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究竟什么样

“说到17世纪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但其实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中学西传’。”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的《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首发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董少新说,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可能要比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大。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精选珍稀西文文献六种,从博物学、建筑设计、服饰文化等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17至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植物志》《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中国昆虫志》《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中国建筑》《中国服饰》,这些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文本或图册均为首次高清全彩影印出版。与会专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文献出版,将有力推动学界在中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等方面的研究。

物种大交换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

始建于1847年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是世界四大西学汉籍收藏中心之一,藏有1950年之前出版的各类外文文献50多万册。这些承载了人类500年历史足迹的文献,展示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多元景象。以此次首发的六种珍稀西文文献为例,从《中国植物志》《中国昆虫志》《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中可以认识到: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不只是发现了美洲,同时开启了全新的世界史,将各自独立存在的东西半球融汇到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最显著的影响是引发了物种大交换,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这种植物与动物跨地区交换的移植与饲养,不仅导致了生物意义上的生态变化,还连锁地促进了全球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变迁。这种伴随性影响是塑造五百年世界格局不容忽视的因素。”“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黄显功以《中国植物志》为例,这本由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等在中国考察所产生的博物著作,是西方人所写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书籍,为我们考察中国物种传播与域外物种入华培植历史提供了图像文献。此次出版,以徐家汇藏书楼引进的“罗氏藏书”中的1656年初版手工上色本为底本。书中,除了我们普遍认知的影响世界历史的茶外,原产中国南方的荔枝在西方首见于卜弥格的笔下。而作为药用植物的大黄在14世纪左右就已被欧洲引进,成为许多药物的原料成分之一,是大航海时代所有船长都要求船上必备的药品,因此深受西方人关注,卜弥格在书中特别予以了记录。

《中国植物志》所记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中国本土植物,它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移植境外植物的重要记录。其中有产自印度或马来西亚的芒果、菠萝蜜;有16世纪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引进的原产美洲的腰果、番石榴、番木瓜,对研究中国物种交流具有特别意义。此外,胡椒、桂皮和姜都是对欧亚历史产生特殊影响的香料。“卜弥格在本书有限收录的29种动植物中选择以上物种,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意图,可作进一步研究。”黄显功说。

提供观察欧洲“中国风”的独特视角

《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中国服饰》《中国建筑》则为今人提供了13世纪以来欧洲“中国风”的观察视角。这是在中西相互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主动追求的表现,虽然直到1883年,“中国风”这一词汇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日渐成为一个学术名词而流行于20世纪。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义注意到,作为西方特有文化现象,“中国风”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它以一种浪漫式的怀旧姿态看待神秘的东方文化,有从外看内的清晰格局,也有为满足怀旧而特有的想象,甚至是各种捏造糅合。

比如,此次影印出版的保罗·达克的《中国建筑》是欧洲“中国风”在建筑领域之代表,展现了18世纪西方人理念中的中国建筑印象。整本图册收录60幅铜版画,在题名页特别注明“书中插图均在中国绘制完成,原型皆为中国真实设计”。然而,书中的建筑从总体上看,虽依稀有中国古建筑的身影,如檐角起翘、坡面多层顶、镂空木花格等,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洛可可风味浓郁,很多细节掺杂了画者想象中的元素或审美取向,如外墙竖立的罗马式方柱、等比例的人偶雕塑、随处悬挂的风铎、花哨且随意点缀的纹饰等,和真实的中国建筑样貌有一定差距。

“出版的意义,在于让这些珍贵文献化身千百,让学界乃至广大读者可以便利地加以利用。”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对馆藏文献进行整理、出版与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将努力发挥历史文献的作用,促进文明互鉴的研究。

THE END
0.【财经大课·哥伦布大交换】第一章·哥伦布发现了一个怎样的物种今天我们开始分享有关经济全球化主题的第二本书,《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首先我要分享这本书的第一个主题:如果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哥伦布究竟发现了一个怎样的物种新世界?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去过美洲大陆旅行,在你的认知里,从地理、气候、植物jvzquC41yy}/onnrkct/ew473z?vq}8
1.白春礼院士《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全文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已经发生了5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谁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就能站在世界发展的潮头,将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jvzquC41jciuev3gfw4dp8nphq522;81466637mvo
2.​期末复习|走向整体的世界【阶段特征思维导图知识梳理】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没说,但也要注意总结和了解) 1、对世界:(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①结束世界相对孤立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②引起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③以西欧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1886:16<:;?<58a?92@9:27?/uqyon
3.景观生态范文随着人类经济水平和物质享受程度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园林生态设计综合考虑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美学原则,其目标是改善人居生活品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最大程度减少人类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干涉和影响。 1景观生态设计的必然性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24ivvq
4.棉全球化视野下近代英国社会对棉的消费及其社会论争大航海时代棉在欧洲和英国的消费、传播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是欧洲重塑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哥伦布大交换”的全球生态物种交流时期,在欧洲殖民者海外扩张、探险、贸易活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棉花和棉织品在新旧大陆和世界各地空间上的交换流转,殖民主义成为重塑棉的全球生态格局和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 哥伦布jvzq<84kyj4du|s0ep5yull1ulpyf|44247198y42471999a75:5:=:0ujznn
5.60选择性必修2第14单元第45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迅速。第十四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5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45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十四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5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jvzquC41yy}/|}m0eun1|thv1;39:<2224ivvq
6.物种大交换丈量世界史在环境史学家看来,哥伦布1492年抵达美洲后,不仅引发了跨大西洋的经济、物资、思想以及制度交换,更带来一种生态环境上的交流,具体包括各种物种、疾病(微生物)、生态体系的移植、复制与传播,史称“哥伦布大交换”。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艾弗瑞·克罗斯比1972年在其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首次jvzq<84yyy4djjsilkgoi}nogu4dqv4423;02=46;;>59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