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有容氏”部落曾在太行山地区活动
在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容成子,主要活动在太行山地区。在太行山地区出土的战国“容侯之鼎”,也可印证这个氏族部落的存在。
有容氏成名于炎黄涿鹿之战
“有容氏”之谓,也称大容氏、容成氏、庸氏、容氏。在三皇五帝时期已经成名于世。称之“容成子”,是有历史背景的。“有容氏”应当是容成子的真实姓,而非名或字。因为炎黄二帝拜其为师,打败蚩尤成名于世,“有容氏”被后人尊称为“容成子”。在我国古代社会,能成为“子”的人物,一般必有成就,否则不会被称为“子”,“成子”完全是后人对其功劳的演义。
在原始社会中有容氏及其后裔氏族部落,与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部落,同时繁衍生息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主要生活在太行山地区。
《列子》云:“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今甘肃平凉市西北)。”说明容成氏与神农氏、轩辕氏等氏族部落,同时代生活于黄河流域,强壮丰腴之后,由西部地区迁徙太行山,主要盘踞在太行山之巅峰羊头山周边地区,这里更适宜先民生存,形成华夏氏族部落联盟体中心,以炎帝创立的“上党”为政治核心。《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五族为党,五党为州。”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说透了“上党”一词古、大、尊荣的含义。
容成氏主要以河北省容城县为部落中心,向四周迁徙。在夏末商初,有容氏迁至今河南修武县。《淮南子·本经》记载:“昔容成子之时,道路履行列处,托婴儿于巢穴”,说明容成氏的古远。《列仙传》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庄子》云:“老子师容成。”《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而名。《穆天子传》载有“容氏国”。从以上古典史料的记载分析,有容氏在春秋战国之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落联盟体。《庄子》记载的“老子师容成”,应当是炎帝、黄帝师容成氏的之后,说明在春秋时期容成子后裔不仅是道教的始祖,也是兵者鬼道之始祖。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要比思想家、谋略家、兵学家、教育家、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成名早。
古容国衰落于商王朝鬼方之战
容、庸古音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很多。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的出现,说明在商之前有这个部落的存在。商王朝武丁时期,灭容氏国后,征容氏做奴隶,主要修筑城池。《庄子·胠箧》记载:“容成氏”,《六韬·大明篇》作“庸成氏”,顾实在《结绳而治时代之文书》专门注解云:“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传》称:“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
从上述古史记载分析,容成氏的后裔,在商王朝时期主要从事修筑城墙的奴隶,因“附庸”而故名。因修筑殷都(河南安阳)有功,复被商王封为“庸国”。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云:“鄘城,即鄘国,本庸姓之国。”大清光绪《彭县志·卷一·沿革志》记载:“庸城县,在今怀庆府(河南)修武县。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便加“邑”偏旁而称“鄘”。
因大钟响声“庸庸”,与大鼓的响声“彭彭”一样,象征雄伟,这个庸的图腾便成为国号。后人于庸字加金旁,成为镛字。
以上对于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佣、镛的考证和解释,就是庸国取名的来源和发展。”山西《陵川县志》记载,古有庸城,即今附城也。说明在古羊头山下和淇水、丹水之域先祖留下的足印,为揭解容成氏部落曾经生活在羊头山下提供了寻考的条件和依据。
兵道之神随炎帝羌族南迁建“庸国”
在商代,商王朝统治阶级对西北地区的各方国进行打压,统治诸多小国。庸国也不例外,属于西北“鬼方国”范围。鬼方在那里?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说在山西太行山东南部,即今安阳西部,古商都之西,太行山诸部落联盟体。二说位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太行山中部,为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族之一,是商朝时期的强敌外患。
大多数古史学者认为,古鬼方在太行山上。“鬼方”的名称可能是由“魁隗氏”演变而来,“魁隗氏”即八世(代)之首的炎帝。《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全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在末代榆罔炎帝时期改为“伊耆国”。
《易卦·爻辞》记载:“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鬼国,在贰负尸的北面。”。鬼方,常与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赤狄等混用。《左传·宣公十六年》记载:“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赤狄”氏族部落在山西屯留、长治县。庸国,自然被商所灭,余部随炎帝部落后裔羌族南下巴蜀,在四川茂县等安营扎寨,迁到西南汉水流域(今四川安康)后,怨恨商王而依附于西伯昌国。庸国余部与炎帝羌族积极参与周武王伐纣之战,最后又有部分先民重返故里,居于太行山故土。
《水经·沔水注》云:“堵水又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记载:“上庸城,在竹山县东四十里,本庸国。《书》所称庸、蜀、羌、髳是也。庸城山,县西五里,庸人昔居此,于山上置鼓,又名悬鼓山。”宋代,《太平寰宇纪》记载:“金州,周,庸国地。”《史记·楚世家》记载:“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庸国抗击,取得胜利。
春秋时庸国的北面是秦国,东南是楚国,西南为巴国,处在大国的交汇之区,面临着被大国攻占的危险。《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记载:“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将率军从句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攻庸,说服戎人首领庐戢黎攻打庸国,楚军一直攻至庸国要地方城。庸国军坚守,派裨、鯈、鱼三邑军击溃庐戢黎军,俘虏将领杨葱。接着,又七次打退楚军的进攻。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亲自出征,与秦、巴会盟,商定秦国南攻山阳,巴国北攻鱼邑,楚国正面进攻,群蛮见楚军强大,又叛庸归楚。在楚、秦、巴三面围攻下,庸、麋二国被灭。
《战国策·楚策》云:“秦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此上庸县即秦、巴、楚灭庸后,秦国分得的庸国北部之地。东汉时在此设立上庸郡。《通志·氏族略》云:“子孙以国为氏”。再如《周易·未济》记载:“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因此,容成氏为商王朝武丁为帝期间,建城有功,封为“庸国”。《续通志·氏族略》云:“明代有庸以弘,任黄州(今湖北黄冈)通判;容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怀州河内郡(河南焦作)十七姓有容氏”,今山西长治、晋城、晋中地区亦有容姓。
重返故里定居河北容氏之城
从诸多的古代文献记载分析,有容氏、大容氏、容成氏,实为一个体,世代都以“容成”为号。容成氏传至黄帝时期,成为“容成子”。事迹日显,战绩卓著,被后人尊荣为“子”。容成氏有多种说法,夏代立国,商代为诸侯国,后迁于汉之西城。春秋楚灭庸国后,庸(容)姓人分迁于各地。
无独有偶,198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容城县城南1公里处,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商遗址,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文化层堆积共分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此次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
此外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83个灰坑。房址为长方形,有门口、门槛、顶柱洞础,以及门口外的排水设施,房内门口均有做饭用的灶,并有烟囱通往室外,这些遗迹揭示了3000多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上坡村遗址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古史记载的真实性与现实生活中有容氏的存在与发展。
商周容氏以造历铸鼎为荣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大清光绪《彭县志》记述:“庸国,善于铸造大钟,常向王室献宝,得到信任,被封为诸侯国。”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并不矛盾。说明庸国容氏之人,善于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在新石器时期发明了“皇历”,在青铜时代又善于铸造和土木建筑。
在太行山地区出土的战国“容侯之鼎”,完全可以印证这个氏族部落的存在。鼎高31厘米,直径33厘米,耳宽7.5厘米、高10厘米,鼎身满工。鼎文铭载:“容侯作国然,昇凡其万年,宓享永宝用(铭刻大致意思)。”
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记述:“传说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容氏,少典之子。相传与炎帝战于阪泉,与蚩尤战于涿鹿,打败炎帝,擒杀蚩尤,被各部落尊为天子。”说明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容成氏容成子都姓“姬”,只是在氏族上的氏号不同而已,其实为一奶同胞,都是少典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