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已过,据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9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约105.64亿人次,日均1.76亿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3.6%。旅游“避暑”、奥运出境游、研学教育、演出娱乐、电影“暑期档”等文娱商旅市场多点开花,促进“暑期经济”的消费活力。在公众集中出游的需求下,文旅行业舆情也较为多发。本文将对暑期文旅行业舆情事件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具备典型性的舆情特征,帮助相关企业了解文旅行业的暑期风险点。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
暑期文旅行业舆情事件
受巴黎奥运会热度影响,8月“巴黎长荣桂冠酒店拒挂中国国旗”事件为暑期文旅行业最热舆情,民族情绪依旧是企业舆情高危高热风险源。景区大型安全事故类舆情仍受关注,“广西德天瀑布魔毯故障致1死60伤”引发媒体快速介入,伤亡情况及负责人处置情况是舆论后续关注重点,设备既往检修情况成为舆情质疑点。40元游桂林低价旅行团事件冲上热搜,低价魔幻旅行团遭严厉整治;此外,两起导游强制消费、言论不当、侮辱游客的事件也引发较高热度。暑期景区黄牛泛滥引发权威媒体介入,央视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引导舆论关注,各景区相继推出针对性“防黄牛”解决措施,多个地区警方也开始出手整治文旅“黄牛”。今年暑期档电影整体票房不佳,但争议却不断,多部影片相继受到舆论冲击,“魔幻”改编、消费苦难、主创不当言论、宣发失灵等问题频现。
02
暑期文旅行业新特征
一、文旅新业态火爆,研学团频现乱象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不少旅行社相继推出研学游项目。飞猪平台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暑假期间,关于研学的负面舆情多次登上热搜,不少网友纷纷投诉、吐槽当前未成年研学团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苗建信息统计,暑期研学信息(108.84w)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典型负面舆情吐槽的声音:
1.媒体观点
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一:缺“研”少“学”有点乱。目前的研学旅行大多属于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这些机构很多缺乏专业资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上服务标准不统一,收费信息不透明,导致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价格乱飞。新华社:新华视点|研学游如何回归“有研有学”?作为一种文旅新业态,研学游涉及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等机构,教育、文旅等部门有必要加强协同共治,共同促进研学市场健康发展。光明日报:研学不应止于“到此一游”。对于天价研学的乱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研学游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价格虚高和欺诈行为。同时,应鼓励相关机构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能力,提供不同档次的研学产品和定价方案。经济日报:研学游不能只念“生意经”。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虽然降低了创业门槛,但也带来了质量与安全的双重风险。澎湃新闻:研学游不该成为新的“教育焦虑”。现在各地研学相关的企业数量猛增,可总体服务还处于野蛮发展阶段,看起来“万物皆可研学”,可实际上很多研学团组织粗放、路线随意拼凑,孩子跟着游或者疲于奔命,或者换个地方玩手机。
2.舆情评析
作为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型文旅业态,大量企业快速加入该赛道,其中不乏教培机构、互联网公司、网红讲师等跨界入行,行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乱象。暑假期间,张雪峰“6天5晚苏州一地研学游8999元”引争议、新东方敦煌研学团被吐槽体验和待遇差、“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引热议等话题招致舆情。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日趋成熟,统一的从业规范和行业监管将有效保障企业良性发展,而乱收费、违规培训、质量缺陷等问题始终严重损害产品口碑,失去消费者信任。
二、免费博物馆预约难,“黄牛”倒票泛滥
8月23日,国家博物馆表示,近期退票不回池、封禁虚拟号段及高频访问IP等手段,配合北京警方严厉打击“黄牛”倒票行为,取得比较显著成效。
1.媒体观点
人民日报:“黄牛”又盯上了博物馆,还能治么?丨人民锐见持续优化预约购票系统,补上技术漏洞,想来并非难事,是不能还是不为?人民日报:做好免预约的后半篇文章(快评)。保留预约制的场所,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预约服务和流程,尤其是避免“过度预约”现象。工人日报:铲除博物馆“黄牛”,靠技术更靠管理。嚣张的“黄牛”在文博领域再次得逞,也与文博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无关系。因此,博物馆也应考量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供给。环球网:三管齐下,综合治理“黄牛”乱象。当下,各地都在积极优化营商环境,而游客对景点的具体感受,很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一座城市的观感。从这个意义上,打击“黄牛”的行动应该提高到维护城市形象的高度,真正落实到位。
苦黄牛久矣:
早该管管了好吧 现在所有门票预约全部是科技 普通人怎么抢得过?岂止是国博,还有陕博等都是一样的,自从免费了之后,根本就抢不到一张票,而各种黄牛都大行其道,甚至都出现了专门针对国博和陕博的抢票插件~早该管管这个行业,黄牛不是只是一个牛的问题,他们已经是一条龙了。现在不管是演出 演唱会 景区门票都变成了一票难求,唯有高价。
建议取消线上预约:
就拿自己的身份证现场排队买票不就完了吗?每个人限定一张,每个大人只能带两个儿童。直接现场排队,实名刷身份证进去参观,干嘛要搞线上预约呢?就应该取消各种手机预约门票。年轻人有时都弄不明白,何况老年人。
内部存在问题:
谁管理预约平台的,查一下就能发现背后的秘密了。里应外合,要么咋挣钱。
3.舆情评析
6月开始,不少城市纷纷表示取消部分景区的预约要求,“取消预约”也成为2024年国内暑期旅游市场的热词之一。部分热门景区维持预约制度,不断优化各项措施来保障游客旅游质量。但从舆情反馈可以看出,清北知名学府、国家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场所抢票难、黄牛泛滥的问题仍旧突出。7月23日,#名校一日游贵至1500元#话题上热搜;8月21日,#故宫回应怎么封黄牛#话题上热搜,此前已有“放票秒没、60元门票被黄牛炒到1600元”的现象引发舆论关注。
从演出到景区,黄牛现象始终引发网友愤怒和谴责,共鸣情绪明显。黄牛频繁扰乱市场,与热门景区及机构的管理漏洞存在一定关系。购票环节事关游客切身体验,相关景点需不断完善自身放票规则,堵住预约漏洞,加大市场预测力度,不给黄牛可乘之机。
三、人流高峰期间,娱乐场所的规则与服务冲突
8月18日,一名女子在迪士尼因排队中途想上厕所,超过了“厕所卡”规定时限,得知需要重新排队后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崩溃大哭引发关注。所谓迪士尼“厕所卡”,是景区为了维护排队秩序推出的登记卡,一般限时20分钟。该事件视频曝光后迅速引发关注,不少网友纷纷对“厕所卡”的设定表示震惊,对于女生来说20分钟内返回的要求过于苛刻;也有网友认为规则在先,该女子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时间,关于大型热门景区情与理、规则与服务之间的争议讨论不断。
1.媒体观点
新京报:迪士尼“厕所卡”争议:规则不能代替服务。迪士尼对高峰人流的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游园体验感下降的问题由来已久,“厕所卡”之类的软补丁效用是有限的,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排队秩序的部分争议,并不能真正改善游园环境。荔枝新闻:迪士尼“厕所卡”引争议:规则与人性化可兼得吗?无论是规则制定者还是服务提供者,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同时,都不应忽视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化的追求。毕竟,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而非成为一种束缚。中新经纬:上厕所超时崩溃大哭!迪士尼是“店大欺客”吗?特别是从女游客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女性如厕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目前公共洗手间的男女厕位比例并不合理,在公共设施安排上,应当有更周全的考虑。
景区规则与运营措施不妥:
如果一个玩乐的地方规则让人不舒服,运营是很差的。员工和顾客互殴,资本把钱揣兜里了。迪士尼每天那么火爆,场地又大怎么不多安置些厕所点,排队上厕所还超20分钟。
迪士尼排队体验差:
为什么不限制人流,体验感极差。一个迪士尼有什么好玩的,排队俩小时,游玩五分钟,到处排队,还有各种限制。迪士尼体验差,服务差,价格高,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人去呢?
外企身份引发民族情绪:
在洋爹的地盘,只能自己受着了。关键迪士尼捐给以色列的钱,已经买成炮弹砸到加沙儿童的头上了。崇洋媚外,花钱当孙子,迪士尼,一个传递美国人价值观,塑造的很多故事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种子。
讽刺游客:
这就是真正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有些人觉得去过迪士尼就成为上等人。
要求重新排队没问题:
超过20分钟要重新排队很正常,否则所有人都在排队的时候以上厕所为由离开后再返回,不太公平。她超时了,于是要重新排队。一切都有规则,没必要崩溃,莫名其妙。
3.舆情评析
有媒体统计,根据今年售票的情况,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日均接待量暑假预测数值已攀升至8.5万人次,超过平时接待量的两倍。日常维护运营存在压力,高人流量下商业利益与游客服务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显著。作为世界知名主题乐园,制定规则之余不应忽视人性化需求。今年7月,已有#年轻人凌晨三点在迪士尼排长队#的话题引发热议。迪士尼园区高峰接待能力不足、基础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由来已久,提高服务水平是避免此类舆情再次发生的重点。
四、暑期档票房整体大幅下滑,被评十年“最差”
国家电影局于9月1日发布数据,6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2024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16.4亿元。相较2023年的206.2亿元出现了较明显下滑,甚至低于2015年的124亿,有舆论认为“一夜回到十年前”是暑期档倒退的体现。有媒体分析称今年暑期档照去年“赢球不换阵”,但更显潦草与浅尝辄止,质量上也参差不齐,创新性不足,话题性寡淡。再加上今年暑期巴黎奥运会与《黑神话:悟空》的热度影响,“暑期档效应”明显失灵,缺乏黑马爆款和有深度的作品,引发从业者思考。具体在舆情反馈上,暑期多档电影作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争议。
典型争议舆情事件:
1.改编翻车: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林黛玉扮演者引发争议
8月16日,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由于改编自《红楼梦》引发一波争议。影片上映3天,票房不足500万;截至9月5日,豆瓣电影评分低至3.5。票房口碑双失利的背后,影片中的林黛玉选角以及导演公开言论都带来不小的争议。
面对观众质疑声,导演、片方亲自下场“怒怼”网友对影片口碑造成进一步损害,激发公众逆反心理,不利于影片正面声音的传播。名著翻拍、经典作品改编自带话题性和争议性,如何良性有效地向观众传达作品理念更重要。
2.撤档疑云:电影《野孩子》撤档
7月3日上午10时左右,《野孩子》官方宣布电影提档7月10日,预售开启。7月3日21时左右,陆续有网友表示收到退款短信,#网传电影野孩子暂停预售#上热搜。晚上22时,《野孩子》官方正式发布撤档声明,称由于后续进度原因将取消7月10日的公映。
一天之内先提档又撤档,被不少网友质疑“闹着玩呢”。关于撤档的真实原因引发诸多猜测,如“题材敏感”“原型人物不同意”等。据统计,2024年已有五部电影撤档重映,但再次上线后依旧无法拯救票房,观众对电影频繁撤档的抵制情绪越来越强烈。改档、撤档、提档频现,背后真正原因扑朔迷离,排片率、题材限制、宣发缺位等问题成为舆论质疑点,片方口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黑神话效应”辐射文旅业,潜藏舆情风险
8月20日,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全球开售以来,文旅市场随即持续火热。游戏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与精美还原,为全国多个城市景区带来线下流量,山西、重庆、江苏等多地文旅部门与景区纷纷借势宣传,欢迎“天命人”前来打卡游玩。多家主流媒体看好该游戏对文旅产业链条的牵动作用,期待IP价值“出圈”最终变成各城市文旅的“长效流量”。(详情可浏览:『传播观察』引爆舆论场,“黑神话效应”如何带动社媒资本双热潮)
但火热之余,也应进行一些“冷思考”。目前,已有黑神话悟空雕塑被打卡游客踩坏、云冈石窟检票员辱骂游客、大同市云冈区某家面馆“阴阳价”等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借助爆款游戏引流是只是一步,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此次“线下古建探秘热”成为文旅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还在于各大景区是否持续打造好口碑效应,规避好常见舆情风险点。(详细可浏览:『舆情风险提示』《黑神话:悟空》爆火“出圈”,山西文旅如何接住“泼天流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