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预言”快要成真了吗?
9月底的东京街头,民众举着“拒绝外来竞争”的标语牌,缓缓穿过涩谷路口。他们一边喊着口号:“不要让咖喱味淹没东京!不要重蹈欧洲覆辙!”与此同一时间,俄罗斯的劳动力缺口已经引起了印度的关注。印度移民的浪潮,正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扩展到全球各地。
咖喱味飘向世界
印度移民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但过去两年,这股潮流愈发迅猛。在加拿大多伦多,社区中心矗立着16米高的印度教“猴神”哈奴曼神像,而街头咖喱餐馆的浓郁香气随处可闻。去年夏天,当地博主上传的视频显示湖边沙滩上散落着浅坑,并调侃为“天然猫砂盆”,评论区里满是对公共卫生的抱怨。截至今年8月,加拿大的印度裔人口已经超过500万,占总人口12%,与美国黑人占比仅差一个百分点。
印度移民能在全球迅速扩张,主要因为很多国家面临劳动力短缺,而日本的情况尤为紧迫。今年上半年,日本出生人口仅33.9万,而死亡人数高达83.7万,意味着每出生1名婴儿,就有2.5人去世。按这个速度计算,一年消失的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
走在日本街头,老龄化的迹象随处可见。便利店的收银台由一位六旬老人坐镇,夜班出租车司机大多是退休人员,甚至养老院的护工可能都比老人年纪还大。工厂生产线因缺少年轻工人经常无法满负荷运转,医院护士岗位空缺近十万个。整个社会像一台老化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发出“缺油”的呻吟声。
正是这种困境,促使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今年8月,石破茂公开表示,将通过50万人的交流计划填补劳动力缺口,重点引进印度的IT和工程人才。然而,这一计划立即引发民众强烈反弹,东京、北海道、大阪等地纷纷爆发抗议游行。网友制作的“未来日本街景”图片在社交平台疯传:神道教神社旁竖起印度教神像,地铁里弥漫咖喱味,配文写着“莫迪的预言要成真了”。莫迪早年曾说过“让全世界每个家庭餐桌都有印度食物”,当时被当作笑话,但如今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俄罗斯也被印度盯上
俄罗斯的劳动力短缺同样严重。根据俄罗斯劳动部预测,到2030年,劳动力缺口将达310万,占现有劳动力总人口的4%。印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10月初,基肖尔在喀山论坛上表示,特伦甘纳邦已开始针对俄罗斯需求培训,重点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工业4.0”领域技能。邦政府还开设俄语课程,教室里坐满了正在练习“您好”“谢谢”的学员,黑板上写满机械术语的俄文翻译。
俄罗斯企业也开始试水。莫斯科一家开发商今年3月启动雇佣印度建筑工人的试点计划,虽然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带来挑战,但仍坚持推进。圣彼得堡数据显示,去年有超过4000名印度移民申请工作。印度之所以能在俄罗斯顺利展开,也得益于其长期的劳动力输出经验。印度已向33个国家输送蓝领劳动力,中东建筑工地上,印度工人的黄色安全帽几乎成了标配。据俄罗印度分行首席执行官介绍,过去一年赴俄印度工人数量增长10倍,达到4万人。
移民率——双刃剑
然而,印度移民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加拿大的例子便十分明显:圣克莱尔学院近200名印度学生挂科后,不去反思学业问题,而是静坐抗议称遭遇“种族歧视”;爱德华王子岛的留学生以“绝食”要求延长工签,却被拍到偷偷去咖啡店用餐。这些不满积累,最终迫使加拿大政府收紧政策,今年第一季度对印度学生的学签发放量骤降31%,拒签率高达80%。美国也采取行动,将H-1B签证费用暴涨66%,直接针对曾垄断70%配额的印度IT从业者。
各国的核心问题在于平衡。日本需要劳动力,却不希望本土文化被稀释;俄罗斯急需技术工人,却担心移民带来的安全隐患;加拿大曾依赖国际教育推动经济,却最终因资源压力调整政策。印度移民率高,体现人口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但若移民成为“文化替代”而非“融合”,成为“资源索取”而非“贡献”,就容易引发社会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