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研学旅游市场洞察:寓教于游成新风尚,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研学旅游作为一种融合教育与实践的新型业态,逐渐成为家庭教育与校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与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研学旅游行业在疫情后迎来显著复苏,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研学旅游,指的是学生走出校门,在旅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与体验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其核心目标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同时逐步向学龄前儿童、大学生等群体延伸,呈现出广泛性与低龄化趋势。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研学旅游市场规模已达约147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预计到2026年有望突破2400亿元。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搜索指数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显示出公众关注度的持续升温。
从市场需求来看,家长与学生对于研学产品的期待不仅停留在“游玩”,更注重其教育内涵与实践价值。调查表明,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或让孩子参加研学项目,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主题方面,历史文化、自然探索与科技创新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方向,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
在产品与服务层面,研学旅游呈现出多样化与专业化并进的特点。组织形式上可分为“线路式”与“营地式”两大类,前者注重多地点的灵活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固定场所的深度体验。目的地方面,境内研学多聚焦于历史文化名城与知名高校,境外研学则覆盖欧美、澳新、日韩等地,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理解。
产业链结构也逐渐清晰:上游以景区、博物馆、专业营地为主,中游包括旅行社、教育机构、专业研学公司等运营服务商,下游则对接学校、家长及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产业链初步成型,上游营地建设仍存在覆盖率低、标准不一等问题,而中游机构则因背景不同各具特色——如教育公司强于课程研发,旅行社长于资源整合,专业研学机构则更注重个性化服务。
从业务模式来看,B2B与B2C是当前主流。前者如世纪明德,通过与学校合作组织集体研学;后者如新东方游学,直接面向家庭提供定制化服务。两者各具优势,B2B模式客户稳定、规模可控,B2C模式则更贴近个体需求,便于形成品牌忠诚。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研学旅游行业仍面临“游而不学”、产品同质化、课程内容浅层化等问题。部分机构仅将“研学”作为营销标签,缺乏真正的教育内核,影响了用户体验与行业信誉。未来,随着行业逐步规范与消费者认知提升,具备课程研发能力、资源整合实力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机构将更具竞争力。
总体而言,研学旅游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教育属性与体验深度的强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这一融合“行走的课堂”与“成长的旅程”的业态,有望成为素质教育与文旅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