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个漏洞弥补,虽然之前写过类似的知识点,但是隔三差五有人问。这个知识点是标准的共性知识的盲区,所以单独开文讲个清楚。本文的备选标题,实际上多达十几个:
Contractor,你看看,这是个英文单词,本来自然就是外国叫法,Contractor顾名思义,就是契约工、跟别家签了合同的员工,非本公司正式员工的意思。
在外国,跟派遣工相对应的“正式工”,学名为“Salaried Employee”,中文翻译过来就是领薪水的正式雇员,强调的是跟本公司签雇佣合同的员工。
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你一搜,就很多Contractor职位出来了。有些公司或者单位,不提前跟你讲,工资谈好了后,告诉你“我们这个职位是外包合同”。正常,你别惊讶。
在国内,派遣工的意义更主要是第三方合同,因为你在雇主那边上班,合同跟另一家签的,但实际上并不影响你在目前这家知名雇主工作的事实。
人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概览
之前也有所提及,从1949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大家都是计划经济,也就是都在体制内。那时的招人,主要通过组织安排,也都是内部招聘,大领导是上面安排,中等岗位则内部引荐,大量的一般岗位则外部人通过关系来谋取。
这期间,国内的就业需求,主要是通过关系二字来“安排”和引荐工作。限制也很多,需要各种证书、推荐信介绍信,还要审核你的家庭家族等各方面。最基本的,那时候你想做工人,还必须是城市户口,否则你去农村集体单位就业去。
接着,在1978-1995年,此间外企进来了,私企才进入了萌芽阶段。此十几年的招人,主要通过悄悄的招聘会来进行混合招聘,熟人介绍和市场双选相结合。人的工作时间作为劳动力,当时是不可以买卖的,否则将你抓起来。
1995年前后,南巡讲话之后的市场经济才加快了改革步伐,人才市场、双选会才敢公开地搞起来,那种人满为患的公开招聘的“人才交流大会”,才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人才”终于有了价格。
2000年前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招聘开始了,猎头公司也相继出现。与此同时,类似国外的这种第三方派遣合同工Contractor职位,也多了起来。
体制内到体制外的演进过程,大致什么样子?
整个过程是这么形象化演变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半国有公司-->上市公司-->类上市公司-->民企-->私企/外企。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越往后的单位、企业,对公开的人才市场越适应,也更加需求猛烈而波动,但也更加会有下岗、失业和中年危机,因为市场发展瞬息万变。此外还有政策变动风险,更有天灾人祸不可抗力,比如2003年的非典和这次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
别体制外了,你身边100位在体制内公务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包括银行学校医院上班的亲友,你了解情况不?他们中至少50个人不是跟本单位签的劳动合同,也就是你说的“外包岗位”。
废话,谁会告诉你自己不愿意说的部分呢?被你看轻了?你的亲友10个读MBA其中9个拿不到证书,但11个让你感觉她、他拿到了硕士证书正常毕业,这就是社会常态。你昨晚跟你老公吵架要离婚打孩子寻死觅活的,今天白天上班你会告诉你的同事、领导还是手下员工?
私企民企是劳动合同能不签就不签,能拖就拖,保险必须交才交,绝大部分不给员工交公积金,劳动合同上能不写工资就不写,月薪1万按照5千交社保......还啥正式工、非正式工、合同工、派遣工的?
HR懂外包岗位的区别不,外包合同跟谁签?
对于这种外包Contractor工作,内资企业的人事会告诉你,“这不是正式工岗位”;外企HR会告诉你,“该职位是Contractor”。
至于Contractor是啥意思,她们也不懂,他们只是负责招人的小喽啰,即使知道一点也不愿意明讲给你。
但你要问她:一,是不是短期工,合同时间多久;二,合同跟谁签,现有转正概率百分之多少。
不跟本公司签合同的员工,叫做派遣工,合同是跟第三方派遣公司签订的。派遣公司就是劳务中介,甚至有上万家,最大的也是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性质的国企,北方叫做北京中智,南方叫做上海外服,民企中介则太多了,外企中介在大城市也不少,比如知名的万宝盛华。
我幽哥领的好几家自媒体平台的稿费,我看到就是万宝盛华扣掉“劳务税”之后,给我打过来的。以后这种劳务服务方面的巨无霸,会越来越多。自然,外包合同的岗位,肯定也是越来越多。
讲点实际的吧,过去12个月中,有几十位群友跟我说TA进了苹果、亚马逊、亿贝、微软、华为、联想、阿里巴巴、东风雪铁龙的,他们中每10位会有大概6个跟我说是外包合同。其他4个中,我都怀疑有没好意思跟我说的。
在国家机构、机关等单位中,有编制的人员,属于体制内,具体来说就是公务机关中的大部分人、事业单位中的一部分人、大国企尤其央企中的少部分高管,这些叫做体制内在编人员。
公务机关中,大多数是在编人员,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少部分属于聘任制,要签劳动合同,期限为一年至五年,可以续签,也有试用期。事业单位,比如医院、大中小学校,少部分是体制内在编人员,大部分是没编制的,也要签劳动合同。央企国企中,极少数的大领导属于体制内,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签合同。其他单位包括外企、民企、私企等等,尤其都发展壮大成上市公司了,这种企业中几乎每个人都要签劳动合同。
这个问题就更好理解了,经济和技术都在发展,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很多新创公司、小公司,他们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同时,根本不知道他这公司自己能否存活三年。所以,他需求的员工自然是短期员工为好,不跟自己签合同则更好。同样,大公司的新事业部、短期项目等,也是一个道理,有Contractor职位的需求。
所以,市场变化趋势,决定了Contractor用工需求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对照的就是,背景调查将会跟Contractor一样,变成越来越普遍。
这里虽然看起来是个矛盾,但越到现代社会,人就愈加社会化,也就更加个性化,这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矛盾,始终的动平衡,这才是常态。不少现代人不敢做现代人,才会逃避现代社会的特点,在人才市场中也如此,躲到体制内想规避风险,这也是社会写照。
但这个世界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提醒你这个不以你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改革路线图: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半国有公司-->上市公司-->类上市公司-->民企-->私企/外企。
如果不答应,只能签外包合同,则面试后谈Offer时记得在原有基础上再多要10-20%吧!你别反过来,外包合同反而要了低薪。
这第一条对于中年人影响比较大,他们的诉求是稳定,钱多事少离家近,下午三点可以悄悄回家接娃。中年人求职非常苦逼,谁又愿意多次尝试这种经历呢?外包岗位很多劳动强度不低,中年人不能出差不能加班,明显相抵触。
法律规定劳务派遣员工要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但实际往往并非如此。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作,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如果实行同工同酬,那么就无法降低成本。
由于被派遣员工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而实际在用工单位工作,其工作内容与用工单位的正式员工一致,而又与用工单位没有雇佣关系,干活多福利少,内心会有点感觉不公平。
劳务派遣造成雇佣劳动与使用劳动相分离,被派遣员工在工作过程发生的事故与纠纷,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加以规范,当事方也可能约定不清,容易产生无人负责状态,无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当用人单位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劳务派遣公司就负责重新培训或调换人员。将员工退回的权利在用人单位,退回标准由用人单位确定,就存在任意操作的可能。所以,外包合同时你会出现俩领导,甚至有时又一个领导也没有,双方推诿,这就成了不稳定的感觉。
很多大公司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招聘正式员工的要求高,在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又急需人手时,会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外包合同真正的雇主一般是知名大公司,这满足了我们进入知名公司的需求,履历刷新了,未来跳槽容易。
即使最终没有转正式合同,也增加了工作经验,一边学习技能一边拿工资,万一雇主项目取消,你并不是立即失业,你还可以让合同公司继续给你安排其他项目或者其他公司的工作,一举三得。
我们很多群友失业很久,还挑剔外包不外包合同。这就是一个迂腐的担忧,穷人总是在只有一个选项时考虑要不要选择。穷人的脑洞非常小,且大多用错了地方。
每个城市的五险一金的缴纳基数不一样,且退休后享受的养老待遇也有好坏。在大城市的医保报销比例比小乡镇的报销比例大,且退休金也比小地方高,还能享受其他各种社会福利。
第三方合同可以满足你异地就业、缴纳社保、社保基数灵活多变的要求。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薪金及社保公积金等,均由用人单位全额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在注册地为派遣员工缴纳,并不一定是通常的那种一个固定的注册和工作地无法变化。
而劳务派遣公司在注册地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对未来有规划的员工就可以考虑一边到处学经验,一边把自己的社会福利放在固定地点,避免因为频繁换工作而导致的断缴的发生,影响退休后的生活。
社会经济发展,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催生多种不同的劳务制度。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是国家允许并推行的用工方式,也会越来越流行。
这个第四点,是我最看重的,用我的倒逼法,外包这家可以给出你其他Offer中最高工资基础上再多出20%上下的工资,这对当下高房价高物价的环境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职业道路千万条,高工资第一条。
高工资才是我推荐的择业第一要素。喜欢稳定工作的人,大多错把人生当作了300年。实际上你的职业人生也不过20-35年,而已。
整体来说,Contractor至少可以让处于失业中的人,迅速就业。为何能迅速呢?因为愿意来的人不多啊!你简单面试,就容易中,录取概率高。这就是迅速解决当下失业的机会。
此外,既然知道是Contractor,没几个人跟你抢这个职位,因为没有福利且你的经验丰富的师兄学姐不愿意来,你至少得开个高价啊,要么得要价你目前工资的两倍?
通过这次Contractor将原来的低薪抬上去了,自己在合同到期前三个月,赶紧找工作,你届时的“目前工资”不是上去了嘛!你的“期望薪资”变成了你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这也是机会。当然,求职之前也可以问问老公司能不能转正式工合同,或者续签时加点工资。可以两手准备。
体制外,就别在意啥外包和正式工了,体制外没有编制,无固定期限的正式工也是今天通知你裁员,下午走人。体制外的人还担心外包,滑稽。身经百战的猛虎,还担心路边的蔷薇被人践踏了,甚至长得不齐整?你是只呆老虎。
好了,不多说了,其实之前这两篇,《HR说这职位是“contractor”,啥意思?说待遇跟正式工一样,能接受吗?》《什么第三方员工?就是临时工吧!》,已经写了外包岗位(Contractor)的前世今生,只是很多人找不到,或者不愿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