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如何平衡好“学”与“游”

从古代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到当代的研学旅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学旅行继承了自古以来的“游学”精神,应运而生。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研学旅行不断探索,使得“学”与“游”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下,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研学教育规划,全国各地相关部门积极举行各种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在课程开发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性强和体验性强的课程设计方案。然而,目前中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各方面对于研学旅行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于“游”与“学”的平衡问题,不仅困扰着相关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也让不少学生、家长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如何平衡好研学旅行的“学”与“游”至关重要。

走出“学”与“游”难以兼容的认识误区

平衡好研学旅行的“学”与“游”,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学”与“游”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达到相伴相生的和谐关系。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社会对于教育往往偏向于理论的教学,认为“游”会使学生分心,不仅浪费没有实际意义还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考高分但是却缺乏化理论为实践的能力。事实上,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其经典写照,中国的游学鼻祖孔子以周游列国著称,在艰难困苦中与其众弟子踏遍千山万水,广求知识,宣传礼乐教化。此外,汉代司马迁、唐代的杜甫和陶行知等人都是游学的典范。

研学旅行的开展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旅行。

游学能长见识,炼意志。养诗情,为学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做铺垫。游学也能帮助学生展示自我,广交朋友,博闻强识,得到他人的赏识。研学旅行与游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在组织形式、活动体验等方面又比游学更胜一筹。研学旅行的目的比游学也更为明确,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由此可见,“学”与“游”并不是难以兼容,而是一直以来都有着它们共生的意义,走出认识误区,有利于“游”与“学”的平衡。在研学旅行的工作中,尤其要避免顾此失彼,帮助人们走出认识误区。

在活动策划中做到“学”与“游”并重

研学旅行必须是研学与旅行并重。要清楚研学旅行与普通的旅游、冬夏令营等的区别。研学旅行属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德育中校外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有着校外开展、有意组织、集体活动、亲身体验等特点。总而言之,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因此,研学旅行既不可重学轻行,使学生背负沉重学习负担,也不能轻学重行,将研学旅行变成一般性的观光游览,缺乏收获,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研学旅行活动是通过旅行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旅行是手段、是途径,研学是根本、是目的。这是把休闲娱乐与研学有机结合,把抽象的一般性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现实问题相统一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在于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教育性等,具有课堂学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把旅行作为中心,把学习当成副产品或旅行活动中的自然生成,则是本末倒置或重心偏移,如此,研学旅行和一般的休闲旅游便无区别。要寻找学与行的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身心轻松、愉悦中学习、体会,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旅行地的认识,发现、探索行程中的人文、自然资源,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综合素养。

此外,平衡好研学旅行的“学”与“游”还要正确认识研学与旅行的关系,理清“三不同”。

首先,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年龄不同,研学旅行活动应该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其次,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会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注意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推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最后,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还存在城乡差异。研学旅行活动要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互相了解、交流、学习,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现实,认识生活,认识差别。

首先,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年龄不同,研学旅行活动应该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其次,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会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注意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推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最后,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还存在城乡差异。研学旅行活动要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互相了解、交流、学习,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现实,认识生活,认识差别。

研学旅行导师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研学旅行活动中导师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核心人物,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主动平衡好“学”与“游”的关系。

首先,要解决好课程问题,变活动性为课程性。《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避免出现此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使课程活动化。

一方面应按照该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人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应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设计,要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办法、有评价。

一方面应按照该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人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应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设计,要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办法、有评价。

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行先试,学校组织老师成立研学旅行教研组,与基地及旅行社(文化公司)联合起来,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钢要》为方向,开发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现素质教育。

其次,研学旅行导师既要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户外技能储备。能较好地胜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组织、主题活动讲解、学生安全管理、学生团队接待服务等工作。在工作中将游学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让研学旅行活动体现出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研学旅行的标志性特点。

最后,研学旅行导师要在与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中搜集信息,明确方向,确定研学旅行的主题及目标。教师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按照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为此,研学旅行导师不能拘泥于学校科目教学的课程,而是要根据各自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发展情况、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沟通调研,了解社会大环境,尤其是要结合本地文化教育发展方向和研学旅行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有益、有趣的研学内容。如此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更好的实现“学”与“游”的平衡,不断完善“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的有益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成为中国教育典范,开创了中国研学旅行的先河。研学旅行的“学”与“游”要想实现平衡,可以从思想意识解放、活动策划、研学导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着手。从意识到行动,着力解决“学”“游”平衡的问题,让研学旅行更好的为社会培育出各种优秀人才。

未来,研学旅行应继续坚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不拘泥于书本,到实践中去,学游并重才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THE END
0.研学游升温背后的“冷”思考旅游品种五花八门,研学旅行、夏令营、游学有啥区别? 随着市场升温,各种机构下场竞争,推出了五花八门的研学游项目,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按照活动内容分类,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研学旅行产品可以分为历史文化、红色革命、科技活动、职业体验、军事训练和亲近自然六大类。 jvzquC41yy}/yxwmgtio0ls1e1814<22:/831@>768=80|mvon
1.研学旅行大学游学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高校游学南京汇景研学旅行社有限公司创立于2013年5月,品牌为汇景研学,前身是Yousure游学,创始人团队来自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汇景研学本着将教育融入旅行的理念,立志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旅行及夏冬令营服务。2013年至今,汇景研学累计接待超过20万名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成长为华东地区知名的中短途研学旅行jvzq<84654je0ls0ejooc7hp1
2.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是一回事吗?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的区别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逐渐成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热门选择,不过很多家长和孩子们还搞不懂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是一回事吗?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分析解读。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出游,更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jvzquC41gf{utj{gn0io1tjvcpm0z~jzkcu04@<0jvsm
3.深入剖析:游学和研学的区别与本质国际研学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游学和研学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对象。虽然这两个概念在表面上看似相似,但实质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游学和研学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将从定义、目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对游学和研学进行深入剖析。 一、定义 jvzquC41yy}/zqi0ep5jpot1{z52;99650nuou
4.研学旅游市场出现新趋势六是伴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化,研学旅游在规范发展中创造着新机遇。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先后制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参加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接待服务规范》等,推动jvzq<84pgyy/e‚tn0eun1pg1ctzjeuju1463365:14:0exsvgpz`L@Fd9h`zP7mvon
5.研学旅行概论课程培训课件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开启中国古代游学之风,中国游学的鼻祖古代游学我国研学旅行的起源古代游学明朝时期徐霞客旅行生涯长达35年之久,游 历走遍明朝大部分统治区域,其以旅行经历为基础的《徐霞客游记》具有地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明末清初提倡实学的士大夫们,在治学方法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6494441=:8B79:3e22<75;;85:7xjvor
6.研学旅行心得体会(通用31篇)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每一门课程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寻找适合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jpmjvkj{j1:9656=877mvon
7.为什么说研学旅行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2016年11月教育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该“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 jvzq<84yyy4its~ml0io1wjyuz4buyDkf?736
8.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通用26篇)一是不断提供教师研学的机遇,让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旅行”;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从家乡出发,走遍腾冲大地,并一路追寻,向着世界明亮那方奔跑;三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世界的精彩纳入学校、纳入课堂,让学生不出门亦知天下事;四是探寻“新教育”与研学的融合之路,创新研jvzquC41okv/t~nygp4dqv4zkpjfvrmwk1:96<:480nuou
9.袁国宝: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或将成为大赢家新闻频道研学旅行或许能抓住机遇,成为‘双减政策’影响下的赢家? 本文概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类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研学旅行这个“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产物已经步入发展的正轨。然而,疫情使旅游业jvzquC41pg}t0qjzwp4dqv44248.2;2361817;=:58?/j}rn
10.研学旅行市场存乱象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消费调查针对研学旅行如何改进的问题,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建设专业优质研学导师队伍。江苏省消保委监督部主任赵鑫表示,目前研学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导致:一是课程缺乏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游学分离。二是主体多样化,除了传统旅行社,还有景区基地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等参与进来,主体众多参差不齐,导致市场规范难。第三jvzq<84lu0vfqyqg0eun0ls1p4532;8132731l882564/=5822:387mvon
11.研学旅行走热背后:走马观花,“游”而不“学”南方+近年来,人们对“游学一体”的研学游热情越来越高。 2016年被称作研学元年。这一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社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观众在天津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系主任王忠君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1535d9B9949;/j}rn
12.出国游学和研学的区别有哪些?国际研学出国游学和研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们在目的、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所区别。 目的差异 出国游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外语能力和博闻强识,通常是以旅游为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学习到知识。而研学则强调学术性、实践性、互动性强的活动,旨在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容差异 游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参 jvzquC41yy}/zqi0ep5jpot1{z52;::;20nuou
13.游学假期旅行社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北京游学假期国际旅行社是一家以游学命名的旅游公司, 游学假期夏令营凭借独特的名称,清晰的服务群体,配合热诚专业的服务态度,在国内青年学生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早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旅行社。jvzquC41yy}/{xzzwg4dqv3ep1
14.暑期游学热存隐忧:低龄化趋势明显重游轻学业内人士指出,对游学行业和市场的监管,目前主要是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话语权还比较弱。尽管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期望对相关各方有一些提醒和监督。不过其中涉及的“研学”与“游学”仍有很大区别,真正实现对游学市场教育内容的监管尚有“一定距离”。 jvzquC41o0jcy7hp1lobq‚z1u{yugv4423=02@4351669@6253;/uqyon
15.研学市场乱象调查:定价随意收费不菲,资质欠缺安全无保障新闻频道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中国学生在国外无法享受医疗福利,有的游学团会为学生购买境外医疗保险,一旦出事故会将责任更多推卸给学生个人或保险公司,机构逃避责任。 行业缺乏专业人才 随意考证就可从业 去年9月,在人社部发布的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这意味着,研学旅行指导师有了官方jvzq<84pgyy/{xzvj0io1|m142842?4v42842?64a3:69A732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