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华附知识城校区惠州夏令营ay:求索惠州西湖,领略东坡魅力,感受书院文脉水碓文化

华附知识城校区惠州夏令营 Day 2

学中玩,玩中学。研学不是单纯的课堂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旅行游玩,而是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让每一次行走都带着思考,每一次体验都带着成长。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知识城校区“行走课堂,赋能成长”惠州研学夏令营在第二天(5月23日)的课程,带领同学们走进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通过“文化传承+生态教育+实践体验”的多元研学模式,把各学科知识铺满整个西湖景区,等待同学们开启一场体验深刻的探究之旅。

“问水西湖”课程是一门以“水”为研学主题的课程,通过参观讲解、实验检测、调查走访等方式,帮助学生多维度、立体化地探究水生态、水循环、水质、水与社会生活等问题。

从看与听的思考,到动手实践的观察,再到与真实社会对话的认识,帮助同学立体化、多维度地构建对“水”的认知,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丰湖书院位于西湖景区内,与广州广海学堂、肇庆星岩书院、顺德容山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同学们在导师的带领下,以拜孔礼仪,悟传统文化。

同学们在导师讲解下了解中国书院历史文化与儒家教育思想,探究书院建筑与陈设中蕴含的儒家文化精髓,并认真遴选书院楹联中的经典词句,誊录于书签之上。

在这种场景化研学中,同学们不是“参观者”而是“参与者”,让相对抽象的历史文化知识化为同学们眼前可看见、可触摸的体验,将文化自信厚植同学心中。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东坡寓惠千日,影响千年。在西湖东坡园和东坡纪念馆,同学们遇见“东坡先生”,跟随他聆听东坡寓惠期间的生平事迹,在导师和研学手册的指导下,绘制鱼骨图梳理苏轼对当时惠州城建、农业、水利、文化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在感悟东坡魅力的同时锻炼结构化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同学们在“遇见东坡”课程中学习到苏东坡把水碓技术改良并推广到惠州的惠民之举,更在“东坡水碓”课程中亲手制作一个水碓模型。

精心设计的水碓模型,综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由惠州和深圳共同申报的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实践体验课程中,同学们除了动手制作水碓,还体验用非遗技艺编织一把独一无二的凉扇。

动手体验的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从认识到认同,从理解到践行,从完成再到创新的升华。

三天两晚的研学之行中,一场别具意义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如约而至,全年级师生欢聚一堂,同学们在舞台上施展才艺、绽放光芒。

华南师大附中校长姚训琪、副校长陈慧华通过视频向同学们送来祝福。副校长林春鸿为晚会致辞,他衷心希望同学们能永葆赤子之心,在成长的道路上与星光并肩,与梦想同行。

这个六一儿童节,是对同学们童真的礼赞,更是他们成长的注脚。这群即将告别红领巾的少年,将会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定的步伐,奔向青春的星辰大海。

初一(1)班 吕羽涵

今天一早从酒店出发前往了惠州西湖,在简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现状后,我们接到了研学任务——向周围居民调查询问惠州西湖生态以前和现在的变化(真是令人恐惧的时刻!)。在做了N个深呼吸后我鼓起勇气和王苡晴一起问了两位阿姨,让我受到极大鼓舞的是我得到了十分亲切的回复。我们知道了西湖生态的好转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绿色场所,同时也了解到一部分居民觉得西湖应当加强对音量的管理。

随后我们在西湖“遇见东坡”,跟随着解说员我得知了苏轼全部的人生经历,领略了他杰出的书法和诗词,回顾了他对惠州所作的一切。这位杰出的名人也在我的脑海中镌刻下不朽痕迹。

下午,我体验了凉扇制作,用上自己亲手做的扇子真的很有成就感!东坡水碓的制作很有难度,木制的模型弄得我手很痛,但是制作过程也十分有趣。苏轼竟能发明出如此巧妙的工具来帮助百姓,真是天才!

今日收获满满,期待明天!

初一(1)班 王苡晴

今天从酒店出发去了惠州西湖,了解了生态环境后做了居民调查,问了四位阿姨,最后两位阿姨的回答建议非常实在。

接下来去了苏东坡纪念馆,我记录了一首诗《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樽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在吃完午饭后,去了丰湖书院。我们一起做了扇子,学会了新的竹编法!非常有意思!我是第二个编完的,牺牲了一点点美工加快了速度,改一改又好看了;然后做了水碓,是拥有很多部件的一个模型,令我有点手忙脚乱。一开始很卡,后来被一个老师妙手回春了,太厉害了!

初一(2)班 葛近勇

今天下午,我们乘着微风,在小雨中走进了丰湖书院。

风雨中,这座书院仍散发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息,令我陶醉其中。书院门口牌坊上的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书院身份。儒学思想与山青水秀交汇于这里,促成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景。走进院中,亭台楼阁尽收眼底,有一种诗般的意境。雨水从屋檐上滑落,滴在了青石板上,也滴在了我心间,荡开了层层涟漪。

正当我漫步于书院中时,视线猛然被一副对联所吸引——“临事三思终有益,让人一步不为愚”。是啊!做事永远都不能冲动,与人为善、三思后行才能快乐。在微雨中,我在书院里悟了。我仍然走着,走在风雨中,渐渐地痴了。后来,在一间屋里,我看见了一副令我印象深刻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令我神往。也许我们,也应如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初一(2)班 张闵皓

第二天总是让人期待的,因为已过了第一天的不习惯,也是一种“明天会更好”的乐观思想。

今天早上,我们去到了“西湖”,这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杭州西湖,而是惠州西湖。虽然不是很大,但也别有着小巧玲珑的美。树随风飘扬,轻轻拂过我的脸庞,让人感觉麻麻的、痒痒的,舒服得很。我们完成了一个西湖调研,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不同的话语,但无一例外都很幸福。接下来,我去到了东坡亭,当看到东坡像时,一种名为自豪的感觉充满我胸膛,这就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沉淀。再接下来,我参加了一个飞花令和诗词人生挑战。

下午,我来到了丰湖书院,了解了书院的历史,并拜了孔子。还在这里做了个竹扇与手工活动,精妙的结构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今晚的晚会小品表演也十分成功,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希望明天也能如此。

初一(3)班 李音希

今天是惠州研学的第二天,我们围绕美丽的西湖开展了多项活动,大家都充满期待!

上午我们首先参加了西湖水质调研活动。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看到经过科学治理的西湖水质日益清澈,湖光山色愈发秀丽,大家都为惠州人民的环保意识点赞。接着我们探访了孤山上的东坡纪念馆,在这里我了解到苏东坡不仅是宋代大文豪,更是惠州的"文化推广大使"。他留下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诗句让我感受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特别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更激励我要坚持阅读积累。苏东坡在惠州兴修水利、推广教育的事迹,让我明白文人也能用智慧造福一方。

下午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丰湖书院。细雨中的亭台楼阁与参天古树相映成趣,仿佛置身水墨画卷。我们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行礼,默默许下学业进步的心愿。最有趣的是非遗体验课,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制作手工扇子和东坡水碓。当握着亲手组装的水碓时,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温度。

晚上在六一晚会上,同学们用舞蹈歌曲和话剧给大家带来满满的欢乐。这充实而美好的一天让我明白:历史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需要我们亲身感受的文化血脉。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启明天的海龟探索之旅了!

初一(3)班 张浩腾

朝阳初升时,我们已踏上惠州西湖研学之旅。端着热腾腾的早餐穿过晨雾,湖面粼粼波光映着我们的倒影,仿佛在迎接这群求知少年。

这座千年名湖果然名不虚传。不同于杭州西湖的精巧园林,惠州西湖的野趣天成更令我心动——白鹭掠过水面时带起的水花,岸边长着青苔的嶙峋怪石,都透着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导游举着水质监测仪告诉我们,十年前的湖水曾浑浊不堪,但通过清淤治理,不仅水质达到二类标准,还用淤泥堆出三座生态岛。望着岛上蹁跹的水鸟,我忽然想起课本里的话:“人与自然本该是生命共同体。”

最惊喜的是东坡文化体验。在苏堤边的凉亭里,我们玩起了"飞花令"诗词接龙。当我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恰好有雨丝飘落,恍惚间似乎与千年前的文豪产生了共鸣。纪念馆里泛黄的《荔枝叹》手稿,让我看到苏轼不仅是诗人,更是心系百姓的实干家。他推广的水稻种植技术至今仍在惠东县传承,这大概就是“立德立言立行”的最好诠释。

中午大雨中的丰湖书院也别有意境,雨停后我们对着至圣先师像三鞠躬时,蝉鸣声里似乎夹杂着琅琅书声。制作竹编团扇时,我屏息盯着老师灵巧的双手:青竹篾在他指间翻飞,转眼就编出蝴蝶形状。可轮到自己操作时,竹丝总是不听话地翘起,最后竟把扇骨缠成了麻花。看着同桌完成的四叶草团扇,我暗下决心回家要苦练手工。

晚会的灯光亮起时,整天的疲惫都化作了雀跃。当《跳楼机》的旋律响起,我们挥动着双手,灯火璀璨中,整个礼堂宛如流动的星河。家长们的寄语视频让我鼻尖发酸,特别是看到妈妈发来的消息说“你认真记录东坡故事的样子真美”时,忽然觉得手中研学手册沉甸甸的——这上面不仅写着知识,更盛满了文化的温度。

回望西湖上渐隐的晚霞,我突然领悟了班主任说的那句话:用脚步丈量过的历史,才会成为血脉里的基因。

初一(4)班 田思彤

今天日子比较特殊,是个悬念。

上午我们在酒店里吃了自助餐,还可以。然后去了西湖著名的丰湖书院 ,在那里我们拜见了孔子先生,也了解了一些丰湖书院的历史变迁。然后我们来到了文昌楼课室,在那里我们学做非遗技艺,十分有趣,也是我最期待的环节之一,我们做了凉扇和水碓。凉扇比较难,但水碓就比较简单了,我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水碓十分有趣,像个“大车轮”一样转动。

中午我们去了酒楼吃饭,那里的饭菜比昨天更合口,我也是吃得很满足。下午,我没想到会是如此的劳累,去了东坡园和泗州塔 。东坡园玩了“飞花令”,这游戏也是十分有难度,我们一起团结合作才完成了这项挑战。泗州塔,我们看到的泗州塔很高大,雄伟壮观。最后去了“诗意人生”杯酒亭。走了许多,也了解到了很多。

回到酒店,晚饭并没有午饭好吃,但晚会是真的很精彩,六一晚会的老师、同学、家长每一个人都很用心,无论是节目表演、游戏环节,还是家长与老师送给我们的祝福,都让我喜欢上了最后一个“六一” 。

谢谢老师和学校,你们辛苦了!

初一(4)班 夏宁语

我印象最深的是早上我们做了凉扇。一开始我不会做,后来问了老师又看了视频才会,但还有一点没编完,回家再编。我们还做了“大车轮”水碓。我天,手都敲废了,那个透明的东西不太会搞,导致没成功,不过形状做出来了,我这个手残党有一点激动。

下午,我们来到东坡园,回顾了苏东坡先生的一生,了解了他的侍妾王朝云。真的真的累,手表计步现显示我们一共走了15000多步,12.6公里,是之前徒步的2倍!!! 妈妈,我想回家!!

晚上,特别是晚上,我们初一级庆祝了我们最后一个六一。我感触很深,不管是2班的《电诈风云》,还是3班的朗诵;不管是1班的粤语歌,还是5班的《跳楼机》;不管是4班的《夺旗》,还是初一6班的舞曲;不管是“你画我猜”的创意游戏,还是学校领导与家长的六一祝福语,都让我感到青春的美好,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奔放。

最后,我们用学校送给我们的六一礼物之一——蛋糕!抹在我们的脸上,亲手烙下青春的味道,记下这次永生难忘的六一!

今天很开心,愿明天更开心!

初一(5)班 王彦博

今天是研学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丰湖书院,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丰湖岛内,创建于宋宝祐二年,一直到今天也是十分壮丽。作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丰湖书院以“邹鲁人文”传承儒家文化,培养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定要好好参观。

晨雾未散时,我们一起穿过惠州西湖的蜿蜒小径,刚一进入,就看见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书院矗立在西湖旁,看起来漂亮极了,我们一起进去虔诚地拜了孔子,大家都十分肃静,西湖的王老师还教了我们如何去拜。

下午我们去参观了生态博物馆,了解了保护鸟类的重要性。鸟类是我们很好的朋友,如果破坏了它们也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我们共同的家园,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它们。

晚上的晚会也十分精彩,看了各种各样的表演,这都是大家努力排练的结果。最感动的是家长们给我们留下的寄语,让大家热泪盈眶,这是我们最后一个六一了,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感谢这个美妙的夜晚!

今天的研学也十分精彩,超期待接下来的旅程!

初一(5)班 李奕潼

研学的第二天,我们主要在惠州西湖学习,如:碧湖书香,问水西湖,遇见东坡……

我们首先来到丰湖书院,我们在书藏门前拜孔子,学习了宋朝时的拱手礼,后来,在书藏里我们找自己喜欢的诗句写在书签作纪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凉扇和水碓。刚开始看讲解时还是一头雾水,但当自己开始动手操作的时候也慢慢会了,课堂里我们都专心做着,不会的地方互相询问,凉扇和水碓让我们这次的研学有了纪念品。

下午,我们去了西湖生态科普馆,西湖水的处理前后对比让我大为震悚,西湖里的各种奇鸟类也让我感到新奇,许多都是我没见过的。岛屿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越,那里的工作人员也尽心尽责地保护与管理,这次的水博馆参观让我更觉得低碳生活的重要。

最后的飞花令也十分新奇,让我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今天最最让我激动的是六一晚会!在晚会上我们看到了舞蹈、小品,听了朗诵、歌曲 ,这是我最后一次六一,这次六一让我十分惊喜。

期待明天的研学!

初一(6)班 陈芷田

时光流转,今日已是 5 月 23 日,也是我抵达惠州的第二日。在今日紧凑的十二节课程学习后,“丰湖书院参观”这一活动,在我心间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记。

一、探寻书院真容

2025 年 5 月 23 日,我怀着崇敬与求知之心,踏入丰湖书院。此次参观,恰似开启一场探秘中国古代书院历史文化与发展脉络的奇妙旅程。丰湖书院,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伫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探究古代教育与学术演进的珍贵宝库。

二、追溯岁月变迁

1. 源起与沿革

丰湖书院肇始于南宋,悠悠岁月里,历经元、明、清诸朝,命运跌宕起伏。元代时,它得以重建,焕发出新的生机;明代却数度陷入荒芜之境,还曾迁至西湖之畔。直至清代,伊秉绶主持重建,书院迎来鼎盛辉煌,规模与影响力空前壮大。步入近现代,时代风云变幻,丰湖书院也在变革浪潮中不断蜕变,从惠州府中学堂、惠州师范,到最终融入惠州大学,如今以丰湖书院博物馆的崭新姿态,续写往昔荣光,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华丽复兴。

2. 西湖访谈之悟

参观之余,我还开展了关于西湖的调研访谈。过程中,我与 3 位路人交流,抛出 5 个问题。尽管天空飘着细雨,却丝毫未减路人们的热情,他们积极配合。这场访谈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西湖更多的风情与故事,在雨中,我对西湖的认识愈发深刻而细腻。

初一(6)班 沈炫伉

黄昏携着朝露,我们与鸟儿一同苏醒,开启崭新一天。清晨,我们来到翠湖书院。在书院中,聆听着导游的讲解,一同在书院中央的孔子雕像前行礼。导游说,礼义乃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根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准则。行过礼后,我们开始在书院内自由参观。我站在书院中央,仰望着牌匾、柱子上的文字,那字迹笔锋流畅、苍劲有力,每一笔都仿佛在我脑海中鲜活浮现,让我领略到书法巅峰之美。其间,我们还参与了非遗项目制作,从中真切体会到了古代先人的智慧。

到了下午,清风伴着雨声,滴答声交织着鸟鸣。我们前往西湖,无奈天公不作美,竟飘起濛濛细雨。西湖在雨的轻抚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朦胧中若隐若现,恰似仙子蒙着面纱。我们一边欣赏雨中西湖的秀丽景致,一边聆听郑老师的讲解,既饱览了美景,又汲取了知识。跟随郑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讲课前的地点,学习水生态保护知识,了解如何让湖水变得清澈,还亲自体验了相关操作。

今日,我们参观了翠湖书院,游览了西湖,还参与了有趣的项目,一切都如此美好。

THE END
0.行走江南,书韵茗香探古今——记育英中学初二年级杭绍文化科技研学    优秀学生代表走上台前,用真挚的语言分享了研学旅途中的点滴感动、深刻收获与成长感悟。从西湖的诗情画意到岳庙的浩然正气,从点茶的指尖雅韵到浙大实验室的科技火花,从乌镇的古朴水乡到阿里的智慧未来……她的发言道出了全体同学的心声,展现了育英学子的思考深度与青春风采。 jvzquC41{{€y0kojfgjv0ls1z{ld1sfv1814>581v814>582:e93A=90unuou
1.探寻江南胜景感悟古今风华——杭州研学既可以在西湖感受雷峰夕照、曲院风荷般的独特风情,又能在岸边酒楼回念唐宋时文人墨客作下的绝佳诗篇……杭州是一座既宜漫步赏景,又能探寻文化根源的魅力之城。这次研学,同学们将深入探访杭州的古迹名胜,聆听岁月的低语,追寻历史的足迹,感悟伟人的精神……让我们一同跟随他们的脚步,领略江南古韵与现代新辉。jvzquC41|ii{z7gljfkew7hp1zge8}{hee3:;>1zuld1;546380v;5463822h<842?/uqyon
2.杭州西湖:党员研学探寻非遗匠心于花海中品味文化力量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的力量就像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一直以来,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文天社区将“地域文化的活态继承”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重点。为发掘社区文化潜力,增强社区文化氛围,用文化力量助推社区发展,文天社区于近期组织辖区党员参观了jvzquC41vq}o0ƒoqn0ipo7hp1e€kuk4424:168y424:16:
3.暑假社会实践专题访西湖胜景,行实践真知为让广大实践队员深入了解西湖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同时增强实践队员对美的认识,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实践队队员齐聚杭州西湖,开启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社会实践之旅。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西湖的魅力,深入了解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 jvzquC41nu~z0zkpw0kew7hp1ktgq86326585<90jvs
4.足迹探寻宋韵文化——记金鹤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杭州三日研学活动再来一场西湖诗词大比拼,争做江南小才子。泛舟于苏东坡笔下的西湖,用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方式唤起对西湖的文学记忆,感受《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经典篇章,在研学导师的引导下完成诗词创作素材的收集。 同学们漫步西湖,沉醉于美景,聆听名人故事,踊跃参与诗词大比拼,化身文人墨客尽显才情,让西湖畔满是文化韵味与欢声笑语。jvzquC41lj~y0sil{0yi0ls1f{€d1ƒyjf1783>950jzn
5.杭州市上城区科普助力“双减”系列研学活动来到西湖为进一步增强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科学素养,丰富暑期生活,7月12日,“尚科无界 摘星少年”——科普助力“双减”系列研学活动,来到了西湖,穿越千年筑塘智慧,解码西湖生态密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西湖的水为什么能一直这么清澈吗?它会不会‘变老’呢?”在钱王祠码头,科普老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jvzquC41yy}/|jxv0qxh0ls1ctz04977195278ftva779=878a;9;@<;5;4ivvq
6.“西湖寻宋”文化遗产研学游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策划推出了“‘云’游西湖”线上研学系统,包含“乐游南宋官窑”AR 陶瓷文化研学系统、《寻宋》系列微电影、“云”游博物馆直播课等研学形式,突破了博物馆实地研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不同人群能够通过手机等随时随地“云”研学,让研学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解决了jvzq<84ucpbo~xgwo4dqv4c1enfpungzwgolrfq146368532:563:6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