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封面新闻记者 朱兴芝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长也纷纷跳出“唯分数”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如今,在大力提倡劳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出现成为了课本知识延伸的有效补充。让学生走出课堂,带着问题在集体旅行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探索真理才能得到更加多元多彩的发展。然而,研学旅行市场的兴起需要大量从业人员,这些人员该如何培养?行业的标准又该如何建立?
近日,记者采访到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学实践研究所所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叶娅丽,就如何培养全面的从事研学旅行的人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在研学旅行中,承担授课这一角色的人到底应该叫研学导师还是指导员呢?叶娅丽在《四川中小学研学实践指导教师执业标准》(试行)中将其职业名称定义为研学实践指导教师。叶娅丽解释道:“之所以定义为教师,是因为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校外延伸部分,执行这门课程的人需要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且,作为研学实践指导教师,不但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因地制宜策划与制定研学实践相关课程,而且还能在研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指导和评价中小学学生开展各类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活动。”因此,成为一名研学实践指导教师不光需要有静得下心来做课的教师职业技能,还需要有“闹腾”劲儿的导游职业素养。
2023年夏天,第一届“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同学们将迈向职场,在校学习的三年,学校是按照什么方式和内容在培养他们的呢?叶娅丽介绍:“我们主要采取的是校企合作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共同培养专业性人才。在校第一年主要是夯实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研学旅行概论、研学旅行法规、研学旅行指导师实务、导游业务等课程,除此之外,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配套了研学旅行认识、研学旅行带团实践等,让学生再到企业进行实操实训。”“第二年主要开设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研学旅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配套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课程等,学生在研学机构指导下到研学基地营地开发课程 。”据了解,该专业同学参与设计的部分课程被机构所采用,并作为执行课程使用。虽然目前还没有大三的学生,但对于制定的培养方案,叶娅丽还是信心满满的。“第三年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便是在研学企业顶岗实习,学习研学产品设计与运营的实际操作过程。”三年的学习下来,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做一名研学旅行实践指导教师、一名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开发师、一名将研学旅行落地执行的运营者。“研学旅行市场需要这样全面的人才!”叶娅丽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锻炼自己的实践机会,秉持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学校为学生们举行了第一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比赛要求同学们分别组队,运用校内文化旅游资源,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并展示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教案以及研学手册。比赛项目来自企业的实际需要,获奖的优秀作品也将被企业转化应用,变成实际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这样的“沙场秋点兵”正实实在在地检验着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有人说,“‘双减’之下对于研学旅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疫情的影响下,研学旅行的发展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汹涌”,谈到如何看待疫情下的研学旅行市场。叶娅丽说:“我相信疫情总会过去,而我们培养的全面的研学旅行人才也将进入社会、走向岗位,去规范研学旅行市场,推动其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