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京街头掀起了一股抗议潮。一群年轻人高举标语牌,上面写着“拒绝印度移民”“反对外来竞争”,现场气氛相当紧张。这件事,要从2025年夏天说起。当时,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东京,与日本首相会晤,两人一拍即合,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未来五年,日本将引进50万印度劳动力,并投入约10万亿日元支持印度经济发展。
消息一出,日本网友立刻炸开了锅。表面上,这是两国的劳动力合作,但在许多日本人眼里,这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日本人对干净和秩序的执着几乎刻在基因里——街道可以反光,垃圾分类严格到变态,一个塑料瓶必须拆分瓶身、瓶盖和包装三类投放,炒菜剩油还得用凝固剂处理,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桶。相比之下,印度街头同样缺乏垃圾桶,但环境状况完全不同:随处可见的垃圾和动物粪便,恒河甚至被调侃为“世界最大的开放式化粪池”。有外国游客拍过视频吐槽,看到印度人在河里洗澡,甚至有人在沙滩上随地排便,这些画面让日本网友对未来东京湾可能出现的景象产生了担忧。
除了环境问题,日本民众对安全也十分敏感。日本风俗业讲究的是双方自愿,而印度移民中有一些“狂野”传闻,让网友担心:是否会用樱花妹的安全去换劳动力?即便劳动力紧缺,人命依然是最重要的。
更让日本人焦虑的是那笔10万亿日元的投资。这个数字几乎是前首相岸田经济计划的两倍,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工资几乎不涨、税却不断增加。政府一边喊财政紧张,一边大手笔撒钱,这自然引发了民众的不满。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政府的不满声浪,官方解释称这是“国际交流”,而非“移民改革”,但显然难以平息民愤。
50万印度劳动力被官方称为“试水”,但在民众眼里,这更像是“开闸放水”。街头热议不断:秋叶原会不会飘起咖喱味?大久保公园还能否保持宁静?连日式拉面会不会被咖喱汤取代?有人甚至打趣道,两年后日本街头可能充满印度节日的彩色粉末。
日本无奈的是,不引进移民确实无法解决劳动力问题。《2030年劳动力市场未来预测》显示,到2030年,日本全国劳动力缺口将达到600万,高端行业如IT、工程和医疗就缺79万岗位。街头已经能看到七八十岁的出租车司机和银发便利店收银员成为常态。2024年上半年,日本新生儿仅33.9万,而死亡人数高达83.7万,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如果没有新劳动力补充,社会运转将面临严重困境。
而印度最不缺人力,每年有50万工科毕业生,劳动力输出几乎轻而易举。但引进印度劳动力,又可能带来文化冲击。日本从来不是移民国家,排外倾向根深蒂固,经不起大规模文化冲击。更重要的是,印度这波输出不仅是劳动力,还是文化的传播。莫迪早年就提出,让印度菜走向全球餐桌,如今看来,这是人和文化一起输出的策略。
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有1800万印度人分布在海外,把本国生活方式带到世界各地。印度人在海滩随地排便被曝光后,媒体还称这是“本国文化”,甚至批评反对者为“种族歧视”。在美国硅谷,印度人往往“抱团”,一个人入职就带来十个同乡,最终整层办公室几乎都是印度员工。英国也未能幸免,印度裔虽然只占总人口3%,却在IT、医疗和金融等关键行业占据重要地位,首相苏纳克就是印度裔,伦敦留学生中印度人占37%。
这些现实让日本人担心的不是移民本身,而是历史多次验证的“文化替代”效应——人口迁移是最温和的侵略,不用一枪一炮,也能悄然改变一个国家的样貌。
有意思的是,日本不是唯一盯上印度劳动力的国家。俄罗斯也在紧急引进印度工人,因俄乌冲突大量年轻人上前线或移民,使劳动力缺口高达300万。印度则针对俄罗斯需求开设培训班,教授高端技能并配套俄语课程。目前在俄印度工人已达4万,比去年增长十倍。
早在2014年,莫迪就提出“全球印度人”理念,希望印度食品进入每个家庭餐桌。通过输出劳动力,印度不仅推广文化,还在2022年通过海外汇款获得1080亿美元外汇收入。印度每年输出移民250万,是全球最多的国家。美国硅谷80%的印度移民拥有学士学位,占H-1B签证的74%;加拿大留学生中39%是印度人,渗透力惊人。
现在的日本,陷入了两难:不引进移民,2030年600万的劳动力缺口无法填补;引进50万印度人,则可能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甚至改变城市风貌。街头抗议不断,政府解释无人采纳。日本必须在劳动力危机和文化坚持之间做出艰难抉择。或许几年后,秋叶原会弥漫咖喱香,寿司可能要蘸咖喱酱吃,但这显然不是日本人希望看到的未来。毕竟,没有人愿意看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园,悄然变成另一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