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禅碑尼泊尔大使转交感谢函万行大和尚将捐赠物资物流提单交接给中传华夏智库首席专家孙晓军东华禅寺向柬埔寨捐赠口罩东华禅寺向老挝捐赠口罩东华禅寺向韩国曹溪宗捐赠口罩东华禅寺为斯里兰卡人民举行了专场祈福法会东华宣言家风广场
东华禅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以佛法为核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作为发展模式,赓续精神血脉,传承佛教禅宗文化。
近年来,东华禅寺将佛教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面对严峻的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捐赠抗疫物资,助力邻国抗击新冠疫情,以佛教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体现大国担当,彰显佛门大爱,赢得了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国家政府高层和佛教界一致赞誉。
东华禅碑
抗疫物资雪中送炭 助中尼两国民心相通
疫情无情,佛门有情。在此前一个月,南亚地区暴发第二轮新冠疫情。其中尼泊尔3000多万人口中50%检测呈阳性,国内几乎所有医院濒临崩溃。为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东华禅寺带领佛教界四众弟子践行佛教慈悲济世、救苦救难的行愿精神,一起加入到抗击疫情的爱心行动中,在第一时间组织了筹集呼吸机、氧气钢瓶、ICU 病床、血氧仪、红外线测温枪、防护镜、手术手套、防护服、N95口罩等价值近1千万元的医疗物资,分七批运达尼泊尔,为尼泊尔人民送去了关怀和大爱。
尼泊尔大使转交感谢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尼泊尔是与我国较早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之一。同时,尼泊尔的蓝毗尼是佛陀诞辰地,有着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文化沉淀,与中华文明在文化沟通中有更直接的碰撞交融。以同宗同源的佛教文化为基础,东华禅寺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流交往,讲好中国故事,与亚洲邻国加强团结,广交和深交海外朋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广泛力量支持。
万行大和尚将捐赠物资物流提单交接给中传华夏智库首席专家孙晓军
十万只口罩彰显大爱 推动中柬友谊迈上新阶
信仰无国界,大爱显担当。在德尔塔变异病毒肆虐下,东南亚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柬埔寨是工业基础薄弱、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鉴于9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在和当地佛教寺院和慈善机构沟通后,东华禅寺万行大和尚第一时间发动爱心信众捐款捐物。
东华禅寺向柬埔寨捐赠口罩
“佛教的责任是呼唤更多的爱心,让所有人都能爱人、爱自然、爱社会。和谐社会,从心开始,这是佛教给社会的积极回应。”万行大和尚说。
佛教信仰维系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脉络,中柬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深入发展,东华禅寺为两国的民心相通奉献出力量,促两国传统友谊迈上新台阶。
善行义举无国界 中老两国同呼吸共命运
老挝宪法第七条规定佛教为国教,国王是最高的保护者。作为一个内陆穷国,老挝佛教人口达到9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老挝与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信仰和文化的共鸣成为“民心相通”的基础。
老挝是湄公河流域的穷困内陆国,在与中国经济合作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在整个东南亚是令人信服的范本。
疫情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2021年5月,东华禅寺通过当地的佛协和慈善机构,向当地民众分发了几十万只N95防疫口罩,助力老挝抗击疫情,传递来自中国的爱心、力量与温暖。
东华禅寺向老挝捐赠口罩
东华禅寺在民间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引起了老挝官方重视。捐赠物资交接仪式得到了老挝政府外交部办公室主任Phoxay Khaikhamphitkhon,老挝民族阵线教育部副主任Bounthavy Phonethasin,老挝国家建设总局副局长Sompasong Vetsaphong,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外交部参谋长、信息部新闻司参谋长Pongdong Prachaphakdee等官员的重视并隆重出席。大家目光笃定,坚信只要众志成城、为爱坚守,疫情一定会早日平息。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中韩友好源远流长
“口罩公共外交”是东华禅寺在的抗疫国际合作中的措施之一的一部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韩两国同舟共济,彰显了守望相助的真挚友情。
2020年2月,韩国曹溪宗向东华禅寺提供1万只口罩用于疫情防控。2020年4月,在韩国疫情最危急的阶段,东华禅寺发动信众向曹溪宗下属的寺庙捐赠了十万只KN95医用口罩。当时,国内疫情刚刚得到控制,市场上同等质量的口罩非常紧缺,加上昂贵的空运费,这批援助物资价值达两百余万元。口罩抵达韩国后,曹溪宗将把口罩及时送至韩国各地寺院和医院,让更多韩国人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谱写了中韩两国佛教界团体在对抗全球性疫情的历史新篇章,也是促使中韩两国关系更和睦的佛门善举,为佛教界其他团体做出了表率。
东华禅寺向韩国曹溪宗捐赠口罩
曹溪宗源自中国禅宗,是韩国最大、最权威的佛教宗团,政商各界均对其“敬而亲之”,是左右历届总统选举的重要力量。韩国曹溪宗总务院长圆行长老在首尔的捐赠物品交接仪式中表示,中韩两国文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国佛教同源,友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相信两国人民携手合作,一定能够尽早战胜疫情,实现中韩关系更好更大发展。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宗教事务室长崔秉九(部长助理)出席交接仪式,韩国二十余家媒体对捐赠活动进行采访,央视、中国外交部网站同时刊登相关报道。
组织信众为灾难祈福 中斯两国人缘相亲
东华禅寺为斯里兰卡人民举行了专场祈福法会
文明互鉴促世界和平 《东华宣言》见证民心相通
古代丝绸之路,佛教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让佛教文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万行大和尚认为正逢其时、正迎其势、正合其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万行大和尚表示,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佛教文化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树立了成功典范。
近年来,东华禅寺组织策划了系列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国际活动。这包括海峡两岸新媒体与佛教文化论坛、儒释道圣贤国际漫画展、传统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青年国学交流会等活动。其中,《东华宣言》作为一次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实践可圈可点。
东华宣言
2019年底,东华禅寺组织了来自欧美亚非等国的中外知名文化学者、外交官拜访爱国馆,一起诵读《东华宣言》,以庄重的仪式感表达了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祈愿与承担。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热爱和平的人士用英语、法语、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僧伽罗语、塞尔维亚语等不同语言共同发出对和平渴望的声音,宣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民心相通的见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各国民众心里落地生根。《东华宣言》以文化先行的意识助力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基础,让交流互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三先三诚”创东华家风 以爱国为本度化众生
“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对国要忠诚,对佛要虔诚,对人要真诚。”东华禅寺以“三先三诚”的“东华家风”为宗旨、以国泰民安为己任、以普度众生为使命,致力公益,竭力践行东华禅寺以人为本的理念。万行大和尚常说:“今天我能出家学佛、建寺安僧、弘法渡众,首先得益于国家的安定与昌盛;宗教场所能够合法存在,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家风广场
中国佛子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中国和尚,享受国家的恩惠和人民的供养,亦常思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与国运民生同律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情怀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众生带来光明与希望。
为发扬佛法大爱精神,在十几年艰辛的建寺期间,东华禅寺每年都从有限的建设资金中拿出20%扶贫助学,支持社会公益。据了解,近年来东华禅寺已向社会各界捐款七千万余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东华禅寺以慈悲为怀,以实际行动践行弘法利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佛教思想中的精深奥义,其大爱与大行,是积极推进国家“一带一路”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榜样。东华禅寺将佛教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促民心相通举措。随着民心相通工作多方位铺开,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让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合作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积极帮助邻国抗击新冠疫情,东华禅寺赢得了海内外和佛教界高度赞赏。东华禅寺将继续秉着佛门的大乘精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佛教将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心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积极作用。
记者:黄丽云 郑捷 甘利英
责编:勾晓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