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工作安排,将于2025年秋季开展南京大学202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工作。2026年项目申报继续采取预立项的制度,申报工作在2025年10月份进行,11月份开展项目预立项答辩后确定入围名单,待2026年春季进行中期考核后确定正式的立项名单和推荐等级。请有意愿申请项目的同学提前进行文献调研等预研究工作,尽早联系指导教师、选择课题、组建团队,为秋季进行项目申报提前做好准备。现将申报事项做如下说明。
一、计划的目标和原则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计划旨在通过组织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其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整体过程或创业历程,感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顶峰体验”或“作为企业创办者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创业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过程”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2021年开始,新增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领域支持项目,推动本科生科研训练与“解决卡脖子问题”相结合,旨在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在泛终端芯片及操作系统应用开发、重大应用关键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生物育种、绿色环保与固废资源化、第五代通信技术和新一代IP网络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取得突出创新成果,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南大本科生的创新力量。重点领域支持项目将在2026年正式立项时确定立项名单,项目支持经费原则上不低于同类型其他省级重点项目支持经费的2倍。
二、项目类型
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创新项目训练项目申报请查看本通知。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申报请查看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办公室发布的相关通知。
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学术成果交流等工作。研究周期为1-2年,建议尽量选择一年期项目。
(1)导师课题:课题内容主要来源自导师。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导师,确定课题后直接由学生在系统进行项目申报。也可以登录系统查看已发布的选题,点击左侧菜单栏—选题管理—学生选择选题,找到想选择的项目主动联系发布课题的老师,双向选择后,组建团队,申报课题。
(2)自主选题:课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本构想,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由学生在系统进行项目申报。
三、申报对象
创新训练项目的团队人数不能超过4人,项目负责人限二至四年级(五年制专业为二至五年级)同学,一年级同学可作为项目成员参与。毕业班同学必须在毕业前结题。每位学生同一学年原则上只能主持一项创新训练计划,可另外参与一项创新训练计划。
四、申报流程
教师和学生均使用统一身份认证进行登录
1.未确定成员的导师课题
若教师想要招募同学加入课题或者同学想报名参与到导师课题中来,请按照以下流程申报:
教师:发布选题,登录系统后,进入后台,点击左侧菜单栏—选题管理—申报选题,点击“新增”按钮,进入申报选题,经本科生院审核后发布给学生自由选择,等待学生选择完成,导师登录系统选定项目成 员并点击确认选题。
学生:学生登入系统后可查看已发布的导师课题,系统内选择课题后,请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并确认。若成功选题后指导老师登录系统选定项目成员,由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完善项目申请书;若选择失败则可以继续选择其他课题或者进行自主选题申报。
2.已确定成员的课题
若参与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和成员均确定,且已经提前与指导老师沟通明确了课题内容,指导老师不需要在系统内填报,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填报即可,具体流程请查看下文自主选题的申报流程。
自主选题申报:
课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本构想,但需要联系导师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学生登录后点击左侧菜单栏—立项管理—申报项目,点击“新增”按钮,进入项目申报页面。
申报其他注意事项:
2.2026年一年期的项目起始时间为2026年1月-2026年12月,两年期项目起始时间为2026年1月-2027年12月。所有填写的内容建议先在word文档里完成后拷贝到申报网页,完成申报流程后学生在网上申报提交导出表格打印,并请导师签字(可用电子签名)。
3.所有纸质材料一份(包括申请表和附件)提交给院系的截止时间:11月15日17点。预立项答辩时间预计在11月中下旬。
4.附件的格式请提供pdf或rar格式,文件名修改为主持人学号。申请创新训练项目的同学必须提交关于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一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格式不做要求)。
5.纸质材料(包括申请表和附件)双面打印交给院系创新工作联系人,由院系工作人员统一在院系意见栏签字、盖章。纸质材料内容要求与网上申请材料完全一致,简单装订即可,杜绝过度包装。
6.网上申报结束后,本科生院将联合院系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项目组参加预立项答辩。答辩事宜请关注创新网站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