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拿个诺奖,日本获奖者及名古屋大学校长却开始反思财经上下游澎湃新闻

松尾清一认为,中国和日本都要避免一味追求短期成果和只重视能实用化的研究,而应对做基础研究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支援。天野浩则很怀念那个“研究者们满含热情埋头研究的时代”。

17位诺奖获得者,15人为日本本土博士

澎湃新闻查阅发现,这17名获奖者均为男性,最年长的是时年87岁现已去世的弦理论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最年轻的则是43岁的仅有本科学历的岛津制作所研究员田中耕一。其中物理学奖最多,有8人。化学奖次之6人。生物学或医学奖最少,只有3人。从学历上看,除了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根岸英一,大多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本土名校博士出身,仅田中耕一一人以本科学历获奖。获奖研究则大多在二三十年前完成。

17位诺奖获得者与名古屋大学相关的占到6名(小林诚、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故事?澎湃新闻独家专访了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

日益缩减的政府拨款

正如松尾清一所言,经澎湃新闻统计,17位诺奖得主的获奖研究平均在27.65年前完成。比如,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大隅良典对“细胞自噬”的研究就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向前回溯,201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梶田隆章对“中微子震荡”的研究、2014年物理学奖获得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对“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均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的。

在战后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促进科研的政策,并加大经费的投入。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规划并实施了被称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的长期经济计划。“国民所得倍增计划”的五大目标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振兴,理工学科扩充、奖学金提高、大学数量激增、鼓励学生去美国留学、原子能和宇宙开发等国家级计划设立,有关科学技术的整体政策基础在此时基本确立。

自1995年开始,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日本每五年制定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如今已是第五期(2016年-2020年)。第五期的目标是政府民间合计投入科研经费占GDP比为4%以上。在2001年第二期中,日本制定了“50年间,诺贝尔获奖者30人”的计划,现在此目标已完成过半。

多位诺奖得主表示,获奖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自1982年始共获得17.8亿日元研究经费。

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在2003年正是靠“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获得的3亿日元经费才能完成初步的iPS细胞开发。2007年日本政府又为他追加了70亿日元的支援经费。获奖之后,2013年,文部科学相(即教育部长)下村博文表示,要对iPS细胞研究施行10年1100亿日元的长期支援。

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对于不对称合成的研究也正是得到“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计划”的支持才得以成功。

201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梶田隆章发现中微子震荡的“超级神冈探测器”的建设、管理费用也全部来自政府支援,时任东京大学校长的有马朗人教授曾经游说当时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这个设备建起来,起码能得两个诺贝尔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GDP在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成长而来的是对科研投入的增强,自2006年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后,中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据《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之比首次突破2%。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消失的企业“中央研究所”

与天野浩一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奖的中村修二就是一位工程师,在德岛大学完成硕士课程后,他入职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因为中村修二竭力主张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前景,公司破例拨给中村3亿日元的研发经费。1993年,中村发明双流式MOCVD方法(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在基板上成长半导体薄膜的一种方法),日亚化工得以量产实用级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并取得LED照明市场的全球地位。

受企业支持而获诺贝尔奖的最好例子莫过于2002年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田中耕一因为“开发出鉴定生物巨量分子质量分析的脱付游离法”而获奖时,还只是岛津制作所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一名只有本科学历的普通上班族,获奖研究也是上世纪80年代所做出的。接获英语电话通知时,田中耕一正在公司加班。他从“Nobel”“Congratulation”这些单词推测自己可能获得了“一个海外的小奖”,身旁的同事则认为是整人节目的恶作剧。一直到记者纷纷现身道贺,田中耕一才接受了事实。获知消息的第一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与媒体皆无所适从,因为默默无名的田中并非学者,也没有博士学位。岛津制作所马上给予了他董事待遇,母校东北大学也随即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田中耕一完成获奖研究时年仅26岁,比汤川秀树还年轻一岁;在他之前,诺贝尔奖也从没有授予过本科学历的研究者。

名古屋大学异军突起的理由:自由学风

仔细观察日本17名诺奖得主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和名古屋大学有关系的教授特别多。17位诺奖获得者与名古屋大学相关的占到6名(小林诚、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

这背后又隐含了什么原因致使新世纪后日本诺奖的增加呢?松尾清一校长和天野浩教授都提到了自由学风的重要性。

松尾清一所说的“年轻”是指,相较于1886年建立的东京大学和1897年建立的京都大学,1939年建立的名古屋大学是七所所谓“帝国大学”中最晚建立的。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回忆起自己从京都大学工学部助手转到名古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时说,“这里充满清新、自由的学术风气,比起师兄弟间关系森严的京都大学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前任名古屋大学校长滨口道成将这种风气与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相提并论,“15世纪,美第奇家族下云集了佛罗伦萨各界人才。战后的名古屋大学也产生了类似效果,作为最年轻的帝国大学,一方面没有那些老校的桎梏,另一方面国家资金又相当充实,所以汇集了来自于各个大学的人才。”

作为同时获奖的赤崎勇教授的弟子,天野浩也持同样看法,“我只能谈谈赤崎研究室的情况,赤崎老师是非常鼓励学生们自由研究的。而且那个时代我们的研究经费还不多,一年只有300万日元,所以只能自己购买零件组装实验设备。因为是自己组装的设备,泄漏检查是非常辛苦的,但那时我们一点都没有觉得痛苦,反而是抱着‘想做出二极管!’、‘想演示给大家看!’的热情整天沉浸于实验之中。”

“也因为是自己组装的设备,所以能任意做我们想做的实验,如果是市面上的高价设备,我们可就不敢这么随便了。”天野浩教授还谈道,“那个时候在我们的研究室里,经常能听到不分长幼、学术立场而爆发的论战,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言。”

赤崎勇曾经这样对学生们说,“搞研究,不是什么流行做什么,而是要做你想做的。”

提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天野浩说,“我认为在大学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研究更重要。这点国立大学比私立大学要好。我在私立大学也任教过,那个时候每天必须讲很多课,没办法集中精力在科学研究上。讲课虽然也很重要,但我觉得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更重要。”

同时,名古屋大学还发挥它位于日本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强调“产业-学术-政府”联动,成立了“学术研究产学官合作推进总部”,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两大因素即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支持与学校科研相结合,不断促进基础研究向应用的转化。

对未来的期望:不可忽视基础学科

虽然名古屋大学提倡“产学官联动”,但松尾清一校长也强调,“不能一味地追求只有实用性的研究,诺贝尔奖方面尤其如此。基础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自由地进行独创性地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和诺贝尔奖相关的惊人发现。避免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和只重视能实用化的研究,而是对做基础研究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支援,这一点我想是中国和日本都要注意的。今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也这样认为。”

THE END
0.十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对于诺贝尔奖大家都不陌生,当莫言成为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人后,人们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你还知道哪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又有哪些了解呢?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十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附上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起来看看吧。 十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01 莫言 02 jvzquC41yy}/ojniqq4dqv4ekvobq8qkuve33A690jznn
1.主任1997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和多相催化有关的表面科学及材料科学的研究。1999年转往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超高真空下单晶表面气固相催化模型研究。2000年移居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化学系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C. Polanyi教授的研究室任高级研究员,从事吸附状态下的光化学研究。2000jvzquC41ggi/d~hv0gjv0ls1339378qkuv4ivv
2.日本的诺贝尔奖“丰收期”还能持续多久?国际以2015年度的科研经费为例,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日本大学中东京大学获得的政府科研经费最多,3763个科研项目共获得约216亿日元科研经费。其次是京都大学,2955个科研项目共获得近140亿日元科研经费,名古屋大学的1765个科研项目获得约75亿日元科研经费,位居第4位。 除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外,日本学术界相对较好的学术氛围jvzq<84yqtre0yjqrnk/exr0ep5o387237524:;1e3614679;5>43>3jvor
3.2021年诺贝尔奖花落谁家?全新预测结果在这里!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 GROUP 1 奥马尔·亚基(Omar Yaghi,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藤田诚(Makoto Fujita,东京大学) 北川进(Susumu Kitagawa,京都大学) 成功设计和开发多孔金属-有机骨架结构,该设计可用于氢气和甲烷存储、气体净化和气体分离等。 GROUP 2 jvzquC41yy}/oniuek4dp8ftvkimg8xjqyebt}neng4eqHnf?7g36;6:25653
4.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预测(一):亚洲部分高银(1933-)可以说是韩国在世的诗人当中最为知名的人物,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竞争者。而他主要的问题:第一是他对崔泳美的性骚扰事件,第二是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诗人,所以他的可能性不大。 玄基荣(1941-)是韩国民族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主要是反映社会现实,比如在1978年发表写济州岛4·3事件的《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27:?3;8
5.深度了解2018沃尔夫化学奖得主(一):Fujita的“结晶海绵”——海纳日前,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揭晓,其中的化学奖颁给了日本东京大学的Makoto Fujita(藤田诚)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Omar Yaghi教授(图1)。这两位的研究领域都属于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范畴。不同的是,Fujita教授更多侧重于用金属和有机配体构造大孔的离散结构,以jvzquC41yy}/z6rqn0ipo8sgyu524<8;
6.王育竹: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后一项物理思想与诺贝尔奖获得者S.Chu (朱棣文)和Cohen-Tannoudji 1989年提出的低于多普勒冷却极限的Sisyphus深度冷却机制相一致( J.Dalibard, C.Cohen-Tannoudji, J Opt Soc Am B, 1989, 6: 2023-2045;P. j. Ungar, D. J.Weiss, E.Riis, et al, J Opt Soc Am B, 1989, 6: 2058-2071)。他们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6866289/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