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研学热”伴生的货不对板、质次价高、走马观花等乱象屡遭诟病。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暑期研学游回来的消费者开启了吐槽模式,“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花了1100块钱去隔壁县市拔萝卜”“研学游变‘到此一游’”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随着研学市场日趋火热,公众对研学游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完善监管体系,减少行业乱象,推动研学市场健康发展,让研学游回归有“研”有“学”。
01
假期研学游热度高涨
超六成家长愿意孩子参加
延续了去年暑期研学“一位难求”的火爆,越来越多父母通过研学旅行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里探索世界。
今年暑期,旅游平台上关于研学游的订单增长明显。据携程集团《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数据,去年火爆但供应链尚未恢复的研学游产品,今年商家准备更为充足。其中,亲子研学类产品仍然备受欢迎,相关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七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飞猪统计亦显示,7月以来,平台上“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是“教育+旅游”的旅游新业态,旨在将研究型学习与旅行体验结合,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等目的。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到,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除了学校组织的研学游外,不少家长将放松身心、寓教于游的研学作为假期教育的首位,希望利用假期让孩子开阔眼界,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以下简称《监测报告》)数据显示,66.4%的受访用户表示非常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研学游。其中,28.7%的家长让孩子参加研学游项目是为了开阔视野,体验多元文化;16.6%的家长则是为了孩子能够享受自然,体验生活。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研学游作为一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长见识的有效教育形式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付费提升自我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随着研学游观念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现代化教育环境的优质建设,中国研学游市场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02
研学游市场规模破千亿
“研学+”形式多样化发展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其后,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为市场化的研学机构发展打开切口,让研学游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认为,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艾媒咨询《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91亿元,同比增长21.9%。随着中国居民对研学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8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研学旅游市场日渐升温,各式各样的旅行社、旅游景区、素质培训机构、学科培训机构对研学游项目进行承接或成立相关企业。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研学相关企业3.49万家。2023年全年注册相关企业2974家,同比增长76.81%。截至目前,今年前7月已注册1722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区域来看,湖南现存5052家研学相关企业,居全国首位;广东、山东分别现存3789家、3437家,不相上下。
从产品设置看,近年来,开展的研学游形式也多种多样,类型主要包括文化历史研学、自然景观探索、动物探险研学、科学探索研学、农场研学、体验当地风俗习俗活动以及其他定制类型。
艾媒咨询《监测报告》数据显示,39.1%的受访用户为子女报名参加研学游项目的主要考虑因素为孩子个人兴趣、费用预算;教育的主题、内容与方式也是受访用户考虑的重要因素,分别占比37.7%和36.6%。其中,47.7%的受访用户最偏爱的项目类型为体验当地风俗习俗;自然景观探索、文化历史研学、科学探索研学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类型,占比均超过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