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转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各国发展的历史必然和趋势规律。闭关锁国使近代中国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逻辑上体现了“两个结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带来了近四百年的繁荣与兴盛,成为了世界大多数国家仰望和效仿的对象。“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工业革命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收敛巨额财物,成为其对外扩张掠夺的原始积累,造成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发展中国家眼中的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不同于西方先发的内生性现代化,许多国家与地区随着资本扩张掠夺产生了后发外生性的现代化,即为了摆脱侵略和谋求独立而探索出的现代化之路。其中,中国的大批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努力尝试从器物、制度上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然而,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旧民主主义革命均以失败告终。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从贫困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了走在世界前列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道路的开辟离不开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从“四个现代化”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科学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引领着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中国现代化事业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政党,承载着解放被压迫无产阶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政党,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责任。
党的制胜法宝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形,“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把握规律、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以指导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底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上实现了“三个转变”
1.实践观念的转变:主动现代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曾一度领先世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几千年的封建大一统制度,让人民安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加速了西方社会制度的更迭,为其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派出留美幼童4批120余人,尝试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试图通过教育和洋务运动等方式挽救垂死的政权,但屡次失败让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21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扛在肩上,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正式开启主动现代化的新征程,把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工业上,通过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初步建成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期迅速腾飞的现代化中国奠定了强有力的工业基础。政治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现了国家空前的独立统一和民族团结。民生上,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忍饥挨饿、缺吃少穿问题,实现全人类最大规模的减贫目标。国际地位上,一步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一些重大领域和全球治理中体现着中国式外交风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
2.实践模式的转变:多元复合
和西方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和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但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对现代化认识水平的制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目标,仿效前苏联模式,大力发展重工业。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单一的现代化模式。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已经由单一西式转向多元复合的实践模式。1954年,周恩来同志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邓小平同志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除了包括“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等制度,以及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时代内涵,提出实现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多元复合实践模式,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3.实践话语的转变:话语优势
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凸显,而国内外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不同理解和评判。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之际,需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从话语主体看,要增强话语的底气,遵循现代化话语生成与发展规律,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从话语本体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核心内容,同时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从话语客体看,创新务实亲民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根据话语受众的不同,采取话语对象精准化、话语内容大众化、话语传播立体化的话语传播方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实效;从话语媒介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多元主体协同配合模式,创新推动传播内容、体制机制,开拓话语平台,使现代化话语传得开,不断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从目标逻辑上回答了“四个之问”
1.积极回应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之问”
人既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现代化的价值所在和终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在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确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根本的政治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无往不胜,制胜秘诀便是永不脱离群众,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不断奔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近亿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落后的夙愿。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于是小到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公共设施建设,大到乡村振兴、全过程人民民主、蓝天保卫战,我们党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科学回答发展的“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西方控制了中国海关和海上贸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作为后发外生性现代化的国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西方先进的工业武器打破了,以不平等的方式接受西方列强的贸易交换和殖民掠夺。推翻“三座大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真正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根本政治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方案,条件极为艰苦。苏联作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模仿的对象。苏联也给予了新中国巨大援助,1953-1957年对新中国工业领域实施了156个援助项目,帮助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但随着苏联模式弊端显现,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随后,我国制定了中国式的发展路线,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设想,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顺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原创性治国理政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时间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不仅需要统筹谋划,更需要掌握科学方法。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思想指引,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路。
3.有力回答了人类命运走向的“世界之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现代化的助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一系列“世界之问”摆在各国人民面前。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须以全球视野回答好人类命运走向的重大问题。“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辩证关系,立足大局、统筹全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扩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然而,现行国际秩序隐藏着反映西方利益的所谓文明规则,这是当今世界诸多乱象的哲学本原。人类面临着的发展、治理、文明、和平、制度等诸多赤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呈现为发展、治理、文明、和平和制度的中国方案,贯穿其中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以一种制度和文明代替另一种制度和文明,而是主张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责共担共享,形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这超越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有力回答了人类命运走向的“世界之问”。
(作者:孙银苹,系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黄雪梅,系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