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分享这部电影只有分,凭什么入围奥斯卡影视区

我想了半天...(真是个难事儿)

还真别说!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原创配乐等六项大奖的提名,让这部由韩裔导演执导,韩国演员深度参与的电影,被无数人看作是《寄生虫》在奥斯卡奖上的延伸。

(猜到是那部了吗嘿嘿)

确实,在小安看来,自从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拿到评审团大奖后,这片子一路飘红,在各类影评人协会奖,及电影工会奖上屡获提名且得奖不断。

甚至在重要的前哨站——金球奖上拿到了最佳外语片奖,大有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显威的潜力。

这部电影就是(我至今仍旧再极力推荐的

——《米纳里》。

男主角雅各布和女主角莫妮卡

当然,对于我来说,之所以推荐《米纳里》这部电影,不单单是它奖项加身的名头

更重要的是它借由一家韩裔五口人在阿肯色州的西部开垦故事,折射出了东方家庭的独特相处模式。

导演郑一朔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自己和家人之间悲喜的秘密。

男主角雅各布和妻子莫妮卡,是一对在七十年代从韩国移民到美国西海岸的夫妻,两人兢兢业业地在加州打拼,雅各布主要从事雏鸡性别鉴定,收入并不算太低。

然而常年低头盯着鸡屁股,闻着腌臜的鸡腥味,以及看不到未来的处境,让雅各布决定前往美国中部的阿肯色州,独自开辟一块农场,种植韩国蔬菜,做一位菜农大户。

对此却忧心忡忡。两人抚养着一对子女,大女儿安妮十岁左右,正是读书上学的年纪,小儿子大卫才七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一旦剧烈运动,随时可能心脏骤停。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家四口只能居住在移动板房内,一旦飓风骤起,便会有性命之忧。加上房屋处于荒郊野外,距离市中心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不但置大卫于险境,更是在生活上多有不便。

然而雅各布一意孤行,将全部的身家财产赌在这片荒地上,莫妮卡只能妥协顺从。

生活中的不便和意外不断发生。雅各布和莫妮卡由于整天工作,不是在孵化厂里分辨雏鸡的性别,就是在农场里操劳,丝毫顾不上一对儿女的日常生活。

于是,莫妮卡只好将韩国老家的母亲接来,照看大卫和安妮。但在大卫看来,这位身上“有着韩国味道”的外婆,和心中的“外婆”形象判若两然,他在后者一系列的“粗鲁”举动下,心理发生着复杂的变化。

同时,雅各布和莫妮卡这对夫妻的嫌隙越来越大。

面对农场突然失去水源和销路,雅各布变得愤怒和躁动;而莫妮卡在看不到希望,且家中濒临破产的焦灼下,对未来充满忧虑。

大卫的心脏疾病在奶奶的照顾下,是恶化还是会变好?

雅各布的农场到底是如其所愿不断壮大,还是黄粱一梦,最终失败?这一家五口人能够相守如故,还是最终离散?

虽然是一部家庭题材的剧情片,但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总是为这家人的现状和未来揪心,这种悬念感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消弭。

虽然《米纳里》中的男主角为父亲雅各布,但在小安看来,全片其实是以小儿子大卫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一切。

在影片的第一幕场景中,镜头便是先对准大卫那充满好奇的面孔,之后以他的视线去观察家中的其他三位成员。

影片一开场大卫的神情

的确,《米纳里》乃是导演郑一朔的半自传性电影。这位在1978年于美国丹佛出生的二代韩国移民,和片中的大卫一样,有着在阿肯色州农场成长的经历。

长大之后,郑一朔顺利进入了常青藤高等学府耶鲁大学,主修生态学,但在大四的时候决定从医学院辍学,前往犹他大学的电影制作专业继续进修,算是个弃医从艺的典范了。

导演郑一朔和演员史蒂夫·元

此后,郑一朔虽然一直坚持拍片,且偶有获奖,但影响一直不大。2018年,他走到了事业的瓶颈期,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导演职业,转而做一份全职的教师工作,用来养家糊口。

雅各布一家四口的合照

后来,出品过《月光男孩》、《机械姬》和《伯德小姐》的A24公司,以及布拉德·皮特主导的PLAN B公司看中了郑一朔的剧本,由此开始了拍摄和制作。

不过我反倒认为,激发郑一朔创作欲望的不只是他对于童年记忆的追溯,更是他对于自身韩裔移民身份的反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移民与国籍法案》颁布,由此废除了国籍配额制度,这直接导致韩国向美国的移民数量此后不断攀升。

七十年代,美国的韩裔人口为6.9万人,到了八十年代攀升至35.5万人,九十年代时已经达到79.9万人。

郑一朔的父母便是这股移民大潮中的一员。

大卫在做游戏

和非裔美国人不同的是,亚裔,尤其是韩裔对于美国国家的认同感极低。

韩裔的一代移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操着韩语,而且对美国的选举、法律及习俗不以为然,这也是为什么《米纳里》中的母亲莫妮卡和教会中的美国妇女交流时,称自己的英语不好,尽管她已经移民十年多了。

但对于故国——韩国,这些移民们却都拥有着极高的认同感。他们以韩国本土的生存法则引以为傲。

这种巨大的隔阂,小安认为是导演郑一朔在影片中展现文化差距时的重要背景。

比如张艾嘉执导的《少女小渔》,讲述了中国到纽约非法移民的故事;

王颖的《喜福会》,则是通过两代移民母女的故事,道出古今之间的唏嘘;

而陈可辛的《甜蜜蜜》,让两个从大陆移民香港的一对男女,演绎了一段“时代之恋”;

伍思薇的《面子》,以一位华裔移民青年医生的故事,道破中国人有关“面子”的人情世故;

至于关锦鹏的《人在纽约》,用中国三地的三位女子,上演了一出各自身份困境的故事,引人深思。

回到《米纳里》这部电影,除了移民的创作背景,影片在演员的选择层面,同样让我感到非常惊艳。

比如对有着美国梦,操持着熟练英语的丈夫,让史蒂芬·元这位在美国长期定居的韩裔演员担任。他的自信和矫健,失落和辛酸,让人看到了一位韩裔美国人的本色表演。

莫妮卡为丈夫洗头

对于性格更加保守,且阅历不足的妻子莫妮卡,则选择了韩国本土演员韩艺璃。这位冰美人在诠释妻子的犹疑和煎熬时,表现的非常克制。

至于毫无美国生活经验的外婆,十分出彩地由尹汝贞这位扛鼎的老演员出演。

粗鲁中透露着淳朴,莽撞间显露着真情,絮叨里夹杂着关切,尹汝贞对角色弧光的把控力度,让人连连称赞。

我甚至断言,她拿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概率非常高!

不过能让我与之共情的,还是《米纳里》中对于东方家庭成员间细腻感情的展露。

丈夫雅各布和妻子莫妮卡,都带有一代移民中难以避免的东西方伦理矛盾。

雅各布不满于雏鸡性别分辨的工作,非得从热闹繁华的加州迁徙到荒僻无人的阿肯色州,独自一人开垦农场,这不单单归因于男人的中年危机,更是由于美国社会对于个体的价值判定,以及得归结于东亚文明的伦理法则。

雅各布开着农机,对未来充满憧憬

所谓的美国价值,简单来说便是“美国梦”。在雅各布和大卫于孵化场聊天的一处桥段中,雅各布借小公鸡被抛入炉中焚烧的场面,向大卫灌输自己那套“变得有用”的人生法则。

这也是为什么当雅各布和莫妮卡吵架时,他会说出那句“我需要让孩子们看到我的成功”。

的确,成功和失败,才是美国社会关注的价值标准。

可同时,雅各布作为家中长子,他又得从工资中抽出很大一部分,寄回韩国老家。这是东亚文化中的孝道,但却又成为妻儿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源。

莫妮卡同样如此,她一方面有着东亚女性的容忍,面对丈夫冒着极大风险在荒地开辟农场,她虽然并不认同,但也只能无奈忍受;

可另一方面,她又有着西方女性的独立和果然,她主动向雅各布提出分居,同样也在丈夫成功时,指出他“福能相守,祸不能依”的自私底色。

唯有从韩国“空降”到美国的外婆,成为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中唯一的粘合剂。

她有着东方女人的生存智慧,告诫小外孙“躲起来的东西更危险和可怕”,并且放开胆子让大卫时常外出奔跑;更重要的是,她有着东方伦理中打破界限的“坏习惯”。

小安认为,这是让这个家庭最终愈合的关键。

小到外婆吃着大卫手中的香蕉,喝着安妮刚倒的汽水,大到她对女儿、女婿过往情感的回忆,中风情况下焚烧垃圾。

显然,这些“搅乱”家庭成员生活的举动,在小安刚开始观看时,总能咂摸出一种烦躁和麻烦感,但越到后面,越是能看出外婆这些无意识举动下的结果:家庭成员更加亲密。

大卫和安妮懂得了外婆聒噪的宠爱,雅各布和莫妮卡因为一场火灾化解了怨怼。

小安想起了最近讨论度蛮高的两部华语电影,一部是《孤味》,一部是《又见奈良》。

前者以一场葬礼,展现出一个老母亲对于三位女儿的“干涉”,从而戳破中国人最薄弱却又最结实的那层情感屏障;而后者则是用一场寻亲之旅,让一位老妇人对其名义上的孙女和偶然邂逅的老者进行生活上的“干涉”,三人同时在这场寻觅中体悟相互之间缔结的新的亲情。

电影《孤味》剧照

《米纳里》同样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小安总能因这位烦人粗俗的外婆而气愤,却又总能在随后的亲密关系中,感受到自己童年里一帮长者的疼爱。

正如本片片名“米纳里”,乃是韩语“水芹菜”的音译。在小安看来,这不仅仅是在指称外婆在小河边随意播撒的水芹菜种子,更是意指由此蕴涵的东方家庭伦理中“茁壮的生命力”。

外婆随意播撒水芹菜种子这一行为,和雅各布历尽千辛开垦农场种植蔬菜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后者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这种无心和有心,随意和刻意,实际上让我们从这一浓重意象中,看到外婆作为东方大家长的洒脱和举重若轻。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谈《米纳里》中的神秘主义,这其实对于很多看过的观众来说,一定是困惑难解的地方。

比如衣衫褴褛的农民保罗,为什么总是神叨叨地扛着十字架,宛若耶稣一般负重前行;又为什么替雅各布家的成员们施法驱魔。

更具神秘色彩的,则是那位依靠树枝寻找水源的当地人,他如同《鬼吹灯》中分金定穴的摸金校尉一般,让小安充满讶异。

难道导演郑一朔真的要表达神秘的巫术拯救了这个家庭吗?

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一层隐秘的文化表达。

就像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网友提到的姓名对应关系:

导演郑一朔的英文名为“Lee Isaac Chung”,其中间名“以撒”乃是《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的儿子的名字。

男主角的名字“雅各布”,则是“以撒”的儿子,在《旧约圣经》中非常传奇,一生漂泊,这便对应到片中雅各布从加州迁徙到阿肯色州的情节。

女主角的名字“莫妮卡”,乃是圣奥古斯丁母亲的名字,靠终日祈祷感化了丈夫和儿子。小安认为这其实对应着莫妮卡为大卫的心脏病每晚祈祷的桥段。

而这些宗教上的寓意和指称,无疑和美国的新教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导演郑一朔在片中埋藏着的这些无处不在宗教因素,实际上是在表达美国那些隐而不见的法则,是雅各布一家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因素。

如若结合上文对东方伦理亲情的论述,小安认为《米纳里》这部意蕴丰富的家庭电影,表面上再现了导演童年的那些吉光片羽,散碎记忆

可更为深层的内核则是:这个想要在美国定居的韩裔家庭,既得拥有东方伦理的亲情救赎,也少不了美国本土社会法则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呢

我想了半天...(真是个难事儿)

还真别说!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原创配乐等六项大奖的提名,让这部由韩裔导演执导,韩国演员深度参与的电影,被无数人看作是《寄生虫》在奥斯卡奖上的延伸。

(猜到是那部了吗嘿嘿)

确实,在小安看来,自从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拿到评审团大奖后,这片子一路飘红,在各类影评人协会奖,及电影工会奖上屡获提名且得奖不断。

甚至在重要的前哨站——金球奖上拿到了最佳外语片奖,大有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显威的潜力。

这部电影就是(我至今仍旧再极力推荐的

——《米纳里》。

男主角雅各布和女主角莫妮卡

当然,对于我来说,之所以推荐《米纳里》这部电影,不单单是它奖项加身的名头

更重要的是它借由一家韩裔五口人在阿肯色州的西部开垦故事,折射出了东方家庭的独特相处模式。

导演郑一朔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自己和家人之间悲喜的秘密。

男主角雅各布和妻子莫妮卡,是一对在七十年代从韩国移民到美国西海岸的夫妻,两人兢兢业业地在加州打拼,雅各布主要从事雏鸡性别鉴定,收入并不算太低。

然而常年低头盯着鸡屁股,闻着腌臜的鸡腥味,以及看不到未来的处境,让雅各布决定前往美国中部的阿肯色州,独自开辟一块农场,种植韩国蔬菜,做一位菜农大户。

对此却忧心忡忡。两人抚养着一对子女,大女儿安妮十岁左右,正是读书上学的年纪,小儿子大卫才七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一旦剧烈运动,随时可能心脏骤停。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家四口只能居住在移动板房内,一旦飓风骤起,便会有性命之忧。加上房屋处于荒郊野外,距离市中心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不但置大卫于险境,更是在生活上多有不便。

然而雅各布一意孤行,将全部的身家财产赌在这片荒地上,莫妮卡只能妥协顺从。

生活中的不便和意外不断发生。雅各布和莫妮卡由于整天工作,不是在孵化厂里分辨雏鸡的性别,就是在农场里操劳,丝毫顾不上一对儿女的日常生活。

于是,莫妮卡只好将韩国老家的母亲接来,照看大卫和安妮。但在大卫看来,这位身上“有着韩国味道”的外婆,和心中的“外婆”形象判若两然,他在后者一系列的“粗鲁”举动下,心理发生着复杂的变化。

同时,雅各布和莫妮卡这对夫妻的嫌隙越来越大。

面对农场突然失去水源和销路,雅各布变得愤怒和躁动;而莫妮卡在看不到希望,且家中濒临破产的焦灼下,对未来充满忧虑。

大卫的心脏疾病在奶奶的照顾下,是恶化还是会变好?

雅各布的农场到底是如其所愿不断壮大,还是黄粱一梦,最终失败?这一家五口人能够相守如故,还是最终离散?

虽然是一部家庭题材的剧情片,但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总是为这家人的现状和未来揪心,这种悬念感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依然没有消弭。

虽然《米纳里》中的男主角为父亲雅各布,但在小安看来,全片其实是以小儿子大卫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一切。

在影片的第一幕场景中,镜头便是先对准大卫那充满好奇的面孔,之后以他的视线去观察家中的其他三位成员。

影片一开场大卫的神情

的确,《米纳里》乃是导演郑一朔的半自传性电影。这位在1978年于美国丹佛出生的二代韩国移民,和片中的大卫一样,有着在阿肯色州农场成长的经历。

长大之后,郑一朔顺利进入了常青藤高等学府耶鲁大学,主修生态学,但在大四的时候决定从医学院辍学,前往犹他大学的电影制作专业继续进修,算是个弃医从艺的典范了。

导演郑一朔和演员史蒂夫·元

此后,郑一朔虽然一直坚持拍片,且偶有获奖,但影响一直不大。2018年,他走到了事业的瓶颈期,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导演职业,转而做一份全职的教师工作,用来养家糊口。

雅各布一家四口的合照

后来,出品过《月光男孩》、《机械姬》和《伯德小姐》的A24公司,以及布拉德·皮特主导的PLAN B公司看中了郑一朔的剧本,由此开始了拍摄和制作。

不过我反倒认为,激发郑一朔创作欲望的不只是他对于童年记忆的追溯,更是他对于自身韩裔移民身份的反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移民与国籍法案》颁布,由此废除了国籍配额制度,这直接导致韩国向美国的移民数量此后不断攀升。

七十年代,美国的韩裔人口为6.9万人,到了八十年代攀升至35.5万人,九十年代时已经达到79.9万人。

郑一朔的父母便是这股移民大潮中的一员。

大卫在做游戏

和非裔美国人不同的是,亚裔,尤其是韩裔对于美国国家的认同感极低。

韩裔的一代移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操着韩语,而且对美国的选举、法律及习俗不以为然,这也是为什么《米纳里》中的母亲莫妮卡和教会中的美国妇女交流时,称自己的英语不好,尽管她已经移民十年多了。

但对于故国——韩国,这些移民们却都拥有着极高的认同感。他们以韩国本土的生存法则引以为傲。

这种巨大的隔阂,小安认为是导演郑一朔在影片中展现文化差距时的重要背景。

比如张艾嘉执导的《少女小渔》,讲述了中国到纽约非法移民的故事;

王颖的《喜福会》,则是通过两代移民母女的故事,道出古今之间的唏嘘;

而陈可辛的《甜蜜蜜》,让两个从大陆移民香港的一对男女,演绎了一段“时代之恋”;

伍思薇的《面子》,以一位华裔移民青年医生的故事,道破中国人有关“面子”的人情世故;

至于关锦鹏的《人在纽约》,用中国三地的三位女子,上演了一出各自身份困境的故事,引人深思。

回到《米纳里》这部电影,除了移民的创作背景,影片在演员的选择层面,同样让我感到非常惊艳。

比如对有着美国梦,操持着熟练英语的丈夫,让史蒂芬·元这位在美国长期定居的韩裔演员担任。他的自信和矫健,失落和辛酸,让人看到了一位韩裔美国人的本色表演。

莫妮卡为丈夫洗头

对于性格更加保守,且阅历不足的妻子莫妮卡,则选择了韩国本土演员韩艺璃。这位冰美人在诠释妻子的犹疑和煎熬时,表现的非常克制。

至于毫无美国生活经验的外婆,十分出彩地由尹汝贞这位扛鼎的老演员出演。

粗鲁中透露着淳朴,莽撞间显露着真情,絮叨里夹杂着关切,尹汝贞对角色弧光的把控力度,让人连连称赞。

我甚至断言,她拿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概率非常高!

不过能让我与之共情的,还是《米纳里》中对于东方家庭成员间细腻感情的展露。

丈夫雅各布和妻子莫妮卡,都带有一代移民中难以避免的东西方伦理矛盾。

雅各布不满于雏鸡性别分辨的工作,非得从热闹繁华的加州迁徙到荒僻无人的阿肯色州,独自一人开垦农场,这不单单归因于男人的中年危机,更是由于美国社会对于个体的价值判定,以及得归结于东亚文明的伦理法则。

雅各布开着农机,对未来充满憧憬

所谓的美国价值,简单来说便是“美国梦”。在雅各布和大卫于孵化场聊天的一处桥段中,雅各布借小公鸡被抛入炉中焚烧的场面,向大卫灌输自己那套“变得有用”的人生法则。

这也是为什么当雅各布和莫妮卡吵架时,他会说出那句“我需要让孩子们看到我的成功”。

的确,成功和失败,才是美国社会关注的价值标准。

可同时,雅各布作为家中长子,他又得从工资中抽出很大一部分,寄回韩国老家。这是东亚文化中的孝道,但却又成为妻儿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源。

莫妮卡同样如此,她一方面有着东亚女性的容忍,面对丈夫冒着极大风险在荒地开辟农场,她虽然并不认同,但也只能无奈忍受;

可另一方面,她又有着西方女性的独立和果然,她主动向雅各布提出分居,同样也在丈夫成功时,指出他“福能相守,祸不能依”的自私底色。

唯有从韩国“空降”到美国的外婆,成为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中唯一的粘合剂。

她有着东方女人的生存智慧,告诫小外孙“躲起来的东西更危险和可怕”,并且放开胆子让大卫时常外出奔跑;更重要的是,她有着东方伦理中打破界限的“坏习惯”。

小安认为,这是让这个家庭最终愈合的关键。

小到外婆吃着大卫手中的香蕉,喝着安妮刚倒的汽水,大到她对女儿、女婿过往情感的回忆,中风情况下焚烧垃圾。

显然,这些“搅乱”家庭成员生活的举动,在小安刚开始观看时,总能咂摸出一种烦躁和麻烦感,但越到后面,越是能看出外婆这些无意识举动下的结果:家庭成员更加亲密。

大卫和安妮懂得了外婆聒噪的宠爱,雅各布和莫妮卡因为一场火灾化解了怨怼。

小安想起了最近讨论度蛮高的两部华语电影,一部是《孤味》,一部是《又见奈良》。

前者以一场葬礼,展现出一个老母亲对于三位女儿的“干涉”,从而戳破中国人最薄弱却又最结实的那层情感屏障;而后者则是用一场寻亲之旅,让一位老妇人对其名义上的孙女和偶然邂逅的老者进行生活上的“干涉”,三人同时在这场寻觅中体悟相互之间缔结的新的亲情。

电影《孤味》剧照

《米纳里》同样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小安总能因这位烦人粗俗的外婆而气愤,却又总能在随后的亲密关系中,感受到自己童年里一帮长者的疼爱。

正如本片片名“米纳里”,乃是韩语“水芹菜”的音译。在小安看来,这不仅仅是在指称外婆在小河边随意播撒的水芹菜种子,更是意指由此蕴涵的东方家庭伦理中“茁壮的生命力”。

外婆随意播撒水芹菜种子这一行为,和雅各布历尽千辛开垦农场种植蔬菜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后者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这种无心和有心,随意和刻意,实际上让我们从这一浓重意象中,看到外婆作为东方大家长的洒脱和举重若轻。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谈《米纳里》中的神秘主义,这其实对于很多看过的观众来说,一定是困惑难解的地方。

比如衣衫褴褛的农民保罗,为什么总是神叨叨地扛着十字架,宛若耶稣一般负重前行;又为什么替雅各布家的成员们施法驱魔。

更具神秘色彩的,则是那位依靠树枝寻找水源的当地人,他如同《鬼吹灯》中分金定穴的摸金校尉一般,让小安充满讶异。

难道导演郑一朔真的要表达神秘的巫术拯救了这个家庭吗?

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一层隐秘的文化表达。

就像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网友提到的姓名对应关系:

导演郑一朔的英文名为“Lee Isaac Chung”,其中间名“以撒”乃是《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的儿子的名字。

男主角的名字“雅各布”,则是“以撒”的儿子,在《旧约圣经》中非常传奇,一生漂泊,这便对应到片中雅各布从加州迁徙到阿肯色州的情节。

女主角的名字“莫妮卡”,乃是圣奥古斯丁母亲的名字,靠终日祈祷感化了丈夫和儿子。小安认为这其实对应着莫妮卡为大卫的心脏病每晚祈祷的桥段。

而这些宗教上的寓意和指称,无疑和美国的新教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导演郑一朔在片中埋藏着的这些无处不在宗教因素,实际上是在表达美国那些隐而不见的法则,是雅各布一家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因素。

如若结合上文对东方伦理亲情的论述,小安认为《米纳里》这部意蕴丰富的家庭电影,表面上再现了导演童年的那些吉光片羽,散碎记忆

可更为深层的内核则是:这个想要在美国定居的韩裔家庭,既得拥有东方伦理的亲情救赎,也少不了美国本土社会法则的支持。

THE END
0.【行者无疆影艺天下】《千年韻事•话中江》美篇•撰文•作者以史为线索,考证整理民间传说,用影像作品为载体,讲述照片背后的中江故事。旨在让世人了解中江,让中江人热爱中江,建设中江。借此,作为中江人的一员,代表着141余万中江儿女,感谢曾经及现在为建设中江,付出辛勤努力,历代各届领导者,建设者,劳动者。感谢战斗在各地战线上,为祖国而努力奋斗的中江儿女。 jvzquC41yy}/onnrkct/ew44ic71n@p
1.100部最值得看的经典电影现在很多中国家庭都时兴移民,这部片子讲述的也是移民家庭的问题。虽然它将性的伦理作为主题,不过在看过西方人的片子以后,我宁愿将它看作是讲述一个移民故事的电影,尤其是相比《刮痧》而言,它更加实在和沉稳。 48、最亲切的旁白《苏州河》 旁白:苏州河,一条〃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1294387217:19;656a=53A:2;2=/uqyon
2.这部海南本土电影有国家一级演员参演,更厉害的是……范雷11月6日下午,海南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小学(旧学校)举行开机仪式,这也是海南首部以描写黎族山区教育移民扶贫为主题的院线电影。 一个关乎承诺与坚守、改变与固守的动人故事在山海黎乡的山谷间、雨林里、小溪畔缓缓流淌…… 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5/333198iqe/oj|wj|zu666A;9;0yivvq
3.新西兰电影概况:从《钢琴课》到《指环王》新西兰电影的起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从1920-1940年间新西兰共摄制了二、三十部影片,主要以地方喜剧和毛利人的传说为题材,向观众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其中最好的一部当数描写毛利人与移民战争的影片《雷威的最后防线》,由新西兰电影的创始者达尔.海华德导演。1936年,新西兰政府创办了一家新闻纪录制片厂jvzquC41gpz/ursc0eun0ls1o1l04954/2<.4A4:;5>30qyon
4.加拿大华人自导自演移民生活影片《寒假》上映——中新网2004年移民加拿大的李肖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摄影创作专业,他作为主摄影师拍摄的电影《逃脱》曾两次入选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据知,《寒假》参加完多伦多华人电影节后,将到中国大陆放映,并计划推向国际市场。 据主办者称,今年首次举办的多伦多华人电影节是一个为世界各地电影制作者提供的新平台,在该电影节上将评选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qw14273196/27547A64474tj}rn
5.移民的影评(13)还是詹姆士·格雷最擅长拍摄的情感线,画面也还是长久不怎么变的朦胧暗色调,以及演员在其中的重要性。 虽然看似他之前电影涉及家族、帮派、犯罪,这次更是放到一个更宏大的移民历史背景,但是他电影的格局终究是小的,所以他的影片总会从一开始让普通观众带着过度期待值进入 (展开)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u{clnhv19663A571tkwkn|u
6.美国电影文化论文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国电影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特征鲜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实用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文章从动画电影的独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30nuou
7.可怕的人肉工厂,将非法移民者抓捕做成人肉汉堡|纪实综艺|广东饮食|电2022-09-15 09:44:40老周shuo河南 00:00/0:00 速度 洗脑循环jvzquC41yy}/3?80eqs0x8{kfgu0XRLE9SJ2S7mvon
8.西班牙导演拍出了最懂中国人的电影,看完泪崩!这才是真实的我们|家庭对于《中国女孩》这部电影,在观影评论区,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的不适,认为它充满了刻板印象,尤其是过多地展现了中国移民的苦难一面。然而,作为一个有类似移民经历的人,看完这部电影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许“人在他乡”的感受会一直伴随着移民者,但比起“寻根”与“落叶归根”,我们应该像小柔一样,学会思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squq14286/98/375eql2kpgvuu‚m48:>:3=3ujvsm
9.移民(豆瓣)《移民》电影剧本 卓别林的两个早期电影剧本 下面刊载的《流浪汉》和《移民》,都是卓别林的早期作品。前者拍摄于1916年,后者于1917年。这两部影片,尤其是《流浪汉》,都还不是卓别林的成熟作品,其中夏尔洛达个小流浪汉的形象还处于开始形成的阶段,社会批判的内容也在更大程度上属自在的性 (展开)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u{clnhv13:44;9:1
10.佳片有约《布鲁克林》中的爱情漂泊和乡愁电影策划电影《布鲁克林》是以美国纽约的一个区来命名,布鲁克林作为纽约五大区之一,人口最为密集;它更是早期的欧洲移民乃至全世界移民踏足纽约新大陆最初的立足地。不仅仅有本片介绍的爱尔兰移民,还有荷兰人、意大利人等等,因此电影故事背景选择在布鲁克林显得意义非凡。 jvzquC41yy}/3B570eun1wjyu1814:54425279:4364tj}rn
11.《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美国新移民的英雄梦好莱坞2023年4月,改编自这款游戏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几经周折登上大银幕,就创下了动画电影全球首映最高纪录。银幕上的一幕幕“回忆杀”,是由两名美国意大利新移民水管工兄弟展示的各种任天堂游戏品牌符号及其拉杆操作,最后提供的是一幅漫威式的美国新移民与底层英雄神话图景。这一文化现象值得非美文化工作者们深思jvzquC41yy}/3B570eun1wjyu1814<5728528;8;6;4tj}rn
12.移居者短评看过(369) 想看(8) 我来写短评 全部好评一般差评 >去 移居者 的页面 主演:索菲亚·波多拉/尼尔·泰格·弗莉/约翰尼·李·米勒/伊斯梅尔·克鲁斯·科尔多瓦/布鲁克琳·普林斯/马修·范·里夫 类型:科幻 地区:英国 片长:103分钟 上映:2021-06-18(翠贝卡电影节)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u{clnhv15;48;=851ipovjp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