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未至,研学游先行:参观清华每人收费上万,是真教育还是“割韭菜”

最近,从广西来到东北游学的“小砂糖橘”火上了热搜,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网友的心,同时也将“研学游”推上了舆论风口。

“在京一周,影响一生”“民校访学,名师讲堂”“跟着清北学霸去旅行”,“双减”大背景的加持下,以及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的转变,让研学游在这几年愈发炙手可热,寒假还没到,各类研学游套餐已经卖得如火如荼。

2021年,研学游旅行人数达494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据艾媒数据中心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研学市场潜在消费群体已超过2亿人,预计到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图/艾媒数据中心

随着蛋糕越来越大,各路人马蜂拥而至。教培机构首当其冲,2020年10月,新东方投资全球旅行文化内容平台“三毛游”,进一步拓展研学领域;好未来投资设立亲子旅游电商平台“乐学营”,上面有大量研学旅行类产品;2021年11月,有道研学(杭州)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更多的旅行社、文化公司等也在抢滩研学市场。在企查查上以研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显示有超过八万条相关结果,活动范围也从原来的景区、农场等拓展到科普基地、大学校园、博物馆等实践基地,价格也相应地水涨船高,收费千元起步,稍微优质些的路线,基本都在万元以上。

然而,红火的表象下,滋生出的乱象却不容忽视。“只游不学”,变成了拍摄一张张“打卡照”完成任务的暴走团;“只学不游”,披着研学的外衣,实际却干着补课刷题的“老行当”;“不游不学”,孩子们只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事实上,研学旅行并非新兴行业。早在2003年,上海就成立了中国首个“修学旅行中心”,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打造华东研学旅游文化黄金线路,此后,研学旅行慢慢开始从旅行界走进教育界视野。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到,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2016年被认为是“研学元年”

如果说此前的研学更多是“由下自上”的散点式探索,《意见》出台后,“自上而下”的引导力量将研学产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所谓研学,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旅行”的模式,通过参观、调查、实验等方式边走边学,主打寓教于乐。往后的几年时间里,研学逐渐被更多家长所注意到,但也仅限于小范围出圈,远远达不到“大火”的程度。

直到2021年,“双减”来势汹汹,教培行业迅速变天,研学才迎来了“泼天的富贵”。当课外补习班被叫停后,研学活动如同“及时雨”,出现在家长和孩子的视线里,既能开阔眼界、丰富学识,又能提升综合素质,简直是一举多得。

有需求就有市场,国内研学行业也迅速进入发展迭代的新阶段,到2023年,研学游的热度不断飙升。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7月研学游搜索热度上涨203%,无论是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历史名城打卡资源丰富的名胜古迹,还是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国宝文物、体验先进制造的应用成果,研学市场上的产品供给也越来越多元化。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研学行业市场规模达909亿元,2023年预计达到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

自带“前(钱)景”的研学游,吸引了各路人马相继进场。世纪明德、中凯国际、宝贝走天下等是主打研学旅行的机构;启行营地教育、夏山营地教育等是专注于营地研学的公司;中青旅、锦江旅游、凯撒旅游、携程、同程等旅游平台均在销售研学相关产品。

由于准入门槛不高,谁都可以来分一杯羹,导致研学市场鱼龙混杂,家长的选择空间看似变多了,但相应的“坑”也变得防不胜防。

大量盈利性机构的介入,让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包括研学机构资质欠缺、货不对板、收费虚高等乱象,不少家长和学生“乘兴而来”,却落得个“败兴而归”。

目前,国内研学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市周边半日游、一日游,包括户外探险徒步、田园生活体验等活动;跨省市单周游,主要以探索天文地理、感悟华夏文化、高校访学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营地类研学夏令营、冬令营,则主要在营地内外展开活动。

其中又以景区、展馆主题一日游和长线多地5~6日游的产品最为热销,与普通旅游相比,研学游价格普遍翻倍,毛利高出20%~50%,多日游的价格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即日均至少1000元。

图/图数室

再者,所谓的研学导师、研学辅导员等证书大多由企业自己考核和颁发,缺乏统一的师资标准也导致研学教师队伍以及研学教师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当低质甚至无质的主体和师资掺杂进研学领域,直接受影响的自然是研学活动的效果。就博物馆研学而言,很多带队的导师对文物一知半解,漏洞百出,不仅将陈列文物张冠李戴,把错误信息灌输给学生,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语焉不详、左右言他。

至于研学路线,更是“名不副实”。各类清北研学营,是暴雷的高发区,由于清华北大开放预约是有限额的,且以旅行社、各类教育公司名义申请的,不予批准,很多孩子交了上万元,千里迢迢赶到北京,结果连清华北大的校门都没进到。

好笑的是,有些研学团眼看清华进不去,便改道去了清华科技园,对团员们称这是“清华新校区”;另一款“平替”,则是去清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虽然在校内,但单独留出了校外通道对外开放,只能进博物馆,不能进学校参观;更有甚者,干脆在校门口集体拍照打卡,应付家长了事。

除了研学内容和路线翻车外,研学机构承诺的生活条件也不尽如人意。据《法制日报》报道,某研学团宣传中的住宿标准是准四星酒店,结果却是几十个孩子睡在一块的大通铺;说好的“丰富自助餐”变成了“大巴上吃盒饭”,一些机构一味追求利润,孩子的吃穿住行条件不断缩水。

累坏了的孩子们 图/小红书

更糟心的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学生受伤甚至身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很少有研学机构会配备专门的随从医护人员。不少机构对参与者的安全保障仅限于购买旅行意外险,发生意外提供事后保障,而提到旅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时,机构往往介绍的含糊其辞。

不良风气的带动下,很多原本应跟随研究性学习课题边游边学的研学团,变得和普通旅游团一样走马观花,孩子们甚至要被迫“赶行程”。

噱头再如何天花乱坠,也掩盖不了“无游也无学”的事实。然而,诡异的是,研学机构的“生意”,不仅未曾受到影响,反而越发壮大。

研学机构的底气,来自于运作模式。

研学游主要由研学机构来发起,然后交由具备资质的旅行社来承接落地(有些研学机构本身也具备旅行社资质,可以自己执行),包括进行酒店、交通、餐饮等安排,简单来说就是外包出去。

研学和教培机构的侧重点是从C端直接收客源,或和学校深度合作,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报名,如此一来,何愁“客源”。

这里面的争议并不少。今年4月中旬,一位网名“孙空空”的佛山家长就孩子所在学校的研学“乱象”连发12问,质疑学校是打着自愿的名义做强迫的事,不去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会否被特殊对待。

根据该网友叙述,女儿就读的学校组织到香港“微留学”,5天收费5980元,远高于实际采购价,而“研学”内容及其行程极尽模糊,其中最明确的地点竟是香港迪士尼乐园。

12月,《南方都市报》记者针对当下东莞中小学研学存在的问题面向社会展开征集,经过梳理家长反馈的意见发现,不少就读小学的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东莞市内一天研学得花费200多元,而读中学的孩子常常需要前往外市甚至出省,费用要大几千。

学校的推波助澜,以及教育政策的支持,让研学机构变得“有恃无恐”。何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当研学渐成风气,害怕落后于人的家长们,只得裹挟其中,交钱为孩子报名。

潜移默化中,“研学”这个词似乎被玩坏了。从监管层面来说,由于研学涉及学习、旅游、食宿等多项活动,在监管上又处于教育、科技、文旅、工商等多领域的交叉地带,给了研学机构空子可钻,想要遏制乱象,就需要多方合力,明确责任界限,出台一系列“组合拳”。保证研学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而从研学机构本身来说,任何行业只有在“好口碑”的良性循环下,才能细水长流,割一茬“韭菜”就跑,无异于自断其路;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明确的是,一次或几次的研学游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过度的教育焦虑和盲目的攀比心,只会适得其反,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研学这一形态,是通过“修学旅行”演变而来,主旨在于“研有所获、学有所得”,但纵观如今的研学内容,既没有章法,也不成体系,面目模糊,扭曲变味。

再往深了说,如果研学由一种本该具有教育属性的实践活动,最终变成了机构数人头赚钱的买卖,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教育之殇?

THE END
0.研学旅行,提升学校素质教育一、研学旅行的政策解读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3年也因此被称作研学旅行元年。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年4月,教育部王定华司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jvzq<84zwgyiw7vkmct/exr0ep5qtn{kgy521;:514<35A56
1.研学旅行:“热”中“冷”思考《湖南教育》那么,研学旅行为何“爆雷”?研学旅行的价值在哪里?研学旅行未来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成为让孩子们得到收获与成长的“行走的课堂”呢?对此,记者进行了相关调研采访,并尝试给出一些答案。 “井喷”的研学需求 时光回到2016年。 这一年被研学圈称为“研学元年”。这年12月,教育部和原旅游部等11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jvzq<84pgyy/jwo{0eun0ls1eqtugwy186<87=4791743>;7254ivvq
2.中国研学旅行的元年是2015年()中国研学旅行的元年是2015年。 () A. 正确 B. 错误 相关题库:研学旅行(导入正确) > 下载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下面对汽车内轮差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轿车内轮差比大货车内轮差大 B. 大货车内轮差比小轿车内轮差大 C. 小轿车不存在内轮差大 D. 大货车不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3d3<1:9;5eg:2hog;:6h869f8c477;o3jvor
3.“研学旅行”会是下一个风口吗?旅游广之旅研学旅行业务总监陈晖介绍,回顾过去3年多的政策变化,研学旅行经历了“发布推行意见”“正式规范出台”再到“全国铺开实践”的演变历程,未来研学旅行或发生三种变化,即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2017年是研学旅行正式开启的“元年”,随着市场需求将被大量释放,研学旅行将成为旅jvzq<84vtc|fn7ugqrrf0lto0et0p:4423=02?5:1e:27@5/4;937A7:0jznn
4.3小时400元,谁在靠研学团捞金?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活动是由学校招标,组织年级学生在上课期间出行,并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但现在很多旅行社推出的研学活动,是在旅游的基础上加入研学元素,并不能算是纯粹的“研学”。 行业普遍将2017年称为“研学元年”,2017年-2019年,行业处于探索期,不少研学机构在这期间成立,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共同合作;而在此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452=2:8y424919:=a74<45<7540yivvq
5.我国研学旅行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常见问题研学旅行引发关注始于2013年,当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上首次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jvzq<84yyy4eqwlzkcrjpp~kpi4dp8utqdrfo89950nuou
6.怎样分辨研学机构是否靠谱2016年是业内普遍认为的“研学元年”。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政策。同年12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的定义、总则、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等进行规范。 jvzq<84o0ek/ew4nx1me1;5452>02;4v42842A54a5>77>8390yivvq
7.中国研学旅行的元年是2015年。|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与管理中国研学旅行的元年是2015年。 (A)对 (B)错 参考答案 继续答题:下一题jvzquC41yy}/ynnmcq4dqv4|jgtuk892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