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写作:东非作家重忆往昔桑给巴尔

古尔纳处在钦努阿·阿契贝和恩古吉之间。阿契贝声称,英语是高贵的,恩古吉则声称,非英语是高贵的,古尔纳永远持保留态度。作为对比,这里有必要将恩古吉的观念作一个展开。恩古吉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在他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全部。随后,恩古吉显然将之极端化了,也就是说,他在后殖民时期,试图寻找殖民主义的痕迹,其结果可想而知,恩古吉把英语看作是殖民主义,不仅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英语,还有尼日利亚、南非,以及广阔非洲大陆上的英语,英语毫无例外是一种控制和剥削。“在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中,与母语关联的是卑微、耻辱、体罚、智商低、能力弱,或者是彻底的愚蠢、费解和野蛮。”恩古吉在《非洲文学的语言》中写道。基于此,恩古吉选择回到了基库尤语的世界,他“不想看到肯尼亚的孩子成长于帝国主义强加的传统之中,蔑视由他们身处的群体和历史所创造出的交流工具”。恩古吉希望以超越殖民主义的方式,在一个后殖民时期实现对去殖民化的更进一步。如果说,阿契贝的选择必然导致了对尼日利亚的贬损,并将其带向宿命论,那么,恩古吉的选择似乎属于情理之中,已然不能产生如其所述的具体效果,但在极端化事态蔓延的今天,仍然不失为有益的创想。古尔纳是关注效能的人。古尔纳很好地理解了将要发生的事实,恩古吉的肯尼亚回乡之旅必然要自取其辱。在答Magill访问时,古尔纳提到,局限于肯尼亚,并不能走很远。这在恩古吉后来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他的作品缺乏一种自然的深度。后来他在“Ufahamu:非洲研究”等访谈中再次重申了这个观点。对古尔纳来说,文学不是从肯尼亚或者桑给巴尔出发的国际化之旅,而是一种先然的国际化,也就是说,文学不需要回到某种具体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启动其国际化的势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尔纳支持发生在英语世界里千篇一律的后殖民方法,这显然是另外一回事。非洲的心灵:重忆往昔、解构杂粹诚然,古尔纳的作品展现了对多种议题和维度的关注,比如东部非洲、穆斯林、殖民历史、同性恋、移民、内部殖民等等,但作为文学研究者,古尔纳更为清楚的是,在后殖民诸种问题之下,究竟什么才是文学内涵。另一方面,古尔纳在其类自传作品如是承接来自故地的传统和现代,恐怕也是一种保守的策略,这种保守在新近的文学研究中往往成为干扰因素,但在书写的空间,它却能带来一种清新和本质的内容。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尔纳的作品可以说是古典主义,或者理想主义,凡此正契合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恰如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呈现的,“每年给予那些在上一年为全人类最大利益作出贡献的人。[……]一份给予在文学领域朝着理想的方向(in an idealistic direction)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颁发[……]我明确希望授予奖励时不考虑(获奖人的)国籍,它将奖励颁给最有价值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至于由此理想主义,或者人道主义所延伸开来的内容,每个人都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取一个比较平均的值,对于文学、后殖民主义、世界文学,也自然如此。阅读古尔纳的作品需要两个视角同时进行,其一,追随老古尔纳追忆往昔,其二,追随青年古尔纳走出东非。这两个视角不仅存在于阅读的场域,还存在于写作的场域,后者的重要性要高于前者。事实上,追忆往昔的视角的介入,也使得古尔纳区别于阿契贝、恩古吉,以及沃尔·索因卡,他们作为探索者,无法卓有成效地反躬自省,但古尔纳不同,他有优越的知识和方法,也有一颗包容的心。在诸多访谈中,古尔纳批驳恩古吉和索因卡的态度或者立场,他们或过度或不足,但这种批驳既不是反叛,也不是猖狂,而毋宁说是,基于知识系统的自我完善。基于平均和完善的知识系统,在今天或许是最重要的条件,它看似中庸,却足以成为如此多元而易变的世界文化的度量衡,其意义正与二战前后的现代主义高峰时期的先锋派的意义相同,只不过,在其舞台中心是高度自足、探索性极强的实践。在肯特,古尔纳陷入了沉思,陌生感驱使着他追寻属于他的故事。他刚来英国不久,先拿了旅行签证,后来取得了学生签证,在学习之余,在医院打工。“我开始随意地写,”古尔纳回忆道,他没有计划,只遵循叙说的欲望,不久之后,古尔纳就停了下来,他开始审视了如此多书写的欲望,以及隐藏在这之下的失重生活。在这被抛弃的生活的背后,“我”在哪里,“我”以何种方式存在,古尔纳问自己。在先前答腾讯文化的访问时,古尔纳回应道,“我也不断在探索如何去描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记忆和历史是如何运作的,生活在别处的后果,如何向他人和自己去解释清楚自我究竟是什么。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处理的是相当亲密、私人的事情。”事实上,自我的问题,或者身份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起因,更是习作反复回到的一个原点。而维系这一切的动力,则是那些被平均主义言辞所遮蔽的东西。古尔纳在《沉默》中如是总结道,“在这个交易中,你的部分是被殖民、同化、融合,忍受文化的冲突,赢得一面国旗和一首国歌,变得腐败,挨饿,抱怨这一切。这是一笔不错的交易,我们尽了我们卑微的才能,但这不足以满足过度敏感的爱国者……”和古尔纳一样,他的作品总有些人物从东非来到英国。从东非到英国,这是一个旅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深沉注目,更是一种对殖民主义的质询与俭省。离家旅行提供了距离和视角,以及一定程度的广度和解放,古尔纳后来总结道,“它强化了回忆,这是作者的腹地[……]一种生活被抛弃的感觉,一种人们被随意和轻率地抛弃的感觉,一种永远迷失的地方和方式”。在这个旅程中,没有人真正离开故地,故地与“我”总是一衣带水、骨肉相连。这当然是一个浪漫的想象,现实中,古尔纳也不再与故地有亲身的张力,除了他在尼日利亚任教那几年。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文化的强力重新施加在个人身上。在《沉默》中,自我的问题以文化的冲突表现了出来。在英国事业有成的他,二十年后返回故地,但等待他的却是新的距离,新的陌生。那个本质的质询,再一次回来了:这个可怜的家伙过着怎样的生活!接下来,就是一个新的故事。正如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所指出的,“当国家和民族身份被纯粹地表现和投射时,暴露在差异之中会使他们受到稀释的威胁,并使他们珍视的纯洁受到永远存在的污染。”然而,如此宏大的想象也再一次碎裂了,事实上,古尔纳所秉持的仍然是那个遥在桑给巴尔的穆斯林青年的信念,他是穆斯林,也是非洲穆斯林,但这远远不是故事的全貌。“当然,我们在自己人之间谈论这些事情,但我们谈论的方式并不是体验它们的感觉。当我们谈论它们时,我们简化了我们所感受到的复杂的伤害,被贬低的感触,乱糟糟的不公正,以及吝啬的不理解,”回到故地的拉希德在《抛弃》中如是写道,“在这时候,我们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们自己的和别人的,小的和大的,乔装打扮,描述我们这些局内人的小肚鸡肠。我们不明白,我们抗议尖叫声早已经被预料到了,我们被认为是娇气,被认为有性格缺陷。”“如果桑迪普在身边,他就会负责骂英国人。他的眼睛闪闪发光,他有苦说不出来。他在英国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不正经。[……]他用一种残酷的口吻肆意谩骂:听着,他们是人渣。[……]他们吃血,吃蹄子,吃皮毛,还和动物做爱。当你听他们说话时,你会认为是他们发明了这个世界。诗歌、科学、哲学,这些都是从我们这里学来的。”在这些故事的深处,似乎都有一个热肠的人,他从未出现,却是历史的幽灵,他像古尔纳所试图讲述的故事一样,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和信念,却在新的主体形成之时,立刻消失得无踪影。或许正如《在海边》中的萨利赫·奥马尔 (Saleh Omar) 所言,“人们毕竟太虚弱,无法抗拒我们灵魂的渺小和破烂……我无力抗拒的记忆,它以我无法预料的模式来来去去”。在后殖民主义的新近版本中,霍米·巴巴在主体/客体、自我/他者、本质/现象的基础上,批判发展了矛盾、分裂、双向、模棱两可等概念,以之为杂粹(hybridity)。巴巴说,“要抓住杂交的模棱两可性,必须区别哪种本源是真正的‘效果’的颠倒之论。”从批判殖民话语的立场上说,杂交的效果主要是动摇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它们以惊人的种族、性别、文化、甚至气候上的差异的力量扰乱了殖民话语权威表现,它以混乱和分裂的杂交文本出现于殖民话语之中”。然而巴巴的描述或许在很多维度上,存在过度取平均值的倾向,这一点在他通常会使用“……是……”来叙述便可以看出来。从“他者”的潜造、创造、维系、内部化的历史流程来说,巴巴完成无非是一个他者内部化的工作,这里当然采用了巴巴所特有的语法。但是,巴巴所提供的某种叙事图景却值得我们加以借鉴,比如他给弗朗茨·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所撰写的前言中,巴巴如常提出了巴巴式的洞见,“种族世界的这种矛盾身份……将人的思想变成了他的异己图像,不是自我和他者,而是铭刻于殖民身份颠倒重写之中的自我的他者性。”在巴巴的视域中,他者化所提供的其实是一个遍在的事实,同时它也是一个未完成的事实。在他者问题上,巴巴并没有走太远,事实上,他所关注的还是一个分化了的主体问题,这个问题映射到文学上,就是写作者和他的环境,与写作者相对照的是模仿人,与环境相对照的是杂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主体间性。如此看来,巴巴的理论摹本仍然是一个移民作家群落的平均值,它几乎接近我们对移民作家的通俗认知。毋庸置疑,平均值在文学世界通常是无效的,或者这个 方法似乎过于简化。当然,它同时也承载着另一个或许更为重要的事实,平均值总有尽头,但人与环境的平均值几乎没有尽头。也就是说,巴巴的第三空间从来都是第一空间的衍生罢了。巴巴的理论在阐释诸如V.S.奈保尔的作品时,展现了强有力的解释力,甚至于对奥尔罕·帕慕克这样的典型的居间作家也是如此,但它在执着于“第二空间”的作品那里几乎是失效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作家不再同时占据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时空,巴巴的主体间理论世界可能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或者精致的模型。作为文学研究者,古尔纳多次反驳世界文学、后殖民主义、区域文学的概论想象,这似乎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为什么在经典学术体系里被视为定论的世界文学、后殖民主义、区域文学,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者说起码是不完全的?古尔纳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关于世界文学、后殖民主义、区域概念的叙事,它们有清晰的弊病和局限,甚至沦次成为科学和当代精神的从众。如果揭开这个叙事,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充满了裂缝,这或许就是更为本然的事实。它不只是关于东非,关于穆斯林,更关于我们自身。当然,我们无法将古尔纳遐想成东非的符号,这几乎是无可能的,古尔纳在何种程度上属于东非、属于穆斯林群体仍然是值得商榷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殖民主义的加速局面之中,也在移民文学的滥觞中,古尔纳的确提供了一个中庸但有益的方法,它是穆斯林返乡文学的当代版本,也是成长小说和后现代历史叙事的杂糅版本,但却不同于移民文学的模棱论调,因为它有一个强盛但隐在的主体。从种种元素看来,古尔纳,而不是其他移民作家,似乎更值得当代中国借鉴,我们共享了同一个内在叙事,关于成长,关于英雄,更关于失落。在克莱尔·钱伯斯 (Claire Chambers)策划的穆斯林作家访谈系列中,古尔纳说:“东非是一个非常分散的社会,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语言和宗教,人们相互协商,共同生活。我相信这是一个宽容的,甚至是令人羡慕的社会,其中没有一个主导群体。然而,在小说中,天堂被讽刺地呈现出来,因为它被压制了,被击败了。此外,我想表明,这个由善意、礼貌、和平共处所构成的天堂,其内里也有丑陋的一面,这便是对其他群体的压迫。这尤其涉及财富和权力,尤其是妇女儿童仍然被父权制主宰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北美新移民男女作家比较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家住墨西哥湾》《他乡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等多部散文集及评论专著,编著有《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及《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等。多次荣获海内外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大奖jvzquC41yy}/lrfpuj{/exr1r1k:fn58fc8c8<
1.2021加华笔会年会专辑刚刚听到了痖弦先生的贺词,特别感动!这么多年,我也是在他老人家的精神鼓舞下努力前行。此刻,我要向笔会的奠基者林楠先生致敬,他是加华新移民文学的开拓者,这些年我们一直遥相呼应,鼓励成长!还特别感动刘慧琴、林婷婷两位大姐,为加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jvzquC41yy}/onnrkct/ew45h:ns5;8
2.《五十年代台湾新移民小说系列:怒航秘密(精装)9787020097012当当北京枫林苑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五十年代台湾新移民小说系列:怒航秘密(精装) 9787020097012 人民文学出版社 柏杨 著》。最新《五十年代台湾新移民小说系列:怒航秘密(精装) 9787020097012 人民文学出版社 柏杨 著》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79:766<;0jvsm
3.16移民文学:身份探寻与文化融合移民文学的共性与特色 在移民与跨语言文学领域,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相似之处。一些作家关于移民以及融入新社会,特别是适应新语言以进行文化和语言协商的叙述,能引起众多同行的共鸣。有观点认为,移民经历是“强大的叙事塑造者”和“思想与创造力的巨大推动力”,这在斯堪的纳维亚作家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一个有趣的现jvzquC41dnuh0lxfp0tfv8ugc7;0c{ykenk0fnyckny03>6;:6?28
4.世华馆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出版华侨华人研究专著选介朱旭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04 本书立足于动态的、历时性发展的中国文学传统,并以此为资源对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进行考察,反过来,也是中国文学传统永葆生机之明证。可见中国文学传统不仅在域内延续,其内生性因子更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得以承接和创造性转化。jvzq<84yyy4djrscsn4ptp4p31814<423360e=724:;.5;;259970qyon
5.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暨获奖作品荟萃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家中央级文学杂志。1949年9月,应第一届主编茅盾之请,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 : “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那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后报告文学有哪些力作、佳作暨获过奖的精品吧 jvzquC41yy}/onnrkct/ew46ydszc}9
6.刘复生:那就上去看看吧|《北京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新京报新北京写作,很大程度上,已经“去北京化”了。这也使那些非土著的移民经验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或许,传统的京味写作已经退场,叙事人的身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小说《发明家》作者孙睿。孙睿,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曾在本刊发表中篇小说《斗地主》,获2019年《北京文学》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也有作品被《北京文学·中 jvzquC41yy}/dssgyu4dqv3ep1jfvjnn13<86:<979=28B>230nuou
7.第三届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洪治纲的主讲题目是“论新移民文学中的历史意识及其意义”。洪教授认为当今的新移民书写已经超越了早期的留学生文学、异国婚恋情感叙事等主题,开始不断彰显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在近些年来越来越突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玉的演讲主题是“‘文学’之‘文科’义和‘jvzq<84yyy4mk}3|lw4ff~3ep1814;429360e?9786g38982685qcpj0jvs
8.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的新移民小说【摘要】: 新移民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初。迄今为止,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学界主要以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文化批评等视角对新移民小说进行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一种批评方法。将之代入到新移民小说叙事研究中,可以获得一种新路径与新思路。在文学伦理学批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X[L72426:2:60jvs
9.文艺评论家周思明:深圳文学期待新的更大突破南方plus周思明:回顾深圳文学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深圳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辉煌成就,正是深圳作家们不断努力在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水准和审美提升三个方面探索的结果。与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深圳文学,从滥觞到生长,从成熟到壮大,弘扬主旋律,呈现多样化,出现了 “移民文学”、“底层文学”、“打工文学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4:713;5d9:=;728/j}rn
10.“文学苏军新力量”系列专访|周于旸:命运本身也包含对命运的编者按:“文学苏军新力量”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优化文学梯队建设、培养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项目。2023年,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中国作家网,隆重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第一批10名青年作家,通过文学访谈、视频推介、专家点评等形式,让广大读者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倾听他们的文学心声,共同瞩目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 jvzquC41yy}/l|ly0ipo8|cr1ybnxs142842B7713<:7?7793?92=3ujvsm
11.“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来自国内外高校和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澳洲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海外作家齐聚一堂,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态势,世界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及学术史研究、新移民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传播及影响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jvzquC41yz/lwz0gf{/ew4424903:791e84:96c9:864B4rcik/j}r
12.新媒体时期网络文学粤军的全新征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井喷式的发展,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平台迅速崛起,业已成熟的网络文学市场也随之做出了反应。一方面,传统的网络文学在其他娱乐平台的激烈竞争下流失了部分读者;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各种新媒体也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引流了大量新读者,其中也包括一部分中老年读者。特别是疫情期间,网络文学在线阅读jvzquC41y{h/eqnpcyxjvnw0eqs/ew4Rcf5dqwygpv532;6341881ltpvgtu8<5:80nuou
13.跨学科研究:第二届华裔/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东南亚华文9月16日,跨学科研究:第二届华裔/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学精选》丛书发布会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课题组、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共同举办。 jvzq<84yz{4dwƒ3gfw4dp8nphq522:;1:;<50qyo
14.北美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近年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园地中,随着新移民人数急剧增加,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生活安定后写作欲望喷薄而出,新移民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北美华文文坛“八面来风”。新移民文学在整体素质上,已超越当年的“留学生文学”,并由边缘文学的地位,正式走进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成为世界华语文学的重要一脉。 jvzquC41yy}/eqnpcs}/exr1pg}t1;5271732B48:1>75B3ujvsm
15.海外华文文学成为中国文学新力量(文学新观察)近年来,旅居或移民海外的华人作家在国内文坛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如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陈谦、王瑞芸、袁劲梅、张惠雯、苏河、邵丹、于晓丹等。以这些作家为代表的“新移民文学”源自上世纪80年代新一轮华人出国热潮,这一股写作力量在文化素养、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与早期海外华人有所差异,携带着母体文化的深刻影响与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jyh0j}rn146256591380exsvgpz`3;;9:7>/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