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授不假思索回答道:“那些反对修建三峡工程的人,他们的贡献最大!”
当人人都惊叹于三峡工程的雄伟嵯峨时,当人人都称赞三峡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不该忘记的是那些反对者的建议和声音。
建造往事
长江三峡建造一个水利设施的愿景最早可追溯到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一书中。
后因为种种原因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虽然当时有美国提供的贷款用于修建三峡工程的启动资金。
原因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负责工程的行政领导宋子文受到贪污丑闻的影响,二是国共内战无暇再顾及此事。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长江洪水对下游江汉平原的威胁,提议修建三峡工程的文件被摆到国家领导人的书桌案头上。
教员更是在来到长江边上有感三峡的波澜壮阔,写下一首《水调歌头》,名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透露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于是周恩来总理召集水利领域内的专家来参与讨论,当时支持修建三峡大坝的林一山和反对方黄万里、李锐等人争执得非常激烈。
教员综合考虑到国际形势、资金投入和技术问题暂时搁置三峡工程。
后来,为了兴建一批现代工程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旧事重提。
1983年水利部提交了可行性的报告,可在1985年的政协会议上,以周培源院士(前北京大学校长,国家科协主席,可见分量之重)、李锐等许多政协委员表示强烈反对。
他们联名写出一份调查报告,从投资、防洪、泥沙淤积、移民、生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三峡工程弊大于利。
分别是郭来喜、李玉光、廖文权、侯学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方宗岱、黄元镇,最终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迄今为止人大会议上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纵观整个三峡修建工程的过程,可谓是历时久远,曲折万分、争论颇多。
不过没有办法,这毕竟是关系到几亿人的正常生活,任何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和参与者,都得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力。
稍有差错,自己成为历史的罪人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将要危害后代子孙,没人可以担得起这个责任。
诚然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三峡工程的确有它的弊端,但是国家已经尽可能地弥补所有负面的后果。
工程弊端和补救措施
三峡大学在2012年做过一份调查,内容是探究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
得到的有效问卷一共27份,其中包括渔民22份,两地之间的餐馆老板5份,反映的问题主要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
一是渔民的收入受到影响,二是捕鱼的前景不容乐观。
根本原因是三峡大坝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长江水没有之前那般甜美,后果便是鱼类的总数量减少,影响最大的就是水生生物。
比如珍稀鱼种中华鲟,此种鱼类一般在海洋里生活十年之上,等到性腺发育成熟时,会成群结队来到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宜宾一带繁殖。
但是三峡工程阻隔了洄游路径,影响产卵的场地,致使中华鲟数量急剧减少,现在野外已经很难再觅到中华鲟的踪迹。
不过随着国家为了不让中华鲟灭绝,专门制定了中华鲟拯救计划。
在2021年,监测数据显示出现了15尾中华鲟返回到葛洲坝进行产卵。
自1994年开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往长江共放生65次,总数达到23万尾。
前些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佩熏研究员提出了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等手段用以保护江豚。
表明这些保护措施逐渐在发挥作用,只要持之以恒,相信长江会变得越来越好,到时定会重新出现鱼翔浅底竞自由的画面。
第二个负面影响便是三峡周边的移民安置问题。
在三峡工程中,移民是其中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用于移民安置的资金占据大头,达到45%。
当三峡蓄水完成后,淹没了兴山县及周围的129座城镇,移民数量超过了初期预估值,超过120万人。
由于三峡移民的巨大规模,政府专门设置机构安排管理。
即使是这样,当时有很多移民和搬迁安置款项没有到位,造成重庆主城区居民和三峡库区居民的严重对立。
不过现在大多数三峡移民的生活情况较之之前,已经好了不少。
本来三峡地处中国西部地区,交通不便,教育基础薄弱,子孙后代难以有出头之日。
搬迁移民大部分都移往东部沿海省份,比如江苏、浙江、辽宁等地。
还安排的有技能培训,便于有一技之长,当地政府还帮忙解决就业问题。
除此之外,移民们还有现金补偿,以供生活之需。
泥沙淤积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最早是由水利工程专家黄万里提出的,根据他的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量在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
这些巨量的泥沙会大量淤积在荆江河段,抬高河床的水位,对下游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全造成威胁。
不仅如此,长江上游携带的不仅有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
三峡大坝筑起后,这些鹅卵石极难清理,导致水位落差多达34.7米,成为”头顶上的水盆“。
不过有一说一,先前泥沙淤积的问题被无心夸大了,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大坝底下的淤泥可以清除一部分,不能清除的采取分流的方式。
事实上在2003年10月,国务院就批准了三峡总公司在上游建造了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河向家坝四座水电站,用来缓解了泥沙淤积的情况。
三峡工程的优点
凡事有利就有弊,修建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些或者那些问题,从来也不曾有完美的事情,关键在于做事的人是否有全盘的规划。
三峡工程也带给人们也有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历史上,长江上游附近频繁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
1998年的特大洪水令现在不少亲历者还心有余悸,每次发生洪水时,宜昌以下的河段都要采取分洪措施,使得不少农田被毁,村庄被淹。
三峡工程建成后,大大改善了洪水带来的灾害后果。
经过大坝的调蓄,下游并未有丝毫的异样,大大提升了防范洪灾的能力。
初步估算,仅在2008年-2012年这四年间,三峡工程的累计经济效益就有770亿元。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利用水位落差的机械能用于发,这也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经济效益。
所产生的电力主要用于华中省份,截至2008年的10月,累计发电达到2700多亿度,如果按照每度电0.3元人民币,可以简单换算为810亿元。
因为三峡工程使用的水电机组,成本主要是设备的折旧和贷款的利息,因此利润才会如此之高。
到2013年,三峡大坝的售电收入已是1831亿元,已经收回了投资成本。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进行水资源调度,三峡工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有221.5亿立方米的可供库容。
全部建成后,库容可以达到近400亿立方米,成为淡水资源的储备地。
2011年,长江中下游遭遇了半个世纪未遇的干旱,三峡大坝将2010年拦蓄的水释放到下游干旱地区,有效抬高了河道水位,缓解了下游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
三峡工程虽然耗费巨大,用了12年耗资2500亿。
然而成本早就已经收回,仅航运业就带来200多亿收入,从旅游业获取的利润高达500亿,接待游客超过3042万人次。
在03年-到20年间,三峡的发电收入超过3600亿,因为有了三峡大坝,中国的老百姓才能使用如此低廉的电费。
至于环境方面,因为有了三峡大坝的巨大发电量,从而可以减少一部分的燃煤发电,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减少了1200吨,中国才能有底气说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伟大目标。
现在单从经济方面和环境方面来看,三峡工程已经是利大于弊。
因此三峡是一个利在千秋的工程,绝不能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的利益。
结语:
反对的大多是水利专家,生态研究者、和负责移民的官员干部,那是他们心中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这九位专家是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角度出发,更是为了后代的未来而出发。
作为后来人,没必要去嘲讽当时的言行。
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有了反对意见,具体施工人员才能不敢懈怠马虎,政府才能吸取了不同意见,然后在各方面尽量做出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