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书院,应当如何开办

新时代的书院,应当如何开办?

1、书院的来历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唐代。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选拔饱学之士二十名,于东都洛阳设乾元修书院,用以编校书籍;次年,将乾元修书院改名为丽正书院,增设检校官,并改封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这是书院之名,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

自此之后,民间的一些藏书机构,也开始称书院,例如邺侯书院

邺侯是唐代名相李泌的封号。安史之乱平息后,立了大功的李泌向朝廷请求退隐衡山,唐肃宗答应,赐给他隐士的衣服,派人在衡山烟霞峰下给他修了座宅院。

李泌好读书,有大量的藏书,他来到衡山后,专门修数间石室做自己的书房,取名端居室。李泌去世后,他的儿子李繁在衡山建一个藏书的场所纪念他,取名南岳书院,又称邺侯书院。韩愈后来写诗赞其藏书之盛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这类最初的书院,不过徒具其名,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书院。我们后世所说的书院,藏书只是其附助功能,讲学与研学才是它的主业。

从讲学与研学的角度看,书院的真身,其实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或汉代,它有官方与民间两条线。

从官方这条线上看,书院的前身是学宫,其源可以追溯到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机构,它虽在体制内,却不同于体制内的一般学术研究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体制内学校。

学宫有三个特点,一是以讲习与研讨学术为业;二是对外保持开放性;三是教与学相对比较自由。

书院另一前身,可以追溯到汉代,称精舍或精庐。

在汉代,学者私人读书的地方,是书房;书房若对外开放,招收门徒,讲授学术,那就是精舍。《后汉书·刘淑传》载:“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

精舍虽是民间学堂性质,却不同于私塾。私塾走的是基础教育的路子,有大致统一的教程与方法;而精舍不是,精舍以研学为主,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相当于私人大学。它类似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只是柏拉图学院以几何学为特色,而中国的精舍主要以研习“经学”为主旨。

宋代时朱子热衷书院教育,他创建的书院初时便多称为精舍,如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等。

总结一下:书院表面上起源于唐朝,完善兴盛于宋朝,但实际上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秦汉之前,甚至可以把孔子在洙泗之间讲学的场所,视为中国最早的书院。

2、古代的书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正式的教育一般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即蒙学、小学与大学阶段。这套教育体系,到唐宋时期,便与科举慢慢结合了起来。

那时,学童一般五六岁启蒙,学习一些蒙学教材,如我们后来所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到七八岁时入小学,学习《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小学的性质五花八门,这其中有官府开办的社学乡校、有官私合营的义塾,有塾师开办的私塾、有富家大户延师开办的学馆。

学生到十五六岁的光景时,理论上可以升入大学堂了,但那时的大学堂尚无大学之名,概念相当模糊。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们首先要参加朝廷组织的统一高考,高考过了,便能取得功名,称秀才,可以入官府开办的县学或府学继续深造,如果成绩优异,甚至可以被推荐到京城的国子监上学。那时的国子监,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

基层的县学与府学,限于地方的财政状况,许多时候有名无实,常让学生挂名在家自学。例如吴晗先生回忆他父亲说:“分家后,父亲考入县学,那时叫作秀才,名为县学生,其实是不上学的,算有了功名,就有人来请教蒙童馆了。”

因此,那时的秀才读大学相当自由,如果条件合适,自己也愿意,可以选择在县学或府学按部就班学习;如果条件不合适或者自己不喜欢,也可以选择其他学习方式,例如家庭条件富有者,可以延请名师在家学习;家庭条件困难者,可以在家晴耕雨读,也可以找个蒙馆半工半读。

奸臣秦桧做秀才时,因家境贫寒,就曾选择做兼职塾师,因工作不顺心,写诗句发牢骚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猴孙王。”

不过,古人讲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还有许多人不会选择闭门读书,而是选择游学。游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游于某位名师硕儒的门下,二是到书院中学习。

那时的书院,是另类的大学,它包容、中正、开放、自由、纯粹。

说它包容,是因为它是个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场所。

说它中正,是因为它以“经学”为根本。以“经学”为本,看似与学术争鸣的原则相悖,实则相辅相成。

说它开放,是因为它不问身份地位,对所有笃志于学者敞开着大门。实际上书院的学生并不都是秀才,这其中还有些童生,甚至举人、进士等。而且书院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其中的学员既有青春小伙,还有须发皆白的老者。

说它自由,是因为书院虽有学规与管理制度,但平日以会讲、问学与自修为主,没有什么学分之类,一般也不组织考试;而且学生还相对可以来去自主。

说它纯粹,从两个方面讲。一是书院尽管有私人兴办、有官府出资兴办、有私人与官府合资兴办等多种形式,但一般都去行政化、去官僚化,以宿儒学者治校。二是书院重思想学术的研习及修身成人,刻意淡化世俗的功利,尤其是南宋之后,它连科举补习功能都被有意回避——不教人写时文(应试的文章),也不教人科考的技巧。

例如,朱子给江西白鹿书院订立的办学原则中,就有这样的训条“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学习虽是为了修身成德,虽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但毕竟也还要实干外用——天下的官需要有人做,天下的事业需要有人去担当;因此,书院中的大多数学生,最终还是要去参加科考。

秋闱乡试相当于秀才的大学毕业统考,过了这一关的秀才,称为举人。举人享有两项权利,一是有了被选为官吏的资格,二是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资格。

因此,书院在古代相当于半独立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学,它补益体制教育,但不是体制教育的附庸。体制教育张扬学以致用的一面,而书院张扬的是素心问学及学以成人的一面。

3、现代书院复兴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现代复兴书院,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新学兴起,旧学与科举制度已废,书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该如何重新定位?

现代的中国新社会,与清、明、元、宋时期的传统社会,已经截然不同。

首先,在传统社会,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与外部世界几乎没有竞争,科技知识可以被忽略。而在新社会,中国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丛林中,列国之间剧烈竞争,你衰我兴,你死我活,科技变成了“第一生产力”。这反应在国民教育领域,那就是西式义务教育的兴起。

西式义务教育是工业文明条件下各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手段,它崇尚工具知识与工具理性,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三大重要特点:

其一:以教人成才为主旨,有把人工具化的倾向。

其二:极为重视效率。知识的传授以标准化、专业化、定量化为特点,基本实现了“流水线”化作业。

其三:为了批量“生产”合格的公民,假设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学习能力等基本一致。既然不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及不平等,那么因材施教几乎也就没有了空间。

义务教育注重科技与实用,而且效率高,便于普及,与现代社会的情势相适应,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法匹及的。在世界没有实现大同之前,各国的义务教育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新时代的书院,如何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相适应、相融合?这是一个没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在传统社会,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而在新社会,科举制度已废,选拔官员已不用传统的科举方式。

科举制度与传统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科举制度废了,传统的教育体系自然也就废了。

旧时代的书院,是造士与养士的重要场所,它的建立与发展,基本赖于科举出身的官员的支持与帮助;而反过来,它又给官僚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有情怀、有担当的官员。但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个循环被打破,士这个群体因此零落,乃至慢慢走向了消亡。

新时代的书院,是否还要定位为造士与养士?如果仍旧定位为造士与养士,那么它如何适应这个没有科举制度的新时代?

再者,在传统社会,中国处在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位置上,自视为诗礼隆盛之邦,文明独秀之地;并且认为中国之外没有值得学习的知识,“四书五经”代表真理,真理就在“四书五经”之中。

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学已处在优势地位,传统思想学术的影响力一落千丈,沦为了附庸。即便未来传统文化获得了复兴,恐怕也不能再无视西学的客观存在。

在这样的情势下,新时代的书院,该如何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下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处理与西学的关系?也就成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而新时代的书院,其运营资金如何解决?那些来自社会上的赞助,还会有纯正的弘扬传统儒学的目的吗?如果书院不再以“经学”为本,不再以造士养士为目标,或者带着很多商业目的,那它还算的上书院吗?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回答。

在我们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挂一个书院的牌子,构建一个书院的外壳,并不是特别难;而难的是给书院重新注入灵魂,让书院再活起来。

4、新时代书院的定位

新时代要复兴书院,有三个定位必须明晰。

第一,书院应当以传统的“经学”为根本,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情怀追求。

书院之“书”字,其本意主要指儒家“经书”。换句话说,它是以儒学为底色的讲学与研学机构,如果以佛教为基色,没必要叫书院,可称精舍或佛学院;如果以基督教为基色,也没有必要叫书院,可直接称为神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有一大堆书院,其中除了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名副其实外,其他实际多是硬贴斯文,与传统的书院几乎没有血脉上的联系。

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以儒学为核心,但佛家有道场,道家有道场,唯独儒家没有道场;当代的书院,应当承担起儒家道场的使命。

它应当是我们中国为人类社会贡献出的一片新精神花园,它应当能重新表刻人类文明的新高度!诚如剑桥大学校训所云:“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

第三、书院应当是体制内教育的补充,但它不是应试用的补习班。体制内教育重视知识的工具性,以教人成才为主;书院教育正相反,它长于德性教育,以教人成人为主,两者可以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现在国家倡导传统文化复兴,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明确把传统文化进校园称为“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说:传统文化不进校园,中国人的重心就会漂移!

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很难真正进校园;当今勉强塞进校园去的,多是传统文化的皮毛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由知识与精神两部分构成,它是一个自洽的知识思想体系,有其鲜活的生命。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不管是一般的学塾,还是书院,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讲究读经、背经;讲究因材施教;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究师友切磋互砺。

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的那套教育体系,是根据我们传统的知识思想体系设计出来的;其宗旨是下学而上达,把知识德性化,以教人完善人生。

现在的体制内教育,移植的是西方的流水线式教育。这种西式的教育,讲求效率与功用,其宗旨与传统的中式教育正相反,讲究下学而下达,要把知识工具化,以教人获取对付同类及自然界的力量。

因此,我们如果要把传统文化塞进当今的校园,就需要使传统的那套知识思想体系,适应现行的流水线化教育模式,即要把传统的经典分解开来,打造成标准化的知识片段,以适应其课堂需要。

例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中庸》,需要先整篇熟读,然后再分章分节讲求字义,然后再研其义理。

但在现行的体制内教育模式下,它则需要先被分解成标准化的若干个知识片段,每一个知识片段都需要正好适合教师完成45分钟的课程,而且这其中还要提炼出知识点、提问点、重点、难点等。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与学校的整个教学秩序相冲突,教师的课就没法教,更没法组织考核、考试。

可在实际操作中,《中庸》是一个整体,很难被标准化分解;即便勉强分解了,也很容易被当成一般的古代思想知识灌输给学生,成为一堆应试的材料,难以与学生的生命真正发生融通。

这个问题,当前困扰着中国的整个教育界。

书院能够很好地弥补现行体制内教育的不足,它是传统文化的研学机构,可以延续传统文化的学脉与道统;同时,它还是个传统文化的教学机构,可以延续古代塾馆的教学宗旨、及方式、方法等。

事实上,即便体制内的学校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问题,它也需要书院教育的补充;毕竟书院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着专业与高度。

5、书院的开办形式

新时代的书院,可以粗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业性书院,一类附属性书院,还一类是融合性书院。

专业性书院,属于独立的非盈利性法人单位。

其主要职能是:以儒学为本,开展研修、讲学、教学及学术交流等活动。

其出资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私人,设立有院董会,以决策书院的重大事项,但其无权干涉书院的学术宗旨与学术自由。

书院的具体业务:

1、研究传统思想学术,尤其是经学。

2、组织学术会讲活动。会讲活动尽量设在暑假与寒假,而且可考虑设立会讲季,延请名师,对中学生、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开放。

3、开办传统文化的学习班,参照古代塾馆的方法,组织丰富多彩地学习活动。这样的班针对社会人员可以常年开办;针对学生群体,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办,而且,还可以与游学、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结合。

4、组织传统文化师资培训。

5、组织其他功能的传统文化培训,及雅集等活动。

6、通过各种媒体及图书等形式,广泛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这类专业性的书院,最好接续古代遗留下的书院资源。古代遗留下的书院,大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多建于山林胜地,景色静美,特别适合学习与修养。

附属类书院,是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内部开办的书院,它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所需资金一般由本单位自筹。

这类书院,是单位内部员工、本校学生、本辖区居民,学修传统文化及雅集的场所,它的规模可大可小,形式灵活,适宜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开办。

再例如,有些高校希望学生能系统学习传统文化,但同时不想改变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程式;那么内部办个书院,便可以灵活地解决这个问题。

融合性书院,是指把传统文化与西学相结合的学习机构,适宜于高职及各类高等院校。

现在的中国高校多重术、艺、技、器的教育,而轻“道”的教育。即便有些学校标榜人文通识,可那些所谓的人文通识,多属“小道”范畴,容易让人狭隘、偏执;若没有中正“大道”为本基,反更容易让人生的重心发生漂移。

子夏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人生的“大道”在经学之中。经学不能昌明,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要到哪里去?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制度完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让人生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让未来更繁荣昌盛。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才能,而且还应当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与高职书院化,道与术并行,非常有必要,而且并不难操作。其实,给学生开设传统的经史课,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专业课学习,而且还会促进他们的专业课学习。

西方的耶鲁、哈佛、牛津等常青藤大学,雏形多相当于教会书院,其根本在于清教徒精神,或说新教徒精神。

中国的大学要想办好,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精神的大学就相当于没有灵魂。可是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基督教社会,我们不可能原汁原味拿来人家的清教徒精神,我们只能张扬我们国家固有的儒学精神!

可以说,没有中国精神的大学,不管怎样争排名,都不过是西方大学的附庸,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新高地。

六、书院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时代的书院,当前看起来不是刚需,似乎没有什么前途;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它不单大有前途,而且还肩负着构建国家软实力,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助力的伟大使命。

从历史的角度看,书院的兴起与发展,往往与儒学的应时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先秦儒学阶段,以孔、孟、荀为代表。

2、汉代经学阶段,以董仲舒、郑玄为代表;

3、宋明理学阶段,以朱子与王守仁等为代表。

在先秦时期,孔子、子夏、孟子、荀子等以讲私学的形式,传播他们的思想学说,一时学风大盛。那时的私学,实际就是书院的前身,虽然当时还没有书院这个概念。

汉代的新儒学弘扬,也是以办精舍讲私学为主。董仲舒讲学河北,弟子数百,有些弟子随学数年,竟然没见过他的面。马融关西设帐,弟子上千人,帐前讲授经学,帐后设置女子乐队伴奏音乐,场面十分气派。

元代著名的太极书院、百源书院,也是理学的重镇。

明代许多大学者如陈白沙、王阳明、薛瑄等人的讲学之地,虽不冠书院之名,但有书院之实。

我们上面所说的儒学三期,实际上也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高峰。那么,儒学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三个高峰呢?这是因为儒学要回应时代的需要,要自我维新,以解决新矛盾与新问题。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孔子忧虑中国古老的道统、学统、政统变乱断绝;所以整理“六经”,创建儒家学派,以承道统、继绝学、续王政。

汉朝继暴秦而兴起,需要拨乱反正;所以董仲舒倡“春秋大一统”,讲“改制而不变道”;汉代经学因此而兴起,给大汉王朝的新体制注入了蓬勃的精神力量。

到唐宋时期,儒学暴露出了它在“内圣”之学方面的不足;为弥补此不足,宋明理学兴起,会通佛、道,使儒学的整个思想体系趋向完善缜密。

到清朝之后,我们中国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遭逢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儒学一度跌入谷底,被认为已经过时了,需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了;但实际上儒学并没有过时,它一直在悄悄地发挥着作用,助力中国的自强与经济腾飞。

当今,我们中国要走向复兴,将不仅仅是“硬实力”的复兴,也必然要求我们的“软实力”同时复兴。我们中国的“软实力”在哪里呢?它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主要在儒学当中。

因此,中国未来的复兴,必然会伴随着儒学的复兴;而儒学的复兴,必然会伴随着书院的复兴。

当今的儒学,既要回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也要解决当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还必须要融合马克思主义,及西方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因此,复兴儒学,不是简单地“复制”古代的儒学,而是要返本开新——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儒学;以巩固我们的民族之本;以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以让我们的人民具备信仰;以站在全球的角度,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更持久的精神动力;以让我们的官员有责任、有情怀,“不想腐”。

要复兴传统文化,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做,要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仅靠现有的体制内教育是做不到的,必须想办法发展书院、壮大书院。书院不发展,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很难走向正规之路!

后记:书院的重建,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枢要,但如何在新时代办好书院?却是个新课题,只有正本清源,群策群力,才可能探寻出一条新道路。

THE END
0.《在研学旅行中成长开启红色新征程》在广场上,2020陕西省幼儿园骨干教师浸润式培训——“南泥湾”研学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全体国培学员集合完毕,身着八路军制服,整装待发! 在教官的安排下,我们选出了四个队的队长、副队长以及卫生员。 首先,全体国培学员进行了徒步行军体验,重走八路军的光荣革命之路。看,全体国培学员们个个挺胸抬头,英姿飒爽! jvzquC41yy}/onnrkct/ew45cd:q{‚y
1.一起向未来——新东方党委开展高质量研学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七一前夕,在新东方集团总公司党组织成立十周年之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党委联合浙江新东方党委在浙江嘉兴开展研学活动。本次研学共分3个阶段进行,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讲座、实景教学等多种方式,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扎实推动主题jvzquC41pg}t0|npc0ipo7hp1u~04975/2<.594fgvgjn6no{|ggkz=8:8;7;7xjvor
2.研学旅行“教育+旅游”的新形式据了解,研学旅行还是促进传统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研学旅行尽管“新”,但也是教育与文旅融合的必然结果和新方向。jvzq<84lz0vfqyqg0eun0ls1p4532;5123831l6;23>2/<89597337mvon
3.“四位一体”强党建以学促干铸铁军抓“实地”研学 打造沉浸式学习新形式 为充分利用好广西丰富的红色学习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拓宽支部党员理论视野,支部有序开展系列“走出去”活动,通过集体瞻仰百色起义纪念馆、李明瑞和韦拔群烈士陈列馆以及赴广西革命纪念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个人打卡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林烈士纪念碑等,进一步丰富支部学习形式,提升jvzq<84iz0vfqyqg0eun0ls1p4532;7129721l8;28:6/=5254?597mvon
4.北京工商大学“四位一体”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北京工商大学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学习研讨,广泛开展宣讲宣传,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组织全校师生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宣传,着力在“全面领学、宣讲促学、聚焦研学、广泛活学”上下功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里形成生动实践,切实做到入jvzquC41vqvje|3ioy4dp872453138631euovnsva5<3;=>890nuo
5.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这些创新活动形式,让主题教育活起来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理论学习,通过举办研讨班、实践活动,开展比赛、组织学习小组等活动形式,联系实际、创新形式,把优化学习方式和注重学习实效相结合,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获取精神养分和奋进力量。 首批推介的10场活动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贴四川实际命题,用好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ip}y146359=17:?63<870jznn
6.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桓仁县开展实践研学活动用好红色教育资源,多形式开展实践研学。在实践研学活动中,全体人员参观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重温了入党誓词,更深入地了解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史实,感悟了“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红色文化。实践研学团队全体成员在现场围绕“用东北抗联精神铸烁学校精神品质 赓续传承红色血脉”从“借助红色资源 释放教育动能”“用好jvzquC41yy}/nwnuv0kew7hp1ktgq862345:4:70jvs
7.【专题】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巡礼本次研学活动是裴寨、回龙社会主义新农村研学的延续,旨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学习党史,学习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通过研学形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共融。 (学生处阿热孜古丽) jvzquC41yy}/j}z0gf{/ew4424702?5:1e>:7@f424;158ucig4ivv
8.暑期“研学游”掀起文商旅融合发展新风潮:文化有底蕴,传承有新韵事实上,研学游活动是实现以研促学、以行促知的重要形式,如何带动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学习、思辨,是贯穿在龙湖旅游研学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而以夜市形式打开非遗文化,是龙湖将赏非遗、玩文创、看表演、逛夜市融合起来的研学新模式,也是点亮“夜经济”的有效尝试。 例如,潮剧盔头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在潮汕地区流传已有400多年。在夜市现场,不少年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1535d:99:98;/j}rn
9.构建跨界融合的研学课程新样态学校参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推荐的两个学段共125个活动主题(其中小学70个、初中55个),整合四种活动形式(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及其他),结合区情、校情、学情,融合形成六大类研学主题:“创新与创业精神”“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与信息素养”“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艺jvzq<84yyy4k{k3ep1xnvƒll{d532;9281z32;9282=`4:6342<4:B3jvor
10.儋州创新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特色研学线路从2019年来,儋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学活动60多次,其中学校组织活动44次,7600多名学生和游客参加;今年该市还将举办10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学活动,全市500名中小学生将参加。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围绕‘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探索课堂教育和文明实践相结合机制,开展新时jvzq<84jk0vfqyqg0eun0ls1ID5o487242523;81e4923B5/56:43;6:0jznn
11.浙江:稳住文旅产业基本盘暑期市场加速回暖此外,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来临,学生毕业游、避暑游、亲子游市场也迎来一波上涨。文旅消费蓄力待发,浙江各地陆续推出针对暑期的乡村休闲、亲子研学等方面的旅游线路,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一步拓宽受众面、丰富内容和形式,更好引导和促进旅游消费恢复发展。 jvzq<84|l0vfqyqg0eun0ls1p4532;71298:1l74:7?3/=527;<537mvon
12.宝山区积极创新“三全六讲”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表达方式,丰富新形式。区“红领巾巡讲团”“青蓝宣讲团”等团队创作百余节红领巾讲党史、线上红色研学云课等微宣讲课,开发“行知寻·上海市宝山区中国系列”区级共享“大思政”精品课程,面向青少年群体讲好红色故事。全区开发百堂精品基层理论宣讲课程,涌现出《夸夸我们的新农村》文艺宣讲、《初心》诗歌宣讲、《jvzquC41yy}/loickn/exr1uvguklxi1tkt1qyon1}fd8sgyuJfvjnn0jznnHnf?966:>;(ukj>3:
13.研学研学旅行心路发展历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6 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日 jvzq<84yyy4uk‚fp0qxh0ls1ctzjeuj/:/715@3jvor
14.研学热,一场新的跨界融合仙居县的“智慧研学括苍营地”引入仙居蓝印花布体验项目。 位于黄岩区屿头乡的两岸三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黄岩区博物馆依托自身藏品及社教资源形成“文保研学”等研学课程体系。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近年来,在全国推行“双减”政策和“新劳动教育”的背景下,研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造就了旅游市场jvzq<84rcrks0}fk|juv0lto0et0vjn|jq{0vƒwd1ri0exsvgpz04975275388hqpvkovh6969<5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