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适用于高考二轮随时检测,精选自高考真题和最新百强校模拟题,限时定量练,练热点,练重点,练难点;练速度,练技巧,练手感。助高三教师划重点,找突破;助考生感受新风向,高考得高分。
热点专题三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热点背景】
【材料原文摘引】
城市新移民是伴随城市化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文化认同问题也如影随形,成为新移民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深度解读】
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博弈与互动
多元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
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人口迁移,不同文化伴随新移民的空间转移而汇聚于城市,与城市原住民文化共同绘制了多元多样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这幅图景呈现出多维的复杂特征。
改革开放后,大量新移民涌入城市,改变了城市的文化图景,使其既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色彩,又着染了统一的文化主色。多元的文化色彩,主要源自于新移民固有文化的异质性,这一特性反映在其文化的内部关系上。因为新移民的固有文化并不是一种无差别的文化整体,而是因流动共性汇合成的文化集合,其内部包含着多种迥然相异的文化样态;同时,这一特性也反映在其文化的外部关系上,因为新移民的固有文化与城市原住民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场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统一的文化主色,主要源自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无论是城市的文化,抑或是新移民的固有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本质。
在移民过程中,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进行整体流动,往往会引发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冲突与融合。每一种文化都形成于一定的时空场域,但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空间扩张力。在城市文化图景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会竭力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则会奋力守护其生成的时空场域。这时,碰撞和冲突便无可避免。与此同时,融合的可能性也产生于这一过程。因为在空间的争夺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与城市原住民文化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解决其主体在城市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并非绝对的对立,毕竟无论是新移民还是城市原住民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基础,这就为二者和谐共生奠定了基础,也为二者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在城市文化图景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既有处于边缘地带的,也有处于中心位置的。这些位置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由新移民在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确定的。当新移民以强势姿态进入城市,取代城市原住民,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就会在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城市中心文化,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则会退出中心位置,转为城市的边缘文化,甚至消失。当新移民以弱势姿态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性群体,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就会在城市中处于劣势,居于边缘位置,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则依然居于中心位置,只是会从这些边缘文化中汲取营养,继续保持优势。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博弈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形成认可与归属的倾向,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具有确认自我身份、追寻生存意义的作用。迁移活动带动文化流动,促使城市文化图景中多元交织的特性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移民固有的自我身份和生存意义产生冲击,使其思想在文化认同的变与不变之间进行博弈。
当新移民没有改变文化认同的意愿,就可能保持其固有文化认同。若是新移民的数量和规模较小,他们可能会成为城市的“局外人”;反之,新移民就有可能入主城市,出现同化的情况。当新移民存在改变文化认同的意愿,则可能改变其固有文化认同。或许经过城市“熔炉”的锻造,被城市文化完全同化,成为城市的“同类人”;或许徘徊于两种文化的边缘,既不接受城市原住民文化,也不完全认同其固有文化,成为双重“边缘人”;或许在固有文化与城市原住民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一种新文化——新移民文化,兼容不同的文化认同,成为城市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论选择变或是不变,新移民文化认同博弈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如果选择变,新移民就需要打破固有文化认同的平衡态,但文化认同是在一定的文化积累中形成的,文化积累的时间越长,文化认同平衡态的稳定性和惯性也就越强,而新移民在移居城市前大多是成年人,都已具有较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因此打破固有文化认同平衡态本身就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何况,新移民还要形成新的文化积累,寻找并建立新的文化认同平衡态,这也不是一项短期工程。如果选择不变,新移民就需要进行文化移植,维持固有文化认同,但每一种文化都需要建立在适宜的“土壤”上,以特有的“生存经验”供养。这就意味着,新移民坚持固有文化认同,就需要对移植的文化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保持其“土壤”不变质,给养不断供,否则移植就可能失败,无法维持固有文化认同了。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互动
在城市中,多元多样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不仅为新移民文化认同提供了博弈的空间,也为新移民文化认同提供了互动平台。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互动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基于历史性维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互动。新移民来到城市后,无论是否选择改变其固有文化认同,都可以从其固有文化中,为“现在”或“未来”选择的文化提供可以传承或借鉴的文化因素,也可以从其固有文化认同中,为“现在”或“未来”的文化认同寻找到合理存在的证据。二是基于共时性维度的自我与他者(相对新移民而言)的互动。在多元文化的时空中,文化很难孤立地存在,必然需要与他者的文化有所互动。通过互动,新移民一方面可以了解城市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差异中强化对文化认同的自觉,将他者的文化因素吸收到自我身份的建构中来,推进自身文化认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城市中的他者传递其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坚定自身文化认同的立场,维护甚至扩大自身文化认同的发展空间,毕竟“文化具有传递认同的功能”。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互动实质上是文化对话协商的开始。它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意识,克服了冲突的对立思维,突破了身份的偏见心理,充分地展示了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对身份多样性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移民文化认同博弈中的冲突性和对抗性,为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找到了一种协商共赢的路径。在这一路径上,新移民不仅可以为自身文化认同积蓄文化力量,也可以为他者文化认同提供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借鉴、相互切磋,可以增强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彰显城市文化求同存异品格,激发更多城市主体意识和共同体精神,促使其将自我利益、他者利益与城市利益有机融合,凝聚最大的文化共识,化解文化认同所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如此看来,无论是对新移民或是对城市中的他者,还是就城市本身而言,互动都是一条通向共赢的道路,也是博弈的最优结果。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中,博弈与互动为新移民文化认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机制。前者立足于利益竞争的逻辑,后者立足于对话协商的逻辑,尽管二者不尽相同,但却是相伴相生的,始终贯穿于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发展过程之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18BKS10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GD20YMK01)阶段性成果)
一、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 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二战后
表现:(1)西欧、北美和大洋州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2)20世纪70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4)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3. 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
(2)20世纪80年代,出现“精英迁移”趋势。在跨国公司表现突出。
如美国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
原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2. 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 发展:(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4. 保护措施——国际社会的努力
(1)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4)2000年12月,联大规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5. 现状: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救助难民任重道远。
1. 背景: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形成各类移民社会。移民社会里存在着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
2. 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
(1)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移民文化。
(2)影响: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同时多元文化传统使文化认同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3. 中国上海 1843年开埠,城市居民来源广泛
(1)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
(3)作用: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一、单选题
视角一 人口问题与人口移民
(2022·天津河东·统考一模)
(2020·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
(2020·陕西西安·西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
(2019·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
(2021·北京西城·统考二模)
(2022·辽宁抚顺·抚顺一中校考模拟预测)
视角二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
(2023·北京·模拟预测)
(2022·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统考模拟预测)
(2022·天津·一模)
(2022·辽宁·校联考三模)
(2022·湖北·统考模拟预测)
二、材料分析题
视角一 人口问题与人口移民
(2022·浙江·校联考二模)
材料一 自17世纪初开始,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并在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变成一个多种族社会。这种人口流动,不仅加速了大陆的开拓,而且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共同意识体的形成。到18世纪,造就了一个不同于欧洲任何单—民族的新人种——“美利坚人”,他们根据新的原则行事,有新的思想,他们为平等权利而抗争,有朝一日会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变化。但构成“美利坚人”的主体仍然是英格兰裔居民,英裔居民逐渐使种族主义更多地进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李剑铭《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陶德言《美国“新经济”》
视角二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022·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材料三 自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短短三周多时间,波兰首都华沙已经涌入超过30万乌克兰难民。而这座城市本身只有约180万居民。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整个波兰在三周内(截止3月17日)已接纳超过200万乌克兰难民。其中大部分人目前仍在波兰境内。
金额说明:按照所选试卷单价总和计费,不同身份的用户可在原价的基础上享受其对应权益(折扣或免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