难忘。祖父还常以自己的创业经历来鼓励他,讲自己小时家境贫苦,平日为邻家挑送热水赚来几个铜板,以贴补家用;讲自己十几岁就去钱庄学徒,后来靠办工厂一步步建立起荣家的事业。祖父教导孙子:一个人必须努力奋斗,才能事业有成,可以说,在家族中的耳濡目染铺垫了荣智健的成功之路。

荣智健是荣毅仁的独子,也是荣氏企业第三代传人,曾荣登2000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首位。1963年天津大学毕业后,凭着父亲在京任纺工部副部长的职位以及照顾家庭的理由,完全可以留在北京找份轻松工作,但他不想这样做,想到基层去锻炼,在这一点上父子俩可谓“不谋而合”。于是被分配到长白山小丰满水电站工作,那里人迹罕至,偏僻闭塞,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文革”中,荣毅仁遭到冲击,也株连到荣智健,被发配到四川凉山的龚嘴水水电站,从事沉重的劳动,但他无怨无悔,以苦为荣。对此,荣智健回忆说“父亲认为我年纪还轻,应该到这苦一点的地方实干一下,锻炼一年。谁知道一年之后,文革就发生了,一苦就苦了8年!”,“我从十年的磨炼中,得到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艰苦这一课,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荣智健与儿子荣明杰(左)、荣明棣在梅园石磨前,摄影顾祚维

在荣氏家风里,“戒欺”和“敦厚”是非常重要的两条。这戒欺和敦厚,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对人要厚道,对人要宽容。这个思想从荣德生先生开始,到荣毅仁、荣智健,他们是一脉相承的。梅园有一个景点叫“敦厚堂”,这个敦厚堂是在梅园经畬堂读书处的后面,是1927年建的,后来在1991年一次暴风雨中不幸坍掉了,到2011年的时候,也就是梅园100周年的前夕,荣智健知道这个事情了,他对人说:“这个‘敦厚’是我们荣氏的家风啊,你们如果有困难,资金我来,把敦厚堂给修复起来。”后来,他捐赠了人民币200万元把敦厚堂恢复了,还亲自题写了“敦厚堂”的匾。从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也可以看出来,荣家祖孙三代家风的延续与发扬。

商道即人道,成为荣氏三代的共同准则,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相对简单,他们的事业心超过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在于他们的文明素养达到了较高层次。有咏梅诗句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荣氏育人正如梅园里的题匾所示:“妙笔天然”、“清香远播”。

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成员参观梅园诵豳堂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无锡荣氏是实业家家族,荣德生先生并非以富贵传家,而是以道德传家,与梅花品格对应的荣氏家族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可永续的道德规范,也应是荣氏企业百年长盛的精神密码。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历史见证了百年荣氏枯荣沉浮,却始终商脉未断,兴盛不衰,不仅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而且,几乎在每一个国运转折点上,人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家族成员活跃而又奋进的身影。以荣德生、荣毅仁先生为代表的荣氏家族的传承之道及企业家精神,对当今锡人起到感奋与默化的巨大作用,也激励着无锡企业群体在百年大变局中传承发扬,奋力开启新局。

荣家老宅承德堂

工商基因不灭,薪火相传煥新!随着新时代民营经济的雄起,无锡人均GDP已位列我国城市第一。当代中国最“牛”的四大公司中,中信公司和华润公司创始人分别是荣毅仁和秦邦礼,二位都是无锡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作者简介

沈云福,共和国同龄人,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员,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无锡吴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锡山区企业家协会顾问。曾任无锡县(锡山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等职,著有《异军先锋》、《锡商代有华章出》等书,与友人合著《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获太湖文学奖。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宜昌志全祖家族第四房天荣公艾氏宗谱序言四弟艾公时安,与同二哥时用公避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光山县时更名艾志广,随后只身入蜀探择寓所居成都省失联,其后人以第五世孙为主体,于明成化二年(1466)举家迁至夷陵与志全公后裔相聚融族,并以河南籍官方移民入川身份,正式建籍暮阳青龙嘴(之后称谓七家坡)。后人尊志全公为始迁祖,为宜昌夷陵艾氏第一世。jvzquC41yy}/onnrkct/ew472poxr~
1.综合新闻中心7万户平房居民今年家家装水表 (2006年4月4日 14:12) 西城19家小商品市场开始升级 (2006年4月4日 14:12) 酒仙桥危改启动 (2006年4月4日 14:12移民加拿大热点问题解答 (2006年4月4日 09:58) 劣质涂料可致人中毒患癌 (2006年4月4日 09:58) 获奖结果揭晓 (2006年4月4日 09:58) 评论:“jvzquC41pg}t0|npc0ipo7hp1461869/265
2.泉州历史网郭厝郭氏家庙(郭氏宗祠。泉港区峰尾镇郭厝村。肇基与衍传。复族。宗祠沿革。宗祠规制。) 前郭郭氏宗祠(泉港区山腰街道龙山社区前郭村) 钞岱郭氏宗祠(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 杏宅郭氏家庙[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社区。肇基。衍传(后郭郭氏——台湾南势郭家。尾桥郭氏。两广郭氏。)。代有才俊。家庙沿革。规制。] jvzq<84yyy4r|qsgv0ipo8v|j5>40qyo
3.甯氏谱系条目汇总表(1)朝勋15世、元吉公13世孙家宝,原籍信宜怀乡狮山长绵洞,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居仁化,已传四代。 (2)朝勋15世、元吉公13世孙家群,原籍信宜怀乡狮山长绵垌,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居观澜,已传三代。 广东连州 祖籍湖南宝庆府邵阳,族属三阳系,为纶公派下揮公裔孙,字辈:“道远昌則天开揮公第三子真公为官宝庆府,明嘉jvzq<84yyy4okwlu0qxh1ls1j/te/:>680nuou
4.阿宫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曾参加CCTV电视舞蹈大赛荣获得二、三等奖,文化部主办的桃李杯舞蹈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相关艺术类科研项目。任教期间多次获得省级及国家级奖项,著有多篇核心论著及舞蹈教材,并主持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jvzquC41yy}/zkrw0gjv0ls1yf~z1rshq1756:4326>20qyo
5.赵姓及赵宋家族史料清顺治年间,马、宋、孔、林四姓移民居此,起名庄科里。1851年改为大庄科。现辖于沈阳市苏家屯区与其弟宋昶分家,其 妹不放心宋昶一家迁移,随即带着宋昶及其二子荣甫和叔达一起去郜城安家。宋昶金末为避兵难,赵成举族迁济南。46. 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瑨家族元代官宦世家赵瑨,父赵昆,兄赵珪,子jvzquC41yy}/onnrkct/ew456:}d3Al
6.宜昌志全祖家族·第四房天荣公宗族·点军涨水坪艾氏支谱序宜昌志全始祖艾氏家族 第四房天荣公宗族点军涨水坪支族,祖居今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暮阳/季家坡村乌沙岭艾家老屋,约明嘉靖1525年前后,志全公第7世孙艾之莳、艾之葙兄弟始迁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高岩村涨水坪。之莳公家族以涨水坪天坑包为主居地,之葙公家族以涨水坪乌龟包古银杏树处屋场为主居地。 jvzquC41yy}/onnrkct/ew472qnf4?t
7.一部家谱串联起赵宋后裔的家族移民史从萧山“赵家坞”到岱山“赵家山嘴”,大约240多公里的距离。清代康熙年间,一位赵姓人士,逾山越海,举家从萧山迁徙岱山岛,这一桩海岛垦荒的历史故事,被写进了萧山的赵氏宗谱《浚仪赵氏玉牒世谱》。 宋朝皇室玉牒《浚儀趙氏玉牒世譜》 宋朝皇室玉牒《浚儀趙氏玉牒世譜》世谱中《亘古历代赵氏世系》,囊括了从中华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81:86216768;;6;a712@;77:910|mvon
8.家国情槐李氏族谱宗支记录故五世祖(第五代),即高祖:考李府君,讳时荣,字耀先。妣周、刘太君。 乃显宗公之子。 幼读书多少不知。字写得很好,后屯老龚家房契是他老写的,我还看见过。为人能够,无论本屯外屯,大小事情排难解忧,都少不了他。时常不在家,每夜晚上家,必到老父床前问安。一年岁暮问候时,六世祖曰:“你天天不着家,给jvzquC41yy}/onnrkct/ew472llmkql
9.探寻国人家谱寻宗路:20多年前家谱是一种禁忌家谱“当初始迁祖为了活命那么拼死拼活,你们年轻一代却一问三不知!”甯长占眼中开天辟地般的祖先迁移故事,就要这么被岁月遗忘了。“这本是我们老甯家的精神,子子孙孙就应该延续下去。” 然而,与这个宏大愿望相比,更现实的是,那时占全村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甯氏一族虽然称兄道弟,但辈分混乱,更道不清谁近谁远。 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tf8723731766413765<6:449587xjvor
10.摘要晋阳之战后,接收的有:斛律羌举,慕容绍宗,基连猛,尔朱荣三子文殊,文畅,文略。 (五) 孝武帝朝廷与孝武西奔 532年,高欢向河北豪族的意见妥协,立孝武,即位仪式用代都旧制。随后高欢嫁长女于孝武帝。高欢本人则在晋阳建大丞相府,遥控洛阳。 孝武帝有雄心恢复皇权,遂驱除高欢派来监视的人物,如娄昭,孙腾,高隆之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3@6:33=:1
11.关于联合编撰《中国湛氏族谱》的意见湛氏源流族宗源流《中国湛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将于第十一届湛族同宗联谊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民主协商定出。 二、资金到位,多捐为荣 编撰《中国湛氏族谱》,是件举族荣耀并光照千秋的大事,卷数多,内容全,肯定要花费巨姿,不是一人一地所能负担,要求各地有经济实力的宗亲,自觉多多认捐,共襄盛举,成就我们湛氏的千秋大业,让您的jvzq<84yyy4{jjsicpwvcw3eqo5og€x1A5=2:7mvon
12.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志愿部实宫苑之壮丽岂能从我而为荣先生曰多言反道辩口伤实惧贻弊于蔀家且自求乎容□公子曰铜鉼玉井金釜桂薪六彝九鼎百果千珍熊蹯虎掌□跖猩唇潜鱼两味立犀举族之人皆拱而听每月之吉一会拜毕则训如冬至之仪族之人有善则书之而加礼貌焉有不善亦书之而加教诫焉立义学以教族人之子弟为置田以食其不能jvzquC41yy}/f~xjw0ipo8lwqz{f1:5558603:574:6/j}rn
13.思明公脉下子孙分布与迁徙始祖思明公(1198–1267),祖籍湖南郴州,仕于南宋末年,“宦籍玉沙,教授监利”,公虑祖居地陋壤僻,人文不显,察监利东门外十五里怀义乡,今名唐家堡,其地阔野无际,田沃水美,有沧浪雅闻,濯缨圣迹,屈子遗风,楚风淳厚,钟灵毓秀,遂卜居焉。公积德累仁,忠厚传家,果天佑其闾,龙马呈祥,一应人愿,家藏丰厚,五世而昌jvzq<84yyy4dp}fpi0usi8~cplov1‚zcpnov1;539167/:;14:
14.孔明:全国抗战爆发前日本对孔府的接触利用与国民政府之因应然而,5月27日,当75岁高龄的涩泽荣一行将启程南下时,却突然罹病,不得不电告北京政府和衍圣公中止行程,“怀无限之遗憾,期他日之再举”,并于是月离华返日,终生未能来游斯地。这场未能成行的朝圣之旅为日本与孔府的交往拉开了帷幕,受涩泽感召,实业家白岩龙平按涩泽原定日程赴曲阜“代拜”,受到孔令贻的接待。jvzq<84lfu4du|s0ep5yull1zurx1;5442;0v;5442;3:h:63276: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