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北京味儿!一起感受京城中小学特色课程中的“京味儿”教学教育学校教师北京市校外培训机构

日前,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进一步规范本市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工作。北京特色地域文化教材是7个开发方向之一,主要体现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红色资源等。

地方课程是什么?

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

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

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

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

作为地方课程所呈现的文化特色

课程既可以

服务区域课程建设改革

又可以

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文化情怀

从长远来看

还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早在1996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的概念

此概念一直使用至今

在此过程中

各区教委和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

课程实施

从单一的知识传授

向跨学科、探究式、项目式等方式转变

那么

请跟随小编一起

看看这些

具有“地道北京味儿”的课程吧

先来看看海淀、平谷两个区域的地方特色课程

下边还有学校特色课程

更精彩哦!

海淀区

三山五园打造地方特色课程“金名片”

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周丛老师做《玉泉山下的京西稻》研究课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2020年,“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创建目录,海淀区举全区之力正在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海淀区依托三山五园,在“海淀历史与文化”课程中专门开发了“三山五园”单元,包括明代皇家园林、清代三山五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和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4课内容。

学生在玉东公园做自然笔记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利用《探索海淀》《海淀历史与文化》等课程教材和活动手册,开展自然观察、京西稻文化考察、了解红色故事等亲子研学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讲解活动。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加坚定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海淀教科院宋世云老师讲授三山五园视频微课

在丰富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与圆明园、香山公园等资源单位合作,录制“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香山红色文化”等50节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供学生教师学习使用,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海淀区通过教育设计和课程开发,将三山五园文化资源“金名片”转化为地方特色课程“金名片”,助力海淀教育更加优质发展,发挥更大教育价值,让“三山五园”优质地域文化进入育人主渠道。

三山五园是宝贵的综合文物资源,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综合载体。通过自然体验教育、文化遗产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环保责任教育等不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据不完全统计,海淀区几十所学校开设了与三山五园相关的主题课程,这些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和机会。

依托地方教材 推进知识产权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优势,北京市海淀区历经多年的持续探索和深入研究,逐步构建了区域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体系,其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教育实践。理论研究解决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认识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而资源建设重在选用合适的素材、案例,支撑起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主体内容,使知识产权教育有章可循,不陷于随意,不流于形式;教育实践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方法、策略和经验,有效落实知识产权教育目标。

十一学校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辩论会

结合教育目标,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专家、一线教师等力量编写完成《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地方教材,初步构建了针对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容体系。于2018年7月通过北京市地方教材审定,成为第一本经过政府审批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正式教材。

在具体实践中,海淀区一方面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海淀区新增三套地方教材使用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成立了由教科院牵头的教研团队,编写《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教师指导手册。2015年9月,海淀区选择第一批42所中学实验校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实验。

十一学校学生创意设计

近年来实验学校涌现出了大量优秀教育案例,探索出了知识产权教育的一些有效策略,同时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意也不断涌现,如清华附中初三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出了“形独”教育游戏APP,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八一学校、海淀实验中学学生的商标设计,图文并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大附中学生研讨发明与专利

目前,海淀区知识产权教育成效得到多方肯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校。

聚焦圆明园 感悟传统文化

走近圆明园是海淀区教委委托区教科院与圆明园管理处合作开发的一套供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习的一套课程,分中学卷和小学卷,包括文字和视频两部分资源。该课程自2015年开发完成,课程 在区域中小学广泛开设,选择其中内容融入国家课程相关学科,或以校本课程方式开设。

该课程以弘扬中该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园居生活、文物收藏、历史发展、生态保护等多维视角,聚焦圆明园,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中小学生缅怀历史、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

课程资源选用大量图片资源,有老照片,有四十景图,有现代照片,有数字技术复原图,还有地图、示意图等。并配有视频光盘,立体再现圆明园当年的繁盛景象。

小学的课程结构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圆明园的辉煌岁月、圆明园的沧桑岁月、圆明园的未来畅想三大板块。中学课程分七个单元:北京西郊的皇家宫苑、从亲王花园到皇家御园、东方园林艺术的典范、远去的皇家生活、圆明园大劫难、文物珍品的前世今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多所中小学开设“走进圆明园”课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实施模式。如西苑小学的“小导游”志愿服务课程特色,清华附中和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形成了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一零一中学形成了跨学科美育课程特色,清华附中上地小学形成了文化体验与设计制作的课程特色,更多的学校是融入德育主题教育、社会大课堂实践、研学旅行等课程形式。

学生们在圆明园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圆梦中华的使命感,树立远大志向,同时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

平谷区

平谷——可爱的家乡

《平谷—可爱的家乡》一书是在平谷区教委主导下,教育研修中心主编完成的一本区级地方教材。教材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走访,充分体现了平谷地方特色,突出了热爱家乡的教育主题,是一本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的地方教材。

教材精选了对学生有重要教育价值的学习材料。每课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密接触自然、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教材图文结合,把平谷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再现给学生,恰当贴切的图片使知识更为直观,学生更易接受。

教材共分为4个单元19课内容。第一单元,平谷概况:悠久历史、地理概况、青山秀水、便捷交通。第二单元,平谷名片:大桃之乡、观赏石之乡、提琴之乡、书法之乡。第三单元,平谷文化:古迹遗存、红色记忆、丫髻山、平谷方言、民俗文化、桃文化。第四单元,平谷旅游:自然景观、最美乡村、乡村民俗游、特色果品、土特产品。

《平谷—可爱的家乡》是利用平谷区特有的资源编写而成的一本区情教育类教材,它涵盖了平谷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内容。教材突出平谷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能加强学生对平谷地理、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认识和了解。教材中设计的实践活动能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关注家乡建设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小学

构建特色课程 培植爱国根脉

北京作为伟大祖国首都,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是最早创立共产党组织的城市之一,既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小学以北京地域文化为抓手,努力构建地域特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家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乡情教育,让历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地名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教研附小地处酒仙桥地区、将台地区,这里有“仙气缥缈”的酒仙桥,有建国初期军工电子产业基地“酒仙桥电子工业基地”,有习近平总书记与少先队员们共同植树的“将府公园”……孩子们走街串巷,访谈了解家乡的变迁。别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唤醒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红色教育,让红色文化血脉赓续传承。红色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卢沟桥事变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馆见证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们利用假期走进革命场馆,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参观讲稿、录制宣传片,深入体会伟大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冰雪运动,让爱国情感迸发涌动。北京作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教研附小深入开掘北京冬奥期间二十四节气、“冰墩墩”“雪容融”等文化标识与创意形象,让学生们在课后服务课程中领略传统文化内涵,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

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

探寻北京中轴线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中轴线亲子长走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人类文化遗产。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学校利用北京独有的地域特色,通过主题实践课程,在推动学校实践性课程开发、促进跨学科融合的同时,把北京中轴线文化带到小学课程中,带领学生了解北京中轴线背后的内涵底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军老师讲解

该课程的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北京中轴线研学启动会”进行预热,鼓励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了解北京中轴线知识。第二阶段,组织“北京中轴线亲子长走”研学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第三阶段,组织学生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结合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第四阶段,通过主题班会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深化教育主题与情感。活动还有延伸阶段,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北京中轴线某一文化点进行深入研究。

此实践探究课程,传承了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促进了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实现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生命成长。

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朝外校区

研发“朝阳门文化”跨学科主题课程

朝阳门外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是朝阳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和涉外窗口。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朝外校区充分挖掘朝外地区资源的教育元素,研发“朝阳门文化”系列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庙宇文化四大模块精品主题课程。

学生走进朝阳规划馆了解朝阳门建筑

“朝阳门文化”系列跨学科主题课程着眼减负、增效、提质,探索出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融的发展之路。一方面,结合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整体推进。“朝阳门文化”作为特色主题课程贯穿于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与基础核心课程(国家课程)、拓展深化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三级课程相融合。另一方面,强调探究性学习和跨学科实施。“朝阳门文化”课程重融合、重理念、重实践,引领学生以问题驱动为抓手,通过文献资料、历史书籍及校外实地探究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梳理、汇报、交流分享等方式深入探讨,以研究报告、微课视频、文创作品、主题活动等呈现方式展现合作学习成果。

学校原创戏剧《朝外故事》

同学们还将寻访探究的文化印记创编了戏剧《朝外故事》,借助东岳庙的小童子、朝阳门的穗婆婆、日坛的老柏树之口,鲜活生动地讲述朝外地区的历史变迁故事,讲述着自己家乡的文化发展故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

孩童探宝赞家乡 金秋稻香入课堂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所处的上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京西稻就是海淀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于是学校设计并开展了以“2035年如何还能见到京西稻”为核心问题的综合课。孩子们自主成立了“稻史馆”“智慧农场”“美食家”“稻香酒店”四个项目小组。各组孩子们化身京西稻“历史馆讲解员”、“种植者”、“保护者”、“美食家”、“酒店经理”、“商店店长”,各学科的知识在一系列任务链的驱动下融合落地。

“稻史馆”的“讲解员”们制作了时间轴讲解图,并撰写了精彩的讲解词。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文本阅读和信息的提取,最终进行梳理和描写。语文素养的培养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得以实现。

“智慧农场”的孩子们成立了组中组,分别讨论智能大棚、播种机、收割机、虫害检测人的设计图,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模型的制作。有的用kt板做零件,有的用塑料膜做大棚。在这片热火朝天的超现代“智慧农场”上能看到小小“劳动者”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认真笃定,时而喜笑颜开。孩子们的沉浸式学习状态让人觉得这小小的教室似乎都移物换景成了风吹麦浪的金色稻田。

“美食家”们以“稻米去哪儿了?”为题进行了美食产品开发建议书编制,家中自制美食,集体制作醪糟等一系列任务。孩子们系着小围裙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食,品美食。食育让京西稻入口更入心。

“稻香酒店”的孩子们从装修设计到销售运营一一尝试,个个都像干练的小商人又像京西稻宣传员。除此以外还和美术工坊的同学们合作创作了一张十米长卷,长卷上将京西稻的一生和孩子的成长相对应进行绘制,稻若人,人如稻,风雨日露,春华秋实。这让孩子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充分展现和塑造。

综合课程亦如这稻田般哺育着生命,滋养着灵魂。挖掘家乡资源,真实任务驱动,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美术等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体验任务完成不同阶段带来的挑战与突破,从而挖掘自身潜能,拓宽视野,提升格局,培植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丰台区新发地小学

《走进新发地批发市场》校本课程

丰台区新发地小学毗邻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1988年新发地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率先在新发地办起了果蔬批发市场。历经20余年艰苦创业,新发地批发市场已成为 “北京市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

学校对学生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结果显示85%学生希望走进新发地批发市场,进一步地访谈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都在新发地批发市场做生意,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家长在批发市场内从事管理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这些家长早出晚归,缺少和孩子们的交流,这也更加凸显了孩子们渴望对父母的工作、对工作的环境进行了解的需求。因此学校利用新发地市场资源,建设校本课程,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更要让他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他们面对困难的乐观与坚韧。

新发地小学首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市场去体验。学生们通过观察家长一天的工作情况,撰写观察日记;在将观察日记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各自的观察,与小组合作编制采访提纲,对家长进行采访,撰写访谈日记。随后,大家再次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家长们工作的艰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爸爸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不顾一切。也知道他给老家的姐姐买东西是因为姐姐在老家没有父母的照顾,用这种方式补偿对姐姐的爱。”

此外,学校师生还精心设计了模拟新发地批发市场活动。师生一起扮演商户、顾客,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学会相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走进批发市场的同时,将他们接触到的“商户乱扔垃圾、车辆乱停乱放”等不良现象进行深入调研,确定了《新发地批发市场果蔬垃圾处理》主题实践活动。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向市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最终,学生们提出“将果蔬垃圾变成有机肥,既省下用做填埋场的土地,又节约运送车辆和能源,还防止滋生蚊蝇和细菌”的好想法。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管理部门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出台解决方案。通过市场内建立绿色垃圾处理站,将垃圾经过分捡、处理粉碎、高温储存等手段,转化为肥料。

北京市第九中学

京西古道 模式口文化

学生到现场进行参观

“模式口历史文化课程”是北京市第九中学历史学科师生开发实施的地方历史文化类校本课程,是学校为贯彻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任务要求,为实现学校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条件,以学校所在地石景山区模式口古村历史与文化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类校本课程。

它把地方历史文化研习活动正规化、系列化,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模式口历史文化课程在学校和书本知识基础上,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把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现实都作为教育资源。通过学科渗透的教学形式和综合实践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自2019年正式开设以来,先后开发实施的探究专题有:承恩寺建寺之谜、模式口水电站修建背景探析、法海寺壁画所见明代社会历史、首钢百年发展史、模式口地区狮子形象探究等。2022年,该课程被认定为北京市特色课程。

学生们探究古碑

该课程对接和补充国家课程,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地方历史文化课程的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实施该课程,使学生增强家国情怀素养,诱发其公共服务意识,独立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并增强合作沟通能力、锻炼身体磨炼意志。教师也在开发实施课程过程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

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

小学生初探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它是五脉合一、五水相连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而位于通州区的贡院小学,与大运河有着天然的优质联系:运河就在学校边,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运河边……于是,开展运河课程的学习,学校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

在学校团队精心研发和不懈努力下,学校推出涵盖一至六年级的图书馆课程手册,从不同的维度,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学校,了解家乡,了解社会,了解自然,更了解生活的这个世界。其中,三年级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图书馆课程手册,启动开展《爱家乡——认识了不起的大运河》三年级图书馆课程,向学生发布了“认识了不起的大运河——初探运河”的任务。

孩子们的自主探究作业以图书馆课程为主要内容,孩子们绘制了以运河为主题的手抄报以及自主搜集到了“运河之最”等研究资料,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收集完之后,老师们开始引导学生尝试先自主解决提出的问题。一些基本的信息类问题,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还剩下一些难以解决的、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老师组织同学们展开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有一些问题还引发了老师们进一步的思考,学校便围绕这些问题带着感兴趣的孩子们进行定制问题的研究学习。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

以运河文化浸润学校课程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的《大运河育美少年》校本课程丛书,是“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开展“以运河文化浸润学校课程”的校本实践,由校长张兆宏担任主编、学校领导班子担任编委,历时一年多制作出版的。

丛书从运河少年“五个一”培养目标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设计和编写,以中国、北京、通州及大运河的丰富历史遗存及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从知国情、晓市情、览运河情三层次分专题呈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带着问题探究,知行合一,培养文化自信。学校借此时机还设计了“知运河,悦读书”活动,鼓励学生传承好运河文化,积极了解运河相关知识,更好地爱家乡、爱祖国。

校长张兆宏表示,编写《大运河育美少年》德育文化读本,是以运河文化育运河少年。希望同学们成为知运河、懂运河、传承运河精神文明的好少年。

策划:郑祖伟 付磊 常悦 张娜 南丽 赵艳国

通讯员:曹雪 李冬青 付建河 汤东龄 贾莹 彭磊

李春梅 陈洪丽

编辑:付磊

终审:王宇 苏金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6月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邀请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崇臣,带领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的10位同学,开展北京中轴线生态研学活动。在畅游北京中轴线的过程中,了解这条壮美轴线的曲折历史,探寻古人在城市建设中蕴藏的生态智慧,引导同学们为建设美好城市贡献自身力量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9/283168iqe/oocutkm=19@5880yivvq
1.2025年“筑梦清北励志未来”学习动力激发北京名校研学夏令营“筑梦清北 励志未来”学习动力激发北京名校研学营是围绕学习力三要素(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之一的学习动力,结合北京引航者教育北大学霸好方法研发团队在对上百名北大优秀学子深度访谈研究后提炼出的成为学习高手的三大秘籍,经过理论提升及多年实践检验,设计的侧重激发青少年学习动力的高品质研学夏冬令营,至今已成功jvzq<84yyy4ug{|gd0io1q{1{n{gmz1ygoykw4nkuz/c|uAkfC26;=
2.6天学习动力激发北京研学夏令营|“筑梦清北励志未来”学方法+拓“筑梦清北 励志未来”学习动力激发北京名校研学营是围绕学习力三要素(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之一的学习动力,结合北京引航者教育北大学霸好方法研发团队在对上百名北大优秀学子深度访谈研究后提炼出的成为学习高手的三大秘籍,经过理论提升及多年实践检验,设计的侧重激发青少年学习动力的高品质研学夏冬令营,至今已成功jvzquC41yy}/zrfnkpmzkwl0ee5zjƒ4eqwxtg866;9<99;880jznn
3.北京市怀柔区教育系统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怀柔区教育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区各学校落地生根。 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班子交流学习体会   广泛开展宣讲 全面准确阐释   11月17日,怀柔区教育系统jvzq<84gfwibvrtp0pkxu7hp14634:7481k4gj8cc4;eg:9fce5d0qyon
4.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建于2003年,坐落在丰台区南四环中路235号,地处南四环路北侧,京开公路东侧。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2009年被正式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世界花卉大观园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全园建地面积41.8公顷,由七个温室、十五个花园广场组成,是北京jvzquC41|v4zm}3gfwvp7hp1{qu1‚pv{zpe1‚}ull0lm581H:e2B7ef3?6d=9575>d8;:fc;l3fl>;dd4ivv
5.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引入大学课程探索小初高大一体化思政课程建设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全面增强大学中学协同育人效果,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携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合作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概论》专题思政课。双方并以此进行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jvzquC41ctzjeuj0zwkyk7hp1cxuklqgu1oofn}0jvsmAjwvakj>3>:98;<38:;:;4>84;56(kzfohnf?3;69?>84877:B7:94816
6.人大附中及中科院物理所开展游学研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堂实践经验,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前沿方向,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21级卓越教师实验班班学生在校党委常委、学院院长李贵安,教学副院长高健智,卓越班项目主任贺西平,以及教师潘明虎四位老师带领下,于2024年5月12日-14日赴北京开展游学研学。卓越班的学子们先后赴清华大学jvzq<84l{u~/uwsw0gjv0ls1kplp1:5271=96?3jvo
7.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大全(精选10篇)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要资源平台。学校要利用社会大课堂活动经费,组织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教育场馆开展农业生产、农具使用等农业基本知识方面的普及教育;组织学生走进蔬菜水果种植、畜牧养殖、城市绿化等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庄园体验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组织学生走进农业生产jvzquC41yy}/z~jzkng/exr1hyt0hjsicpjbs~fp1e799A<520nuou
8.春季研学热!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的大课堂《银雀山兵学大讲堂》充分利用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兵书出土原址的资源优势,结合展览、文物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开展特色鲜明的研学课堂,向学生普及兵学文化知识。《“简”一册书——竹简编联》制作体验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竹简编联、兵法书写,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中国简牍文化。 jvzq<84owukvo7qkp{o/ew4kphu03;=919;467mvo
9.小课堂承载大未来保定校园实践研学课程走出创新路中青小课堂承载大未来 保定校园实践研学课程走出创新路 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如何在课堂的微场景中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创新的新路径,这是一道教育行业必答题,同样也是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必选题。近日,在保定市满城区河北农业大学劳动实践基地力实农业园区,举办了保定市首场大学校园小学校园手牵手的博士课堂jvzq<84vzu4zq~yj0et0z€44249158y4249159=a36982A580jzn
10.“乐学三水·研学之旅”启动,12个研学基(营)地获授牌7月8日,2022年三水区中小学生研学主题活动启动暨中小学研学实践基(营)地授牌仪式在白坭文创古镇举行,首批12个中小学生研学基(营)地获授牌,涵盖文化历史、科技技术等多个类别,将率先打造成为三水中小学生的“行走课堂”,聚合三水优势文旅资源,全面呈现优质研学产品,多元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49<12:5d8?;:84:/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