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重要要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坚持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深挖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不断完善“研学一体”教研模式,加快学校、教师之间自主发展、专业研究、合作共赢的进程,构建起平等对话、走向开放的教研格局,为思政教学注入新活力。
“研学一体”教研模式的构建背景
和平区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积极发挥思政要素的潜移默化作用,不断固化优秀课例、积累经验做法,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建立思政教学巡课和研课制度,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的主动参与意识。建立了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的“三集三提”教研机制,开展了“琢玉”主题教研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目前小学思政课程专兼职任课教师配备上的差异、课堂教学质量的差异、学科教研参与度及实效性的差异,致使部分思政教师在知识储备、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提升方面还存在短板,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参与度。因此,区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完善“研学一体”教研模式,努力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研学一体”教研模式的组织实施
围绕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多级教研平台,创新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实施问题驱动式教研,完善“研学一体”教研模式。广泛开展教研论坛、教研沙龙、教学随笔等系列教研活动,常态化进行学区内、集团内、手拉手学校校际联动,促进思政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进及教学管理、课程建设、骨干教师等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教研跨越式发展。
以区域“参与式教研”为平台,激发“研学一体”教研热情。为帮助广大教师找准思政课程定位、提升对课程的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综合运用问题导学、情境促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强化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区教师发展中心坚持开展以“确立话题—提出问题—汇总问题—讨论策略—阐释原因”为主要内容的参与式教研活动。由教师认领课例,立足学生特点和生活实际架构教学预案整体框架,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分享研读对教材的思考和教学设计思路,每两周开展一次“半月谈活动”对课例进行深度研讨,促进教师教研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以校际“联动融合”为手段,丰富“研学一体”教研队伍。为推进思政课程重点突破和学科课程思政化,探索解决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区教师发展中心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聚焦思政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将主题调研周和学科大讲堂活动列入各学期教研工作重点,建立“影响—带动—辐射”的立体交互式教师培养模式,组织区域、学区、集团之间的教师交流活动。积极探究从学情出发的“激发兴趣—体验探究—展示分享—评价激励”双主体教学模式,加深教师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理解。青年教师谈学习体会、中年教师谈教学经验、骨干教师谈观察到的问题与困惑、领航及首席团队教师谈解决策略、教研员谈理论提升,最后归纳梳理研究内容,形成体系分层推进。通过教师个人的实践成长影响一所学校,带动一片区域,最后辐射全区,形成教师成长立体网络。
以课程“拓展研发”为途径,拓宽“研学一体”教研路径。和平区作为红色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教师发展中心着眼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将师生带出校园“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组建和平区思政教师领衔团队,积极开展大中小各学段融通的集体备课和课程思政参考书目编写工作,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拓宽思政教师视野,组织思政教师走进人大、政协,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展馆,开展“研学一体”体验式培训。带领思政教师走进高校,与专家面对面,加强学术交流研讨,提高其理论素养。
以调研“共享互通”为依托,促进“研学一体”教研合作。为指导学校整体谋划思政课程建设,旗帜鲜明地抓好思政教育,区教师发展中心坚持主题式调研,不断优化调研途径,以学区为单位前往不同规模的学校开展“研学一体”专项调研。通过与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代表座谈,整体了解学校思政课开展情况、思政队伍建设情况、校本教研情况以及突出工作亮点。通过深入不同学段的课堂听课和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让“研学一体”模式向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靠拢。为提升调研工作的辐射面,同一学区各校主管思政教学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代表全程参加调研,积极交流各校推进思政课程重点突破和学科课程思政化的经验举措,促进校本教研走向内涵发展和区域发展合作之路,互学互看,共同破解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