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杨**(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南
下载本文档
2025-2026学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准复习 第三篇章世界史专题8魅力经济——世界史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江苏卷近三年考情分析2025考向预测2024年T14:苏联重视体育(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2024年T15: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2023年T11: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2023年T12: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2023年T17: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2022年T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重视现实世界)2022年T15: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2022年T18: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1.命题规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战后资本主义调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备考策略:(1)运用全面、辩证的方法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2)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以及对国内生产关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影响。(3)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的变化【专题线索】线索1:古代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维度史实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①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②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③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④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⑤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⑥古希腊人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公民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⑦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却逐渐破产工具与劳作①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②古希腊罗马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商业古希腊罗马海外贸易十分活跃;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货币古埃及用铜块、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信贷古埃及出现受法律保护的借贷合约,古希腊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契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广泛使用契约古代交通罗马帝国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①大河流域出现大量村落遗址,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②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③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商业功能;④古罗马城市有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疫病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②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修建饮水道、下水道;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线索2:中古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地区史实西欧庄园与农奴制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手工业者和商人实行行会或商会管理;城市兴起东欧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阿拉伯帝国在亚、非、欧三洲间从事中介贸易;城市众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线索3:物种交流与疾病传播物种交流概况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影响丰富了粮食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农业、经济、贸易发展,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疾病传播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影响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线索4: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太平洋贸易①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获取大量白银;②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大西洋贸易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等运到非洲换取黑人,然后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三角贸易”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中国澳门至日本的贸易航线;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线索5:两次工业革命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1)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2)经济条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3)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4)技术条件:手工工场和工人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生产技术的进步(1)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2)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成就(1)纺织领域:“飞梭”、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2)管理模式: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3)动力方面: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4)机械制造方面: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3)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特点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由一国向多国扩展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影响货币体系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①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城镇与居住环境①表现: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卫生间,水网、照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②影响:促进了人口转移、产业调整、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和治安等社会问题交通运输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卫生防疫牛痘接种法、巴氏消毒法、青霉素及近代解剖学、诊断学和药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疫能力城市交通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人们出行汽车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飞机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转变成金属,出现喷气式飞机线索6:二战后社会生活新变化食物生产(1)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21世纪初,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向自动化转变;(2)20世纪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突破;(3)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较大进步,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4)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城市化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也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交通运输高速公路、高铁及航运技术发展迅速,缩短了通行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线索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时间基本历程影响因素主要表现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1)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工业革命,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2)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市场陷入困境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1)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2)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两极格局崩溃;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线索8:苏联(俄)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1.苏联(俄)社会主义实践政策概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3)评价:保证前线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缓解城市饥荒;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建立工农联盟;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3)评价: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苏联模式(20世纪2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1)背景: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内容:①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3)评价:①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发展。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知识导航】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1.“公元前5000后,随着非洲气候的愈发干燥,苏丹依靠种植和放牧为生的人向北迁移到埃及,把葫芦和西瓜以及驯养的牲畜带到这里。大约同一时期,小麦和大麦也从美索不达米亚传播到埃及和努比亚。法老宣称自己是人间活着的神,这继承了苏丹将国王视作神灵的传统。”据此可知,埃及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气候的变迁 B.文明的交流 C.农业的发展 D.宗教的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前5000年(非洲)。根据材料“苏丹依靠种植和放牧为生的人向北迁移到埃及,把葫芦和西瓜以及驯养的牲畜带到这里”可知埃及的发展得益于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气候是导致苏丹人迁移的原因,而非埃及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农业发展是埃及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宗教传播是文明交流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农业在西亚地区的最早起源大概不晚于8000年,在公元前6000年成为该地区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公元前5000前后,东亚和中美洲地区的农业也得以传播开来。下列有关世界农业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 B.农业起源是三个地区不断交流的结果C.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 D.人类从食物生产者转变为食物采集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有三大起源地,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所以农业文明并非是由西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因而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排除B项;农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排除D项。故选C项。3.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前486年)从国库中拨付专款,资助埃及、犹太、希腊和埃兰等族群的宗教活动和庙宇建设,允许他们继续信奉自己的神祇,还特意保护老对手希腊的宗教。这些措施(
)A.旨在借助宗教活动神化王权 B.印证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C.对东南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50—前486年(波斯帝国)。据材料“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资助埃及、腓尼基、希腊和埃兰等族群的宗教活动和庙宇建设,允许他们继续信奉自己的神祇,还特意保护老对手希腊的宗教”,这有利于缓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矛盾,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化王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采取的措施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未体现“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B项;材料与“东南亚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古罗马双庭式民居的前院是具有游牧文明特色的罗马传统中庭式住宅,后院是具有农业文明特色的古希腊庭院。据此可知(
)A.双庭式民居出现源于罗马帝国的扩张 B.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相互影响C.各地民居特点取决于社会习俗的差异 D.古罗马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庭式民居的后院确实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但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明确指出古罗马是否在其他方面也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D项正确;双庭式民居出现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相互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化对于罗马文化影响较大,罗马文化对于希腊文化影响较小,“相互影响”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各地民居特点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是取决于社会习俗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时:古代波斯。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两份契约分别记载了国王和商人把自己的水源、土地、农具、种子等租给别人的情况,条件是征收实物地租,以土地收成和小麦等实物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明确商人经营借贷业务的“开始”出现的时间,且除商人外,还有国王承租的土地、水源等,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也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西亚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最早使用契约,排除C项;材料除国王占有生产资料外,还涉及了商人占有生产资料如种子等,排除D项。故选B项。6.古巴比伦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献有大量关于借贷的记载,借贷一般分为实物和金银两类,官定利息,金银为20%,实物为33%。其中,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民事成文法较好地处理了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平衡,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严格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政权(
)A.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 B.禁止民间商品交易行为C.制定法律调整人身关系 D.规范经营拓展商业领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政权的民事成文法较好地处理了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平衡,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严格保护债务人的利益,体现了古巴比伦政权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A项正确;“禁止民间商品交易行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表明古巴比伦政权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未涉及人身关系调整,排除C项;材料表明古巴比伦政权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并未拓展商业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7.8世纪前期,欧洲受封的骑士须服兵役40天。12世纪中叶,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允许免除部分骑士的军役,规定他们缴纳役金,以召募常年服役的军队,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种变化(
)A.利于封君封臣制的强化 B.拓展了庄园经济的规模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限制了王权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12世纪中叶(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骑士缴纳役金,且逐渐成为农牧业小地主,该变化适应了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封君封臣的弱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庄园经济的规模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欧洲经济领域的变化,与王权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从11世纪或者12世纪开始,西欧许多自治城市的市民通过特许状拥有了自己立法和司法的权力,他们扫除阻碍商人经济活动的关卡,废除封建的人身奴役。因此,自治城市的特许状被珍贵地保存在市政厅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自治(
)A.有利于国王权力的加强 B.冲击了封建等级体系C.体现了大陆法系的精神 D.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材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居民通过特许状拥有了自己立法和司法的权力,他们扫除阻碍商人经济活动的关卡,废除封建的人身奴役,这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体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自治情况,没有体现国王权力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自治城市的市民通过特许状有了自己的立法和司法权力,但是无法得出体现大陆法系的精神,大陆法系诞生于19世纪,排除C项;城市自治与地方割据是两个不同概念,城市自治不仅不会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反而有助于维护统一和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9.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13世纪以后,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货币增加,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这表明当时庄园经济()A.孕育了社会转型因素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D.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对地租形式进行改变,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侧面也反映了在封建庄园经济中具有社会转型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庄园经济中地租形式的变化,而非说明庄园经济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排除B项;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地头”由当地有势力的名主担任,他们负责管理庄园。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在所有庄园、公领地设置“地头”,并派自己的家臣去担任。这一举措(
)A.加速了“大化改新”进程 B.强化武士集团地位C.赋予天皇治理国家实权 D.开创中央集权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12世纪末。据材料可知,“地头”由当地有势力的名主担任,他们负责管理庄园。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在所有庄园、公领地设置“地头”,并派自己的家臣去担任。这一举措强化武士集团地位,B项正确;646年日本大化改新,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幕府统治下,天皇成为傀儡,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化改新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1.日本大化改新期间,贵族奴隶主的屯仓、田庄一律被收归国家所有,变成公地。同时,国家对大夫以上官僚贵族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称为“食封”(俸禄),对凡六岁以上公民授予一定的土地,称“口分田”。这些举措(
)A.导致日本土地兼并加剧 B.为日本的社会转型奠定基础C.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瓦解了日本庄园制度的根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材料可知,日本在大化改新期间,全面学习“唐制”,将贵族奴隶主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实行俸禄制、班田收授法等,为日本政权的封建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其社会转型,B项正确;大化改新对公民授予土地,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公民所受之田不得买卖,排除A项;12世纪末日本才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排除C项;日本的庄园制度在10世纪以后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有宽广的市场,据说可以容纳5000人。市场上的商品有金属制品、纺织品、木器、石器、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奴隶等。交换单位为金砂,并用可可豆作为零用的“小货币”。这反映出特诺奇蒂特兰(
)A.城市建筑精美 B.货币体系完备 C.市场交换活跃 D.交通运输便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特诺奇蒂特兰城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并出现了“小货币”,这反映出特诺奇蒂特兰市场交换活跃,C项正确;仅凭“宽广的广场”,无法说明城市建筑精美,排除A项;可可豆作为零用的“小货币”,说明当时特诺奇蒂特兰的货币体系并不完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排除D项。故选C项。13.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这一现象(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可知,西班牙对于流入的财富多投向政府债券或传统的土地领域,并未投入商业领域,这不利于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其社会转型,C项正确;西班牙并未成为世界中心,排除A项;资本并未流向商业领域,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如表为19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G.维贝对1544—1660年欧洲贵金属存量变化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可用来解释(
)年度白银数量(kg)白银指数黄金数量(kg)黄金指数英国食品价格指数英国工业品价格指数1544919000010081500010010010016002140000023211920001462441871660312700003401580000193316257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C.三角贸易 D.英国崛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从表格中可以看到,1544-1660年欧洲白银和黄金的存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英国的食品价格指数和工业品价格指数也不断上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价格革命是16世纪由于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价格革命中金银流入导致物价上涨的特征相符合,A项正确;商业革命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转移等方面的变革,表格中的数据主要体现的是贵金属存量与物价的关系,与商业革命的这些特征联系不大,排除B项;三角贸易虽然也涉及贵金属的流动,但表格数据并未直接指向三角贸易的相关特征,如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循环等内容,排除C项;表格主要是关于欧洲贵金属存量与物价的关系,虽然最后有英国的物价指数,但这些数据更多地是在反映价格革命的情况,而不是直接解释英国崛起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随着17世纪60年代之后伦敦咖啡馆的蓬勃发展,平等、多元、开放、包容等逐渐成为咖啡馆文化的主流特性。咖啡馆对于顾客的阶层、身份、财富、地位、学识等层面不再具有强烈的限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加强B.商品流动消弭了阶层差别C.全球贸易推动了社会进步D.工业革命丰富了民众生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随着17世纪60年代之后伦敦咖啡馆的蓬勃发展……咖啡馆对于顾客的阶层、身份、财富、地位、学识等层面不再具有强烈的限制。”可知当时全球贸易促进咖啡馆的发展,催生平等、多元、开放、包容等逐渐成为咖啡馆文化,促进社会进步,C项正确。据材料“咖啡馆对于顾客的阶层、身份、财富、地位、学识等层面不再具有强烈的限制”可知材料强调的主体是社会层面并非物种交流,逻辑不符,排除A项;消弭阶级差别,说法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17世纪60年代之后伦敦”可知与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17世纪初,法国因认为马铃薯是发烧的诱因一度禁止人们食用。1785年的法国粮食连年歉收,由于马铃薯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成为当时解决法国北部饥荒的主要食粮。工业革命后,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据此可知,马铃薯的传播与推广(
)A.保障了欧洲人口持续增长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推动了洲际经济贸易发展D.颠覆了欧洲传统的饮食结构【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法国)。根据材料“因认为马铃薯是发烧的诱因一度禁止人们食用”“马铃薯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成为当时解决法国北部饥荒的主要食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反映了马铃薯的传播与推广,从一开始被禁止食用,到后来成为解决饥荒的重要粮食,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项正确;虽然马铃薯适应能力强、产量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但仅凭借马铃薯不能绝对保障欧洲人口持续增长,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如疾病、战争等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马铃薯在法国的情况,并未涉及洲际之间的经济往来,排除C项;“颠覆了欧洲传统的饮食结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7.1833年,英国第一部《工厂法》规定:纺织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13岁童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童工每天须有2个小时来接受教育。1867年的《工厂法》规定8岁以下的儿童不得被雇佣进任何手工行业;8~13岁的童工仅能在半读制的体系下工作。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A.施政重点聚焦社会公平B.国家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干预经济C.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D.工业革命促使劳动力资源范围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33年(英国)。根据材料“在纺织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童工每天须有2个小时来接受教育”“8岁以下的儿童不得被雇佣进任何手工行业”“仅能在半读制的体系下工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对工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童工方面,英国不断通过立法加强基础教育,保护儿童利益和受教育的权利,认识到儿童应接受教育而非过早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表明社会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政府的施政侧重点,排除A项;国家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干预经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经济危机后,排除B项;使用童工问题并非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前工业化时代,童工现象已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18.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乡土文学盛行。在乡土文学作品中,传统乡村生活被描绘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种乡土教程、乡土志等也纷纷出现并得到广泛传播。这表明当时的德国(
)A.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B.统一历程艰难C.农村发展模式创新 D.农民纷纷破产【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产生了怀念情绪,促进了乡土运动的产生,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统一,而材料未涉及德意志统一的历程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怀念乡村生活,与农村发展模式创新无关,排除C项;“纷纷破产”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农民破产,排除D项。故选A项。19.苏俄实行粮食税后,革命领导人托洛茨基这样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眼下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据此可知(
)A.革命领导人高度肯定新经济政策B.托洛茨基对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C.苏俄当时国情决定只能实施新经济政策D.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后的苏俄。根据材料概况可知:由材料中“粮食税”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于是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说明政府利用市场恢复经济,表明这一时期计划和市场都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手段,本质上是一致的,D项正确;这只是托洛茨基一个人的观点,不能以此代表革命领导人的态度,以偏概全,排除A项;托洛茨基主张让“市场”帮忙,说明托洛茨基肯定新经济政策,而非对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排除B项;苏俄当时国情决定只能实施新经济政策表述过于绝对,新经济政策只是较为符合当时苏俄的社会发展,但不是只能实行该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0.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美国提供给苏联千余名技术人员,并到工业厂房建设现场主持设计施工。培训当地的建筑工程人员。当时苏联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原料也十分匮乏,工作人员在没有钢材的情况下只能以木材代替。这些做法本质上(
)A.凸显了新经济体制的优势B.推动了美苏之间技术性交流C.有利于在经济危机中发展D.助推了苏联国家战略的实施【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2年的苏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批工人失业。美国此时提供给苏联千余名技术人员,符合苏联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主推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D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指的是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题干无关,并且这时期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技术对苏联的影响,未涉及苏联技术发展对美国的影响,不能得出推动了美苏之间技术性交流,排除B项;此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涉及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1.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
)A.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 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打破了过去由集体统一管理的方法,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束缚,排除B项;材料中是扩大农庄自主权,不是私有制成分增加,排除C项;赫鲁晓夫的做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22.19世纪末,德国掀起了电气化高潮,形成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电气公司两大电气集团,使以发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的工业迅速发展。上述现象(
)A.有利于德国统一国内市场形成B.增强了德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力量C.得益于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D.体现了德国工业化的渐进式发展【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19世纪末”“电气”“发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末,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显著成就,而德国在电气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研究成果(如电磁感应理论等)迅速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工业生产,所以德国能够形成两大电气集团,电力工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业迅速发展,这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1871年德国统一,在19世纪末已经基本完成国内市场的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虽然电气工业的发展对德国经济有促进作用,但这里强调的是德国电气工业发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B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是跳跃式的,并非渐进式,因为德国工业化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是跳跃式发展而非渐进式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3.“大萧条”时期,西方各国间缺乏合作、“同舟不能共济”,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和各自为战的贸易保护政策,谋求国际合作并实现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二战爆发后主要大国政府的共识。基于这种共识,各国(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D.建立了世界银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大萧条”时期的教训,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BD项;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成立,排除C项。故选A项。24.近年来,美国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对农场主技术援助为度和化肥生产投资;欧盟放松休耕限制;巴西公布“国家化肥计划”,提升国内化肥产能;印度推动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小米年”。这些做法(
)A.旨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B.反映了农业成为大国博弈新领域C.体现出大国合作助力粮食安全D.表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各国的粮食生产和推动提升粮食安全意识,表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D项正确;材料中各国做法主要是各国从自身角度出发保障本囨粮食安全,并非旨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反映农业成为大国博弈的新领域,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国及各组织各自的行动,没有体现大国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25.20世纪末以来,日本重点改造了原先面积小的水田,以标准化和规格化的新型水田为标准,大力兴修水田排灌基础设施,改善农田道路条件,拓展土地经营规模。这些做法(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B.促进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C.旨在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D.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末以来的日本。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通过改造水田、兴修排灌基础设施、改善农田道路条件和拓展土地经营规模,这些措施主要是为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