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德意志民族主义、奥地利克恩滕州斯洛文尼亚族(Carinthian Slovenes)和斯洛文尼亚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奥地利境内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正面临被大规模同化的处境,人口亦急剧下降。与奥地利主体民族相比,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处于弱势地位。奥地利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2013年再次成为奥地利第一大党时,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迎来了一位采取更宽容政策的州长彼得·凯撒(Peter Kaiser)。接任保守派州长格尔哈德·杜伊夫勒(Gerhard Dörfler)职位的凯撒在发表就职演说时,还讲了几句斯洛文尼亚语,以体现其在解决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合作态度。尽管克恩滕州的情况已有所改善,但奥地利仍未履行一个世纪以来应尽的一些义务。
斯洛文尼亚族百年德语化进程
今年是克恩滕公投(Carinthain plebiscite)一百周年。克恩滕公投对克恩滕地区斯洛文尼亚族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庆祝活动发表的演讲中,也不乏对民族间平等共处的积极评价。作为一个拥有民族归属意识的政治利益群体,克恩滕地区斯洛文尼亚族质疑是否有必要举行百年庆祝活动。在他们看来,20世纪20年代公投时做出的承诺应当得到履行。这些承诺在1955年达成共识,在2011年备忘录中也有所提及。
在1920年公投前,克恩滕斯洛文尼亚族获得了受到保护的承诺,即奥地利共和国(Republic of Austria)及其克恩滕州是德意志民族和斯洛文尼亚民族平等共处的家园,国家将永久保护斯洛文尼亚族的民族特性与语言。
克恩滕成为奥地利而非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后,斯洛文尼亚当时十分之一的领土被划分出去。根据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计划(German nationalist program)的数据,1920年仅有约65000名斯洛文尼亚人居住在奥地利克恩滕地区,而其后的去民族化进程更为成功——根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当地仅有约13000名斯洛文尼亚人。
克恩滕斯洛文尼亚族的境遇比欧洲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更糟糕。然而,奥地利南蒂罗尔州(South Tyrol)少数民族人口反而增加了。尽管奥地利是一个普遍重视少数民族保护的国家,但其内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对斯洛文尼亚族社群没有尽到相应国际法规定的义务。
奥地利法律文化与斯洛文尼亚族的政治地位
《关于重新建立一个独立与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The Austrian State Treaty fo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and Democratic Austria,AST)是斯洛文尼亚与奥地利关系的国际法基础。该条约包括了二战战胜国1955年对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应尽义务的规定。然而,奥地利不但未全面履行这些义务,反而调低了该条约第7条规定的少数民族保护级别。斯洛文尼亚方面并不愿谈论此事,而是采取了一种务实态度,即:没有必要因讨论这一条约而引发奥方不满。
条约第7条规定了对斯洛文尼亚民族居住的双语地区的统一保护标准。但实际上,克恩滕斯洛文尼亚族在多种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著名律师鲁迪·沃乌克(Rudi Vouk)把这些语言使用场景分为20类,包括从学前教育、公共场所双语标识到媒体等。
斯洛文尼亚族要求充分实现其少数民族权利,实际上成为奥地利主体德语人口的一个较大负担。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的权利之所以未能全部实现,是因为他们最多也只能拥有与奥地利德语人口对等的权利。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权利未能实现的问题,自1920年公投起就一直伴随着奥地利与斯洛文尼亚(与前南斯拉夫)关系的发展。
现实情况与条约不符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克恩滕地区的双语标识,而这一问题也是斯洛文尼亚方面对此缺乏关注的体现。斯洛文尼亚并未将奥地利境内的斯洛文尼亚民族问题视为其国内事务。比起对意大利境内和匈牙利波拉比耶地区(Porabje)的斯洛文尼亚族,斯洛文尼亚对奥地利克恩滕斯洛文尼亚族的态度更为冷淡,对其关注度也在脱离前南斯拉夫独立后迅速降低。简而言之,斯洛文尼亚并不关心一些它本应关心的事务。数年前纳入宪法的一份协定规定,在克恩滕州需要放置约160块双语标识牌,但根据之前签订的条约应当为800块。色勒村(Sele)的情况清楚地表明了克恩滕州的政治现状。
2011年签订的双语地名标识协议包括一项开放条款:根据当地居民的明确意愿,未被纳入164块标识牌协议范围的村庄,也有权安置双语标识牌。日塔瓦村(Žitara vas)的一位退休校长根据这一开放条款,收集了其家乡色勒村大多数居民的签名,以申请在该村安置双语标识牌,但遭到村长雅克布·斯特劳斯(Jakob Strauss)拒绝。因而,为村庄安置双语地名标识牌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一场司法诉讼。
奥地利克恩滕州斯洛文尼亚族的状况得以改善?
以对抗当地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为宗旨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克恩滕家园卫士”(Carinthian heimatdienst),在10月10日放映了一部令人反感的宣传片。克恩滕州的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面临无助的局面,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当前的处境极为糟糕。
克恩滕公投纪念活动源于今年9月奥地利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Sebastian Kurz)对斯洛文尼亚的访问。奥地利总理与斯洛文尼亚总理亚内兹•扬沙(Janez Janša)就两国在疫情防控与打击非法移民方面展开合作进行了沟通。作为斯洛文尼亚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海外投资方,与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往来为奥地利带来了巨大利益。斯洛文尼亚则准备出台相应措施以减少官僚程序、促进外国投资。
在访问中,奥地利总理提及了一项“公投礼物”(plebiscite gift)”,虽未明确具体是什么,但表示克恩滕斯洛文尼亚族将在公投一百周年之际获得该“礼物”。不过,克恩滕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十分清楚,“公投礼物”实际上是奥地利政府为克恩滕政府提供的用于改善道路基础设施的资金,而克恩滕州斯洛文尼亚文化机构却几乎得不到任何财政资助。
然而,访问斯洛文尼亚的奥地利高级官员,对奥地利国家条约第7条的落实问题却只字未提。该条款确定了奥地利克恩滕州和施塔耶马克州(Styria)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的权利,但奥地利始终未履行。最大的问题是,斯洛文尼亚总理是否向奥方提出了履行这一条款的要求?奥地利总理2月以来对斯的第一次访问和工作会面逐渐演变成了一次非正式访问,他还受邀一同攀爬斯洛文尼亚最高峰特里格拉夫山(Triglav),以便更好地感受斯洛文尼亚的魅力、促进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在访问过程中,奥地利库尔茨也不忘提及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德语社区居民(German-speaking community)。奥地利强烈要求斯方承认德语社区居民为斯洛文尼亚的少数民族。
在与斯洛文尼亚建交后,奥地利就开始密切关注居住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老奥地利人”(Old Austrians),并谨慎地逐步就这一问题与斯方商讨。奥地利通常将斯洛文尼亚境内以德语为母语的居民称为“德意志裔人”(Volksdeutscher),而卢布尔雅那大学历史学家杜尚•内查克(Dušan Nećak)将他们视为“德国人”,并称其为“德意志后裔之后裔”(remnants of remnants)。这一问题悄然成为了斯奥双边对话的一部分,但当地社群直至1997年才对最后几条诉求有所了解。2001年,斯奥两国签署了一项旨在确保斯洛文尼亚德语少数民族使用母语权利和民族身份的文化协议。奥地利尚未真正利用这一协议的相应条款,只是就承认其少数民族地位向斯洛文尼亚施压。
结语
最近,一系列周年纪念活动(涉及斯洛文尼亚与邻国关系)相继举办。除了克恩滕公投百年纪念活动外,今年也是的里雅斯特(Trieste)斯洛文尼亚民族宫(Slovenian National Hall)被焚百年。该事件是意大利境内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与意大利主流民族间冲突的一场悲剧,而意大利方面对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的态度也不算是一个好的例子。民族主义正在欧洲兴起,其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正对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权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作者:Tina Čok;翻译:何岷松;校对:郎加泽仁;审核:刘绯)
***中国- 中东欧研究院非营利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7 年4 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注册成立,是中国在欧洲首家独立注册的新型智库。中国- 中东欧研究院搭建起依托中东欧国家学者的学术研究网络。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是这些学者的原创研究成果。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目的在于加强对中东欧国家的认知,促进学术交流,但不代表中国- 中东欧研究院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