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牧青:研学需要阵地,更需要生活场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文教合作需要体验教育,不止阵地或基地,更在于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需要场景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书,生活和生产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体验场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文教合作需要体验教育,不止阵地或基地,更在于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需要场景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书,生活和生产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体验场景。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通知》从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8项具体举措,要求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大体包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走出去有阵地,二是引进来有校园,三是推进“文教合作”机制,搭建“文教合作”平台,优秀典型示范引领。所谓走出去有阵地,就是“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建设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有效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所谓引进来有校园,就是“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开展文化进校园系列服务,支持学校课后服务,推动红色旅游资源进校园”。至于文教合作,我的理解是多层面的,首先是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管理职能的合作,然后是合作手段、方法和路径,包括知行合一、文旅融合、体验教育等。“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是一个重要研学目标,“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也只是研学路径之一,包括“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在内的研学教育最关键的是社会实践,归根结底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生产和生活体验才是最真实、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研学活动。

0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文教合作需要体验教育,不止阵地或基地,更在于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这个“通知”触及和推动的是文教合作及社会实践,既然要走出学校、深入社会,那就攸关青、少、幼年的研学旅行和亲子游乐。进一步说,文教合作一定会延伸到体验教育、旅游活动以及文旅融合。“通知”提到了阵地、基地和平台,也提到了社会实践活动与文化产品供给。既如此,绝不仅限于“通知”中所涉及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剧场、红色旅游景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剧场、博物馆、纪念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等在内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更关键的是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所;也绝不仅限于在校教育和教师,更包括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与整个社会环境和风气的耳濡目染。这就需要场所,尤其是带有体验教育场景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育阵地和基地。因为当前已进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更高层次的体验经济时代,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这在世界范围内早已取得共识。素质教育下的文教合作需要场景体验,不止是知识层面的,更是技能层面的,还有精神素养层面的。如果说,读万卷书是知识和精神层面的理论性教育,那么行万里路就是一种技能和意志层面的实践性教育,说到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实践性教育需要体验,需要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并自我发展。体验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近些年,我国学者对“体验”的涵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探讨,主要形成“图景思维说”“情感说”“特殊活动说”“意义建构说” “感受领悟说”等观点。这些观点涵盖面很宽泛,却倾向于单一,如“图景思维说”侧重于场景和思维导向;“情感说”进一步触及情境,即有情感教育的场景乃至境界;“特殊活动说”指可以是一场有主题性、有情节的活动;“意义建构说”侧重于教育功能和意义,这与三部门最新发布的“通知”精神相符;“感受领悟说”则指向更高层面的励志、修身和养性。也许综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说明体验教育的多重功能和意义。刘惊铎先生把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并提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的理论命题,奠定了体验在中国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其在《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澄清了体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理论上把体验类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并将体验教育深入运用到我国大、中、小学校的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他指出了一种方法和路径,目标是达到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教育实效。这种图景式体验无疑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场景感,也更具有体验教育效果和价值,还可以与场景式旅游体验结合。

事实上,体验教育,知行合一,中外同理,古今贯之。“知行合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明代王守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可从两个方面释义: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笃守知行合一,甚至于为此不惜把自己的名字由“文浚”也改成“行知”。陶先生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思想,其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的教育派别,旨在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教育思想,老一辈革命家都曾践行过。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不辞劳苦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即使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十年动乱时期,也存在“半工半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体验教育与学习实践活动,当然政策层面失之偏颇,甚至走了极端。体验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用 “心”感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感受快乐,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并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因而,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应注重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同样也是研学旅行必须注重的两种效果,因此量身定制的研学课程和活动设计不可或缺。

“家在东北”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一期中,介绍了古人如何智慧地应对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恶劣天气,法宝之一就是——泥草房。人们把泥和草结合盖出泥草房,泥和草的建筑材质可以防止雨水把土都刷下来。由于北方的冬天寒冷,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会被冻出裂缝,但是在泥中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炕是古代北方民居中必不可少的,为此,片中还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炕的工作原理:热源来自泥草房中的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生动解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感,从何演化而来。《跟着书本去旅行》由节目衍生的体验式文化教育是文教合作的经典案例,有效“利用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来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同时兼顾了体验与场景、文化与活动、阵地与基地、沉浸与生活,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情于景,契合知行合一。这与“通知”要求的“开展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并推出一批能够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寓教于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是高度一致的。刚刚发布的“通知”则为时下兴起的面向青少幼年的研学旅行和亲子游乐项目,以及博物馆、红色旅游、国潮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研学是一种体验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当研学遇上旅行,就有了“诗与远方”的风景。无论是阵地还是场景、学习还是生活、实践还是研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融入社会。正如张辉教授所说:“从经济属性来说,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属性来说,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从社会属性来说,旅游是一种成长方式”。这与毛泽东主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致的;与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提出的“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也是相符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一些文化旅游大国除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注重将旅游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来加以推广。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一种生活日常。换个说法,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从旅游角度讲,我们一直在路上,沿途都是风景,而风景却不止自然形胜。人生,也是一部大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命运确定了不同的主题,又赋予了不同的线索和章节,或精彩生动,或曲折苦涩,只要乐观地走下去,生活场景也许是最引人入胜、最值得回味、最动人心魄的风景。

THE END
0.高中生必须研学吗从法律角度,对于高中生是否必须研学的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一是与学校沟通,了解研学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安排,提出个人意见或建议;二是若沟通无果,可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其介入调解或指导;三是若权益受损,可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选择不同处理方式时,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问题严重程度及法律成本等因jvzquC41ycv/hrsfnc}/ew4ygpjb1zd729=1:<:0jvsm
1.戴斌: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行研学动态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研学旅行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虽然都会把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但是都以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为导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中国,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研学旅行指导思想: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构建全体国民的终身研学体系;既不能游而不学,把研学旅游变成观光jvzq<84egvvb0ls1ycvcgwhcpf/rquAhkj>5/nf?395;
2.跟着非遗游江门②|江门这条才艺双修的研学游线路,必须带上你家【相关资讯】 地址:江门市新会区365省道西50米 好看、好吃、好玩、好学…… 江门这条才艺双修的研学游线路, 必须带上你家萌娃来~ 打开APP阅读全文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39;1375d7=6595:/j}rn
3.研学游必须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去红色土地上一堂党史教育课、去航天发射中心看一场火箭发射、去太白山上体验《本草纲目》的精髓……研学游近年来涌现出多种新主题、新玩法,如结合建党百年主题的党史研学游、因航天精神而风靡一时的航天研学游和受疫情影响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中医药文化研学游等。 jvzquC41yy}/e}sgyu4dqv3ep1vbrnw1eqtugwy142822B4361ipp}jpva;:6=:0jvsm
4.程冰、席吟瑞等:文教旅融合背景下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摘要: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发挥,在研学旅行推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不足。研学旅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概念界定的困境、参与主体的困境、实施人才的困境等,基于此,坚持问题导向,从文教旅jvzquC41yy}/osz0gf{/ew4ze|~zl‚4424903;531e:3:=f383=4:8ucig4ivv
5.高中研学是否必须去学校关于“高中研学是否必须去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其强制性并非绝对。高中研学是否必须参加取决于学校的规定和jvzquC41yy}/hrsfnc}/ew4ygpjb1zd766<83<50jvsm
6.当阳育林学校研学旅行委托旅行社招标询价公告当阳育林学校八年级研学旅行活动 2.项目线路:岳阳—长沙—韶山 研学项目必须包括:岳阳楼、橘子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爱晚亭、湖南博物院、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等其他研学基地,不得安排非研学基地。 3.项目时间:2024年5月7日至5月11日中的四天 4.参与人数:师生约370人 jvzq<84yyy4zeyjd0et0j}rn1chpw}3jvor@fxhKf?:59?
7.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精选19篇)2、必须有固定经营场所,有正规的营业执照。有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以及专职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原则上具有1年以上从业经历,有独立承接100人以上中小学生旅游团队的.经验。 3、在近两年内无重大质量投诉记录、不良记录、经济纠纷及安全责任事故。 4、在以前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机构没有发生过任何涉及安全的问题;针对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6835?/j}rn
8.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理论用心的专业学习:在一以贯之研学马克思经典理论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坚定政治站位。年轻干部必须提高政策把握能力,政策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提高见识和胆识,做到分类施策。年轻干部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的“底子”,专业学习是掌握“拆弹”技能的重要法宝。向书本学,不断丰富突发事 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6039741e:17<6/53?13:>80jznn
9.新高考不去研学可以吗新高考不去研学是否可行,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来判断。以下结合相关规定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强制要求新高考学生必须参加研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jvzquC41yy}/hrsfnc}/ew4ygpjb1zd766=64A=0jvsm
10.高中学校强制研学合法吗,还跟课时和学分什么的挂钩说要去虽然学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权利,但应遵循自愿原则。学生和家长可与学校沟通,表达对强制研学的意见,说明jvzquC41ejooc7kkpfrby7hp1cyl1zzguvopph;979;66=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