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不仅是有人带着病人去练一练,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医疗行为。
“我是去年到日本读博的,出国前曾有过在北京、沈阳知名三甲医院实习和工作的经历。”徐来(化名)表示。
作为日本顺天堂大学康复医学与肿瘤内科学在读博士生,他的履历看起来十分精彩,不断的学习与钻研,也让他对于康复治疗师这个行业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直很“火”的康复治疗师
“康复治疗师真的很火,基本上每个年龄层都有人需要它,近两年业界对于康复治疗师一行业的讨论声不断,在探讨和需求中,康复治疗师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徐来说。
而针对治疗师很火,徐来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这个‘火’是2个维度上的‘火’,从患者的角度上来说,需求量大造成了‘需求火’,从行业的角度上来说,近年来针对康复治疗师的归类、待遇、发展等多个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火’也是近两年康复治疗师的新标签。”
为什么“需求火”?
“别看我们是社区康复,但床位紧张极了。每年有几个时段,一张多余的床也没有,床位占用率常年高于90%。”一具备康复治疗基地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表示。
而这样的现象在具备康复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里屡见不鲜。
“这与康复治疗学科本身的广度以及现代医疗疾病谱的改变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康复治疗需求巨大。”徐来表示。
通过调查发现,康复治疗按不同的康复目的和功能进行分类,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物理治疗指通过运动和压力,还有声、光、电、热等物理要素,进行非药物性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及矫正坐、站、走等运动功能。
作业治疗是指专门选择一些作业活动,比如手工艺活动,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提高自理劳动能力,促进回归生活。
言语治疗是指矫正谈吐、吞咽功能障碍,使患者恢复说话能力等。
而这样的广度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人们总是觉得只有伤残人士才需要康复治疗,其实,包括老人、小孩、青年、特殊群体......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需要康复治疗。”
201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亿,65岁以上的人口达1.58亿,去年新增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今后可能每年都按此规模增长。
同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已达8502万人。其中,约75%是后天致残,突如其来的意外对他们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披露数据,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慢性病会损伤重要脏器,容易导致伤残,影响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一人群的康复治疗需求也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不断增加、居民康复意识增强,康复医疗需求不断扩大,但目前国内康复医疗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
根据《柳叶刀》研究统计,中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2019年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但根据《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5万人,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则显示,2019年我国康复治疗师6万人。
“话题火”的康复治疗师如何为自己“正名”
“早在两年前,我就预判过这个事情。巨大的市场需求催动下,国家对相关专业的定位及门槛一定会降低。但是把康复治疗师划归为服务人员,实际发生的时候还是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很不可思议。”徐来说。
今年7月,我国人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示稿)(下称“2022年版《大典》”),其中,康复从业者从2015年版《大典》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调整为健康、体育和休闲服务人员。
在二级分类上,康复治疗师和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被划为康复矫正服务人员,呼吸治疗师被划为医疗辅助服务人员。这一身份的转变掀起了一场康复界为自己“正名”的舆论波澜,真正将“康复治疗师”这一话题带火了起来。
作为康复界的一员,面对这一结果,徐来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困惑,“其实,我们在校期间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是康复相关技术,同样需要与医学生一道学习解剖生理等大多数的医学相关课程知识。”徐来说。
事实上,徐来的困惑是千千万万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学子的缩影,试想如果没有进行相关学科的基础培训,你敢对患者直接上手进行康复操作吗?因为不论是骨科康复,还是神经康复,都需要康复治疗师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综合的预判。
“半路出家或临时培训上岗的人,与科班出身的康复治疗师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徐来补充道。
此前在2015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仅有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并没有我们经常称呼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在国家层面的职业目录和分类均不明确。
因此,康复治疗师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目录和分类问题,尽管具体分类却并不尽如人意。
然而,从岗位职责看,康复治疗师本质上属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从康复治疗师现状和任职条件看,康复治疗师是具有专业标准要求的卫生技术人员;从国家政策看,康复治疗师是康复医疗专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继续保留为 2 类(专业技术人员)。
对此,中国康复医学会召开会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讨论康复治疗师职业分类修改建议问题。会议决定,以学会名义正式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主管部门上报建议案,反馈意见,阐明理由。
这一反馈无疑是极具效力的,在短短的两个月后,康复终于又回归了医学的怀抱。面对这样的结果,康复治疗师们可以松一口气,然而在新局面下的康复治疗行业又该如何发展呢?
康复医疗发展不够快
3个短板问题亟待解决
撕掉“服务员”标签的康复治疗师该如何发展呢?“康复医疗发展不够快,深层原因是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认可和法律保障不够。发展体系的不健全,保障措施的不完善都是康复治疗师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徐来说。
起步晚,发展机制亟待完善
据调查,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标(2012年)》中设置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能开展专业康复治疗的康复治疗师。
据统计,设立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高校由2010年的47所增加到2015年的128所,年招生人数由2010年的1900人增加到2015年的7200人。
康复治疗师不是医生,一些欧美国家,康复治疗师是作为单独门类进行分类的,如果一个人读到博士他是可以独立执业的,而目前在国内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部分医生和患者的康复意识有待提高
“在国内,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这种康复意识还没有跟上。大部分骨科病人以为接上骨头自己就能好,其实越早康复,效果才越好,当然这也对康复治疗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徐来表示。
他举例道,比如老人的腕部、前臂容易因磕碰发生远端骨折,按骨科老式固定方法,会用石膏包裹整个手,包括手指。
但懂康复的骨科医生不会这么做,会把石膏打在手掌位置,露出手指,因为固定整个手会导致老人手指、手肘乃至肩关节疼痛。
各地康复治疗学科发展不均衡
“在我国康复治疗师更愿意待在三甲医院里,因为去基层待遇低、康复力量薄弱,难以提升自己。这加剧了康复资源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差距较大、连续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专家指出。
同时,康复人员结构不合理,也加剧了康复供给短缺。“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人员结构表现为‘两少一低’,即业务技术人员占比少、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少、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低,甚至在某些康复机构出现非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倒挂的现象,影响了康复供给质量以及康复事业发展。”
“北京的众多三甲医院,其实不论是康复设备,还是康复水平,都不比发达国家差。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可能全市有康复科的医院就只有一个,康复师也很少。如果患者想做康复治疗,还需要排队等待,更不用说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康复这回事儿。一些三四线城市临床医学专科的医生,因为对康复的认知不足,即便作为医务工作者,可能也不会推荐患者去做康复,所以患者还是很难享受到比较规范的康复治疗。”徐来说。
基层或是康复治疗的主战场
近日,河南省卫健委印发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文件(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我国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在康复医学科室的人员、床位、设备、项目、规章等明细标准,这对我国社会办医机构在基层开展康复同样有着示范和参考作用。
“基层才是康复治疗的主战场,不能让患者都往大医院挤。如果大医院的优质资源不下沉,就会导致患者出院后康复不力再重返医院做康复的恶性循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系统理学疗法科主任在此前媒体采访中表示。
而针对专业康复治疗人才少、分布不均、待遇差距大等问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也会逐步完善。
对于康复治疗师薪酬待遇等问题,徐来作为康复治疗师中的一员,他抱着积极的态度,他说:“从科学角度来说,做康复真的对病人的身体恢复有帮助。康复不仅是有人带着病人去练一练,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医疗行为,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也会迎来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来 源 / 华医网
干货+实操+证书!《医美激光&注射操作技术培训》开班啦!千亿级规模的医美市场,你不想来分一杯羹吗?名额有限,招满即止!报名可咨询华医小助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