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9月16日,这份备受瞩目的报告在中国香港正式向全世界揭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正是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的最新排位。
与往年的格局相比,本次排名呈现出明显的变动趋势:美国位列第三,瑞典跃升至第二,而中国的排名变化,则出乎许多人的预料。
美国第三
所谓创新集群,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在技术研发、发明创造方面表现突出的城市或区域。
自2017年起,WIPO便通过专利申请数量、学术论文产出以及今年新增的风险投资交易频次等可量化的硬性指标,对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地区进行系统评估和排序。
在2025年的榜单中,美国位居全球第三。数据显示,美国承担了全球47%的研发支出,意味着接近一半的科研投入来自这片土地。
在统计样本中,美国拥有556家高科技企业,这一规模堪称庞大。其年度专利申请量超过51万件,持续领跑全球。
除了东西海岸的传统科技高地,美国一些新兴城市正悄然崛起。例如蒙大拿州的波兹曼,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城,如今已成为光子学与生物技术的重要研发基地。
自2012年以来,科技公司在此密集落户,发展势头迅猛。到2023年,该地已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上最值得居住的地方”之一。可见,科技创新并非只能发生在大城市。
归根结底,美国的强大并不依赖少数明星城市的光环,而是依托于高校、产业界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的完整生态体系。
再加上其知识产权资产总值已突破5万亿美元,即便此次排名为第三,也丝毫无法撼动其作为科技强国的核心地位。
尽管名次未居榜首,但论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美国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那么,紧随其后的瑞典又展现了怎样的面貌?
瑞典第二
如果说美国是体量庞大的科技巨头,那瑞典则更像是精耕细作的典范。这个人口刚过千万、常被误认为是瑞士邻国的北欧国家,在2025年榜单中一举冲上全球第二,令人刮目相看。
瑞典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偶然。这是一个将科研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国家,政府长期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前沿探索,企业也积极投入研发资源。
加上政策环境稳定、社会共识明确,整个国家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各个环节协同服务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
其首都斯德哥尔摩尤为亮眼,虽以“北方威尼斯”之美誉闻名于世,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作为北欧最大科技与金融枢纽的地位。
城市产业结构轻量化明显,服务业吸纳了85%的就业人口,环境整洁宜人,同时汇聚了大量高等院校与跨国企业总部。
不仅本土巨头爱立信扎根于此,微软、IBM、华为、中兴等国际科技企业也纷纷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可以说,这座城市由桥梁连接,由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瑞典于2024年正式加入北约,引发地缘政治讨论,但这并未影响其在科技合作领域的开放姿态。
2025年8月,中国驻瑞典大使专程访问当地科技园区,围绕产业对接与创新协作展开深入交流,证明科技合作有时能够超越政治分歧。
瑞典能登上亚军宝座,靠的不是短期爆发,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技术积累与国际合作的结果。它用实际行动诠释:国家不论大小,唯有创新方能致远。那么,一直备受关注的中国,此次表现如何?
中国排名令人意外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十,先别急于质疑。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的意义,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深远。
这是中国首次进入该榜单前十行列。此前多年,前十席位几乎被瑞士、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此次,中国直接将德国从第九位挤至第十一,成功实现历史性突破。
共有24个创新集群入选百强名单,数量超过后续多个国家之和。
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跃居全球首位。即便是相对低调的“澳门-珠海”集群,也第二次跻身百强榜单。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创新不再是单一城市的孤军奋战,而是多个城市联动、区域协同发展、全国统筹推进的整体战略成果。
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种协同效应尤为显著:高校专注基础研究,企业推动成果转化,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资本助力项目落地,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
再看关键数据: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专利申请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仅2024年一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国际专利出自中国。
高质量专利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吸引高端人才与国际资本的关键磁极。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中国在私营部门融资活跃度、基础科学原创能力、创新生态系统精细化程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不过,WIPO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正在快速弥补这些短板。未来几年内,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
2025年的全球创新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分散化特征。美国依然保持强大影响力,但挑战者不断涌现;瑞典虽国土有限,却凭借高水准的技术实力与开放合作赢得领先地位。
而中国,虽然整体排名第十,但在多个细分领域已建立起领先优势,尤其在创新集群数量和顶尖集群质量上斩获多项世界第一。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全球创新正从单一主导模式转向多极并行、共同演进的新阶段。
每个国家都能依据自身禀赋找到定位,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通过长期积累与对外开放,成长为下一个“波兹曼”或“深圳”。
主要信源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