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政策”,国家政策风向标的转变,大量K12教育机构接连倒闭。与此同时,原本被补习班填充课余时间的孩子应如何与家长度过课余时光?为缓解这样的疑虑,满足家长与孩子的期待,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团队本在注重德育的大背景下,以美育为抓手,结合古驿道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特色建筑、非遗文化、历史事迹、传统习俗等,开发非遗文创研学教具盲盒,以教具带动研学之旅,旨在提升大众核心素养,形成民族认同感及文化自信,让家长偕同孩子度过一段充实的亲子时光,以文旅兴村,同时在淡季客源少的情况下活化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并探讨一种以教具盲盒为载体的可复制研学模式。自2016年起,广美团队便深古驿道研究,2021年09月,20余名广美师生及家属前往香山古道珠海唐家湾研学实践,并将文创教具投入使用,共同发掘南粤古驿道沿线沉淀的斑驳历史,流淌的岁月痕迹,希冀通过研学品古道风韵,悟人文荟萃,与繁荣岁月的对话,使古道焕发时代新活力。
一、政策、古道、旅游、文创、盲盒现状分析
1.“双减”政策下的亲子现状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本被补习班填满的孩子们多出了大量课余时间,而家长工作压力大,没有了补习班这些让孩子“安身立命”之处,应如何零负担且有意义地度过亲子时光呢?近日,诸如“内卷”的词汇已经蔓延到青少年身上,探求既不“内卷”又能获益匪浅的课余亲子生活方式,迫切且必要。
2.古驿道非遗文化仍待与时代链接
时过境迁,古道文化资源因其沉重和古老的姿态,与日常生活割裂,难以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有待有机转化,与时代与链接。加之旅游目的地淡季客源少,需更高效的再利用。优秀传统非遗文化与深厚的历史渊源正在渐渐消亡中等待被唤醒,因此急需以古驿道为依托进行的创新开发设计。
3.文创产品与现实脱轨
近年,多种支持文化创意产品的政策出台,大量文创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其中优质文创却如“昙花一现”,在获奖的一刻便完成了自己盛放的使命,将美好愿景凝固为纸上谈兵,令人叹惋。此类优质文创产品因缺乏商业转化,与日常生活与市场需求脱轨,尚停留于概念层面,未能真正落地,而古驿道又急需文创产品等新鲜血液将沉淀的古韵活化,因此将供需接轨的契机值得把握。
4.旅行易流于表面
缺乏引导、漫无目的的旅行常常只是体力的消耗,走马观花的形式化奔走,而导游的素质参差不齐,人力成本大,难以满足当代人个性化旅行的需求,需探索一种新的旅行模式。
5.教具形式有待发掘
教具的内涵缺乏挖掘,停滞在工具的刻板印象层面,未能发掘更丰富多元的形式,而教具的使用空间常停留在教室等单一、静态的场所中,未能广泛灵活运用于更鲜活的场景。
6.盲盒的娱乐性与盛行趋势
近年盛行的盲盒因其随机、美感、惊喜的特性让许多人爱不释手,以健达奇趣蛋、POP MART为代表的盲盒以观赏、娱乐性为主,而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则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风靡一时。可见,盲盒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产品形式。
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根据“双减”政策之下的亲子需求,结合古道旅游业发展、当代旅游现状,为使文创产品真正落地实施,深挖教具的内涵,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古驿道中更动态的时空场景,并采用盲盒的趣味形式开展趣味性、沉浸式、立体化的“文创+研学旅行”模式,为文创产品赋能。
二、设计实践——非遗文创研学教具盲盒开发与赋能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现状,以香山古道·珠海唐家湾为例,以点带面地开展深入调研,研发非遗特色教具,将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融为一体,探索一种可复制的盲盒带动研学的新模式。
1.亲子时光优化
家长在古驿道通过扫码低价购入一个教具盲盒,低成本、零门槛的开启有意义的闲暇亲子时光,根据研学手册扫码即可收听专业的解说和引导,运用画具进行艺术创作,以玩带学,既能从中研究学习,又能体验旅行、闯关的娱乐快感,在亲子合作、陪伴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加强亲子关系。
2.古驿道活化
挖掘本土文化的瑰宝,牢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桥梁,挖掘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倾听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古道底蕴的历史诉说,以研学激发当地的旅游业、商业的活力,让古驿道的历史卸下沉重的“外衣”,与时代“握手言和”。
3.文创教具化、盲盒化
为打造独特的古驿道游学的IP,赋予文创教具盒以mini旅行箱的造型,隐喻研学不仅是学习,更是一场旅行,教具不仅是工具,更是出游的伴侣。教具盒为轻便稳固的瓦楞纸盒,可根据不同古道研学特色更换不同风格的旅行箱封皮,设计沿线相关标签贴纸如同旅行纪念贴纸、机票等旅行的“痕迹”,将当地的地标设计为拼图状印章,可印盖于行李箱包装封面的研学地图上,研学轨迹一目了然,亦具社交属性。而充满闯关任务的教具盲盒带有随机性、惊喜感和收集包含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随机的身份角色,不同角色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不同配色的研学工具,可将风土人情、古镇记忆记录于手册上,依景赋诗、拓印“印象·唐家湾”艺术作品,岁月留痕。据完形心理学的特点,游客可收集古驿道拼图记忆利用用盲盒的收集机制,将古驿道散点连线,形成密不可分的名胜古迹网络系统。针对珠海唐家湾创作的盲盒,因珠海唐家湾历史名流层出不穷,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尤为代表,见证了时代变迁,其爱国精神值得学习,故采用复古民国风旅行箱造型,加以做旧的皮质效果,更具情境感和故事性。并丰富教具应用场景,将鲜有投入市场的文创产品实际应用起来,让文创不再是流于形式的“花瓶”,而能够真正地解决切肤之痛。
4.旅行研学品质化
研学旅行一方面契合地理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特色,另一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主性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极大的助益作用。[1]满足沉浸式、立体化研学需求体验,理解、传承非遗文化及历史人物事迹,融合戏剧教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等教育学理论,提升红色研学的体验品质。使课程思政、美育浸润贯彻在研学体验中,增强审美素养、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并通过“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南粤古驿道文创设计大赛等赛事,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研学统筹起来。
5.非遗立体化
改变红色主题枯燥乏味的印象,非遗遥远的模糊印象,增添游学趣味和使命感,更好地体验风土人情和古迹和名人事迹的动人之处,研学手册拟人化,以珠海唐家湾为例,为旅行箱老先生的口吻,富含探秘闯关感,可以解锁新关卡,扫码亦可收听“老先生”导游般的诉说,此时非遗不再是美术书中2D扁平的照片,也不是博物馆中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鲜活地围绕在人们身处的古道中,无处不在的亲切事物。
6.便捷、可持续化
盲盒内置创作用具,便于在旅途中进行创作。采用光敏印章,印制效果干净利落。结合游客的体验感、旅行的形态和行为,多种方式的用途背方式,肩带可调节为单肩或斜挎包长度(可拆卸),亦附把手,可手提。瓦楞纸盒及配件成本低,可量产、可复制拓展至任一古道。研学获得结束后可当收纳盒、化妆包等,再利用,提高利用率和日常曝光度。
结语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跨界共生、赋能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异质性产业要素的集聚整合与无障碍流通,进而实现原有产业价值链的重塑与创新。[2]希望在“双减”政策之下,将教育性、文化性、设计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将美育、德育贯穿在研学的过程中,以兼具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创教具为新媒介,使文化、旅游、研学、非遗、盲盒有机融合,创造一种人民更好接受的新型研学旅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传统文化,实现研学带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同时提升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让古韵流淌向更远的地方。
注释:
[1]岳平:《多策并举提升研学旅行的实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第105页。
[2]邵明华、刘鹏:《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基于对山东沂蒙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84-94页。
(原文5月15日发布于公众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作者:梁迪宇、詹海蕙,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就像活力奔腾的动脉,源源不断地将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来输送。南粤古驿道由港口而内地,由内地而岭南,由岭南而海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形成了广东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彰显了海外侨胞深厚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是我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