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研学/夏令营已经出了三个意外了。
近日,云南大理苍山夏令营中走失的7岁自闭症男孩失联了整整三天,经过几天搜救后,最终确认不幸离世。
前些天,1名13岁的中国女生在澳游学期间,在寄宿家庭中,涉嫌杀害了另一名14岁中国女生。
7月底,一支中国中学生研学团在京都街头上行走,一名13岁女生遭36岁美国籍男子无故挥拳击打面部。
研学旅行、夏校、夏令营等项目原本初衷很美好,让孩子们在课本之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地探访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但是,市场的火爆让很多研学机构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01.
研学的黄金时代
热潮之下的千亿级市场
短短几年,研学旅行就像坐上了火箭,从一个新概念一跃成为一个价值千亿的大市场。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3年全国研学游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469亿元,并且预计到2028年,这个数字会超过3000亿元。
图源:艾瑞咨询
暑假是研学和夏令营最火爆的时候,各种研学团队挤满了名山大川、红色教育基地、科技馆和博物馆。
所有人都想来分一杯羹,包括旅行社、教培机构、文旅公司,甚至还有个人创业者。
根据旗下峰学蔚来App显示,一个为期6天5晚的研学营,售价高达9,999元。
图源:峰学蔚来App
新东方等大型教育机构以及多地级市的教育机构和前教培行业从业者,都在积极开发研学路线。
国内市场的火爆,国际市场更不例外。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海外游学、国际插班和海外夏令营已经成了暑假标配。
项目五花八门,有美国的名校探访营、英国的莎士比亚文学营、日本的科技探索营和新加坡的精英领导力训练营...
其中,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最受欢迎。2023年的数据显示,有超过40%的中国学生选择去美国游学,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分别吸引了25%和18%的学生。
海外研学价格高得惊人,两周的行程通常要花4万到7万元,这还不包括签证和机票。
图源:网络
更夸张的是,这些项目还玩起了“饥饿营销”,需要提前三四个月预订。
比如成都一家机构的美国13天游学团要4.83万元,英国的要4.28万元,即便如此,依然抢手。
文中提到的家庭,暑假总共花了3.5万元,其中参加10天美国游学就花了2万元,成了暑假消费的大头。
图源:小红书
携程2019年的报告也显示,当年暑期单次游学的人均消费是8,641元,一个家庭平均要花22,000元,大部分人选择的是1,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产品。
《第一财经》统计,和普通旅游团相比,研学游的毛利率要高出20%到50%。
这门融合了教育和旅游的生意,在满足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的同时,也为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图源:小红书
02.
研学无“研”也无“学”
家长直呼被套路
研学热的这种盛况,和几年前教培行业如出一辙,需求庞大、利润可观、门槛不高、竞争者蜂拥而入。
只是,教培的监管风暴来得突然,而研学看似在黄金时代,其实早已埋下了不少隐患。从安全到服务质量,从价格到资质,研学行业乱象丛生。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北京某文化公司组织的研学团,因使用无营运资质的大巴车而发生侧翻事故,造成多名学生受伤。
福建厦门某夏令营爆发红眼病,部分孩子还出现了腹痛呕吐等症状,主办方试图隐瞒。
部分机构接收特殊儿童时要求家长瞒报病史,并暗示在报名系统中勾选“无健康风险”来推卸责任。
图源:红星新闻
记者暗访发现,不少研学团带队老师既无教师资格证,也无急救证,更无户外探险资质。
有机构承认,“带团经验丰富的生活老师会有急救证,但不能保证每个团都有”,更谈不上配备心理医生或专业救援人员。
为了吸引家长,一些私人机构甚至带孩子进入未经开发的“野外禁区”冒险包装成原生态探险体验。
由于游学、研学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不少缺乏经验的外包团队让家长和孩子的体验大打折扣。
图源:澎湃新闻
国际游学市场出现的问题更多,一些海外夏令营只是把孩子送到当地学校旁边的宿舍,白天参观、拍照,晚上自由活动,学习环节寥寥无几。
去年还有游客在英国偶遇参加团费高达6万元游学的中国孩子们,他们清一色坐在公园里刷视频打游戏。
成都的杨女士透露,她为孩子报名的本地研学活动,宣传方案看起来很好,实际却“没有研也没有学”,全程赶场,设施不足,质量低下。
有业内人指出,一些游学主理人更像“微商”,只负责宣传卖点,执行全交给外包团队,有的直接找当地大学生带队。
图源:小红书
很多刚入行的新机构只管招生,把执行工作外包出去,形成了“二次销售”模式,并非真正自主运营。
最致命的问题是,这个行业缺乏统一的监管和强制性的准入门槛。
研学活动涉及教育、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环节,却没有一个单一的主管部门来统一管理,导致责任划分不清。
如果发生意外,家长就会陷入维权困境,因为合同里早就埋下了各种“免责条款”,机构能推就推。
03.
比教培更早倒下的
是华而不实的研学行业
教培行业的崩盘,是因为监管政策一刀切收紧,而研学行业的崩溃,更可能来自市场和舆论的反噬。
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刺激家长的神经,教培的沦陷最多造成经济和学习上的问题,但研学出事将会是以生命为代价。
比如今年暑假还没有过完,国内外就发生了3起轰动的事故,足以让家长们对研学热的心冷却了下来。
图源:每日邮报
家长们捂紧钱包是研学游降温的核心原因。
一家专门做海外研学的机构反映,今年独立营也就是孩子单独参加的研学/夏令营更受欢迎,因为只需要付一个人的费用。
以前那种全家总动员的探营场景几乎消失了,不是家长们不支持,而是家长们越来越精打细算了。
面向高净值人群的研学项目也不例外,一位为金融机构提供VIP亲子研学的负责人也表示,做研学5年,今年最难,业务降了40%。
一般情况下经济下行、消费降级或留学热降温,海外游学往往是第一个被砍掉的项目。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国际游学常常受制于汇率、签证、国际关系等变动。一些海外研学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被迫转做国内研学。
另一方面,家长面对研学、夏令营也越来越理智。
研学不像教培那样刚需,家长不报补习班可能会影响成绩,但研学不参加也没有什么损失。
当安全、价格、质量问题叠加时,家长完全可以说停就停。
一些业内人士已经预判:在未来两三年,研学可能出现集中倒闭潮,尤其是那些缺乏资质、靠宣传包装支撑的中小机构。
国际游学也将面临洗牌,高价低质量的短线项目将被淘汰,只有少数具备安全保障和教学能力的品牌才能活下来。
一些地方在研学游的监督方面作出了努力,比如广州市正在实行研学实践承办机构白名单制度,有效期三年并进行动态管理。有家长反馈,广州的研学游乱象明显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