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移民已经成为很多人讨论的热点。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仅仅是因为向往国外的生活选择移民。
到异国他乡生活,年轻人无论从学历还是身体状况来看,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学习语言也比老年人快。
可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到了国外生活,完全是两眼一摸黑,语言不通,孩子又都去上班了。
想出去走走,又不认识路,只能闷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样的生活他们会喜欢吗?
已经移民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东北部的麦克默里堡(Fort McMurray)的高先生,讲述了他在加拿大的亲身经历。
让我们看看高先生身边一些到加拿大生活的年迈父母的生活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退休后,因为孩子移民加拿大
高先生是苏州一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妻子是一名教师。
高先生的儿子高中就读于当地一所重点高中,可以说这所中学聚集了苏州很多尖子生,高先生儿子所在的班级还是学校里的重点班。
2005年时,儿子面临高考,可班里有9名学生已经准备前往国外读书,有去往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不同的国家。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出国留学的孩子应该大多都是富二代,家里条件要非常好才行,毕竟去国外读书是需要花费各种费用的。
然而准备出国读书的9个同学中,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只是一名普通的宾馆厨师。
高先生的儿子看到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同学要出国读书,他心中也升起了这个念头。
回到家,儿子和高先生说了想出国留学的事情,高先生一听,很支持儿子的想法。
于是儿子开始申请国外大学,最终被加拿大阿尔伯塔石油化工系录取。
在学校读了2年书之后,儿子的学校发布了一个COOP项目,所谓的COOP项目简单理解就是“带薪实习课程”,在校的优秀学生通过面试后,可以进入加拿大公司工作,积累实习经验,还能有一定的工资收入。
高先生的儿子立刻申请了该项目,通过面试后,来到了麦克默里堡一个公司实习。
实习工资大概在24-28加元(120-140人民币左右)一个小时,就这样,儿子在加拿大的学费,生活费基本上完全可以靠自己挣出来,也减轻了高先生夫妻俩的经济压力。
儿子毕业后就留在了加拿大工作,之后也正式移民加拿大。
家里只有这么一个独儿子,妻子舍不得离开儿子,待夫妻两人退休后,决定跟随儿子移民去加拿大生活。
于是2014年高先生以家人团聚提出移民申请,但因为有名额限制,一直没抢到名额。
直到2017年,高先生夫妇才靠一个朋友的帮忙抢到了名额。
2019年3月,高先生夫妇从北京飞卡尔加里,再到麦克默里堡,正式移民加拿大。
可以说高先生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英语多少有一点基础,在加拿大生活适应性也比很多老人强。
包括移民体检,夫妇两人也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坐着当地的公交车到不同医院完成了体检项目,仅这一点就已经比很多低文化,英语0基础的移民老人强上许多。
虽然来到加拿大,住了上大别墅,可是高先生并不是和儿子住在一起。
夫妇俩现在住在一个朋友家里,帮朋友带小孩。
为了帮朋友带孩子,高先生已经和儿子分开一年多了 。
到底出于好意帮朋友带孩子,还是帮别人带孩子赚点钱,高先生没说,我们也不得而知。
按常理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父母会义务帮自己儿子、女儿带孩子,而不会免费帮朋友带孩子,连亲戚都不大可能免费帮带。
所以有可能高先生一方面是为了赚取一些点费用,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工作来缓解到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发挥一些自己的价值。
毕竟在加拿大那个地方,帮人带孩子的收入并不低。
二、住地下室的可怜父母
高先生眼中加拿大有许多美好的地方,比如新鲜的空气、地广人稀,所以很多人都能住上大房子。
可是当高先生看到身边一些在加拿大居住的中国老人真实生活现状,他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高先生在卡尔加里有个老朋友,也是苏州人,老朋友有80多岁了,算是高先生的忘年交,高先生偶尔会去这个朋友家里吃饭。
这个朋友在国内是个高级工程师,妻子是小学老师。
儿子儿媳移民加拿大之后,也让老人跟着过来了。
朋友的儿子儿媳在加拿大是住着大别墅的,可是没想到,刚到加拿大,儿子儿媳就把朋友老两口安排住到了地下室,这一住就是4个月。
要知道在加拿大,地下室温度要比地面冷得多,大概只有十多度,加拿大本地人可能对这个气温还觉得挺舒服。
平时孙子叫老人出来吃饭,两老口就出来吃个饭,吃完饭又回到地下室待着,根本不外出。
其实以朋友的退休工资来说,在加拿大重新租个好的公寓住也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到了国外,朋友啥也不知道,只能是听儿子的安排。
后来,小两口在外面给父母租了套高层公寓居住。这套高层公寓是当地的学区旁,旁边有学校,租房的人特别多。
两老口好不容易住习惯了,儿媳为了利用这套高层公寓多赚一点租金,就把这套公寓转租了,每个月租金1500加元。
把公公婆婆安排到另一个公寓去,租金1200加元,每个月能赚300元差价。
新公寓只有一张床,和基础的厨房用具,一台电视放在一个木板箱子上,此外其它什么家具都没有。
要知道这个朋友自己已经80岁了,妻子也70多岁了,儿媳妇为了每个月300的租金差价,把他们安排到环境这样差的公寓居住,真是让人心寒。
儿子儿媳为什么不把老人借回自己的别墅一起居住呢?
高先生怀疑儿子儿媳把别墅也出租出去了,所以才做出这样的安排。
可是在陌生的国度,老人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高先生觉得像这样情况,老人还不如不来加拿大,他们在苏州黄金地段有着一套大房子,可以住得很舒服。
三、捡垃圾的中国老人
高先生在加拿大看到一些中国老人不论什么恶劣的天气,都会拿着袋子到教会的救济处领面包,天天都去,领一大袋面包回来吃,这样就不用做饭了。
高先生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一对中国老年夫妇,步履蹒跚走在路上。老夫妻边走,边从垃圾箱里捡一些矿泉水瓶和易拉罐放入手上拎的袋子里。
老人捡累了就在路边长椅坐下,高先生走过去和他们聊了两句,老夫妻是来自山东的。
老人也许已经习惯了国内捡些瓶子去买钱的生活方式,想为子女节省一些钱,实现一些自己的价值。
可是在加拿大,即使捡到一些能换钱的瓶子,但也需要专门开车送到卖的地方,估计油钱都要超过这些废品本身的价值。
老人自己肯定无法开车,就得让子女送过去,反而给子女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特别理解这些老人,一辈子节俭惯了,来到陌生国度,看子女工作辛苦,自己又帮不上他们什么忙,就只能用自己在国内熟悉的方式为这个家尽一份力。
可是他们也没想到国内外的区别,有些事情换一个国家可能就没用了。
如果他们不出国,留在国内,熟悉的语言、生活环境、亲朋好友,也许他们过得会更加自在一些。
为了孩子,晚年还要去异国他乡努力生活,不知道是幸运还是痛苦,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四、脚踝断了不敢医治,坚持回国治疗的中国父母
高先生还有两个老年朋友,来到加拿大是短期的访问签证,没有买保险。
没想到来到加拿大后,两人都不小心摔倒了,要知道老年人摔倒和年轻人摔倒可不是一回事,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摔一跤就离世的。
这两个朋友,一个摔得不是太重,倒地里手腕撑了一下,起来后觉得非常疼痛,猜测可能是骨裂了。
可是因为没买保险,医疗费用没有报销的地方,全部得自费,为了替子女省钱,这个老人硬是忍了将近2个星期的疼痛回到国内进行处理。
而子女却也能忍心看着老人就这样痛了近2个多星期。
如果说这个老人还算幸运,至少没有骨折,那高先生另一个老年朋友就没这么幸运了。
这个朋友比高先生大6、7岁,冬天外出时,因为雪地湿滑,摔了一跤,脚踝摔断了,必须拄着拐杖才能移动。
老人是来自农村的,家里没多少钱,来到加拿大同样没买保险。
面对加拿大高昂的治疗费用,老人同样一直忍着骨折的疼痛,直到坐上回国的飞机,到了国内才到医院进行治疗。
要知道这是骨折的疼痛啊,老人硬生生忍了下来,就为了替在国外生活的子女省上治疗费用。
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父母这样坚持,子女又怎么能做到眼睁睁看着父母这样一直疼着呢?
难道到了国外,他们的心就能变得这么硬了吗?
不是说加拿大收入高吗,一个月能拿7、8千,甚至上万加币。
既然拿着高收入,为何连给自己父亲治疗骨折的钱都拿不出来。
又或者是不想拿?
把高先生说就算到医院自费治疗,大概花费在3000元加币左右(约合15000人民币左右)。
为了15000人民币,忍心让自己父亲这样痛着,这些子女也真够狠心的。
可能是老人心疼孩子,所以宁愿忍着疼也不去医院花钱,但如果子女强硬一些,在国外,老人还会不听话吗?
偶尔在商场见到来自国内的老人,大家都会相谈甚欢,相约着聚会,来缓解心中的独孤感。
听上去有点辛酸,我们小时候随时需要父母陪伴,如果父母不陪伴,就会哭闹。可是当我们长大,父母老去,他们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我们却为了生活而奋斗着,他们不会哭闹,只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替我们分担生活的压力。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其它理由移民到国外,把年迈的父母也带过去,可有曾想过父母年纪大了能否适应国外的生活,子女认为对他们的好,是不是真的好。
如果父母都像高先生夫妇一样有知识,适应能力强,在国外也能生活得很好,那带着父母一起移民,也没什么问题。
可是如果父母年纪大,文化不高,带过去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呢?
就像我一个朋友坚决不移民,他说自己的母亲只想住在乡下,连他所在的城市都不愿意来,怎么可能去国外。
为了母亲,他也绝对不会移民。
如果你有机会移民,但父母年纪又大了,你会如何选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