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开准备遣返中国留学生,而知名企业家则表示不要任何留学生,明明是出过国接受了更高等教育的人,现在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美国觉得留学生是中国派过去的间谍,而企业家则认为留学生中有被策反的间谍,双方都没有了新人,留学生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留学生的处境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未来留学生还有出路吗?
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毫无预兆地要求哈佛大学取消校内中国留学生的学习资格。
作为全球顶尖学府的哈佛,多年来吸引着无数中国学子怀揣梦想奔赴,本应是知识交流的圣地,却在政治操弄下,成了中美博弈的前沿阵地。
紧接着,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宣布重点吊销两类中国学生签证,一类是与政府有关联的,另一类则是在STEM敏感专业,诸如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航天技术等领域深造的学生。
不仅如此,美国还暂停了全球签证面谈,这一举措直接切断了众多中国学生赴美求学的希望之路。
美国给出的理由,简直荒谬至极——他们声称中国留学生在窃取美国的重要资料,可但凡有点理性思维的人都清楚,这不过是个借口,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又一卑劣手段。
当下,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已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在这些领域发展迅猛,势如破竹。
美国害怕了,他们担心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到先进知识后,回国报效祖国,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飞速发展,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回顾这些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关税战,美国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吃尽了苦头。
更让美国难受的是,在稀土领域,他们被中国“卡了脖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妄图通过限制中国留学生,在科技领域扳回一局,其用心昭然若揭。
这一系列操作,对中国留学生的冲击极大,原本满心期待赴美深造,为自己的学术梦想添砖加瓦的学生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留学计划,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
而中国,也对美国这种无理行径提出严厉批评,强调留学生不应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但批评归批评,现实中留学生们的处境依旧艰难,美国的大门对他们越关越紧,前路充满未知与迷茫。
而当国内的舆论还在对美国此举口诛笔伐时,国内企业界的一番言论,又将留学生推向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
4月22日,在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直言“格力绝不用海归派”,甚至将“海归派”与“间谍”划上等号。
要知道,格力可是国内响当当的大企业,在国际上都有一席之地,董明珠此前一直宣称选员工只看能力,不看年龄和背景,如今这番表态,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这番言论一出,网上讨论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毕竟这些年国内破获了不少间谍案件,其中不乏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
他们为了利益,渗透进重要部门窃取核心资料,一些企业也曾深受其害,在这些人眼中,海归留学生仿佛成了潜在威胁,必须警惕。
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放眼望去,许多大企业里都有海归员工的身影,他们凭借海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为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盲目将所有留学生“一棍子打死”,显然有失偏颇。
不过,现实情况确实复杂,留学生群体里,的确有一部分人抱着“镀金”的想法,随便找所“野鸡大学”混个文凭,回国后就想进大厂。
这些人专业能力不过硬,实践经验也不足,给整个留学生群体抹了黑,但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人,就否定所有海归的努力和能力。
董明珠的言论就像一颗石子,在就业市场激起层层涟漪,不少企业开始重新审视留学生招聘,甚至收紧岗位,这让本就因美国政策陷入困境的留学生,求职之路愈发艰难。
如今的中国留学生,就像被夹在两块巨石之间,进退维谷。
美国那边竖起高墙,以莫须有的罪名驱逐、限制留学生;国内这边,董明珠的一番言论,又让不少企业对留学生戴上了“有色眼镜”。
一边是求学无门,一边是就业受阻,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留学生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过,赴美留学人数逐年下滑,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目光转向英国、新加坡等其他国家。
但留学成本依旧居高不下,每年动辄几十万的学费、生活费,对普通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更要命的是,国外的社会治安远不如国内,留学生在外遭遇抢劫、暴力袭击的新闻屡见不鲜,安全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在就业市场上,留学生们正陷入信任危机,部分企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愿冒险招聘海归,担心招来“间谍”或“注水文凭”的人。
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让真正有能力的留学生寒心,也让企业错失了吸纳国际化人才的机会。
毕竟,不能因为少数“镀金”留学生,就否定整个群体的价值。
说到底,无论是美国的政治操弄,还是国内的偏见质疑,都不该成为给留学生群体“定性”的理由。
他们中有的怀揣理想,渴望学习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有的希望开阔眼界,提升个人竞争力。
如何打破偏见,让留学生群体发挥真正价值,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成了中美两国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