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岁的汪星宇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1级国际关系专业,他以交换生的身份在芬兰赫尔辛基留学一年,后来又到纽约大学读了两年国际关系,拿到硕士学位。他第一次成名是综艺节目《一站到底》世界名校争霸赛。在诸位来自世界名校的对手中,汪星宇答题时的轻松自信和阳光帅气的颜值都给他带来了诸多关注的目光。然而令人讶异的是,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汪星宇放弃了很好的就业机会,拉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搞起了一个叫做“乡村笔记”的创业项目,致力于城乡间的教育交流。近日,汪星宇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思考。
26岁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不爱外企爱乡村
汪星宇生于1992年,老家在上海南汇大团,“我老家就是种水蜜桃的,我小时候就是在水蜜桃大棚里玩大的,小时候经常跟跟大公鸡一对一搏斗,爷爷奶奶地里除了种水稻和桃子外,还种了各种瓜果蔬菜。”他总是开玩笑地说,自己是上海的乡下人。所以,他对城市和乡村都有共鸣感。作为标准的“学霸”,汪星宇的求学、找工作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他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是班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对他来说从来构不成“困难”。毕业后,汪星宇曾拿到国内某知名航空公司的国际管培生的Offer。然而,原本可以踏入外交等高大上领域的汪星宇,却选择了一条“泥泞”的路,去乡村创业。
“出国了之后经常有小伙伴问我,中国是怎么样的?我说不清楚,因为我脑海中只有北上广深,还有爸妈带我去旅游的景点,加上上海的郊区老家。” 回国后,2017年夏天,汪星宇在一家公益机构当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者后,便拉着大学室友金一斐和小学同学黄唯桦一起创办了乡村笔记,带领来自全国城市的初高中生们,去全国各地的乡村做起了文学采风,社会调研等课程,希望加强城乡间的平等交流,为城市孩子拓展乡村视野,为乡村孩子拓展职业可能,并为乡村保留非物质文化、获得造血商业途径提供了机会。
“我喜欢乡村里,人被去掉很多标签之后的真实的生活状态。”汪星宇说,现在,有时越高端的教育越虚假,设计感越浓,“但我觉得大家还是需要看到真实的世界。比如,农村不都是世外桃源,也不都是一文不值;城市不都是高楼大厦,也有棚户区。我们要看到它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如果我们走进乡村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扶贫’的姿态,这其实还不够好,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我想,我们应该带着平等的心态,去了解乡村、连接城乡。”
2018年,汪星宇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而“乡村笔记”项目在2019年获得了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银奖、农业部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并于2020年获得了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的年度大奖——向光奖。汪星宇也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和平论坛”进行分享。
希望推进城乡间的“平等交流”
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乡村承担着“蓄水池”和“稳定器”的重要功能,为城市输送了劳动力和原材料,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乡村却变成了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的“空心村”。创立“乡村笔记”的想法源于一次对公益扶贫项目的反思。2017年夏天,汪星宇前往湘西的农村帮老乡卖腊肉,没想到“自己干得起劲,老乡却没啥动力”。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和一位当地老师聊起扶贫,才得知对方并不喜欢这个词语,“有时会让人觉得没有力量。”这促使汪星宇转变了思路:扶贫、支教固然都是好的,但如果用居高临下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抱着“你们很穷,所以我们来帮你”的心态,不免会遭遇一些抵触的情绪。所以,帮老乡带完那批农货之后,他尝试换一种扶贫方式,不再去把产品向外推销,而是把城市里的人带到村庄,带他们回归乡村生活,从而把乡村特色与文化传播出去。
“我不知道这件事究竟能不能做成,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处,在好多个熬夜筹备的夜晚,在失眠的时候,我也有过彷徨。”这是汪星宇内心的真实写照,创业过程中不止激情和活力,亦有挣扎与迷茫,但好在,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住精心筹划下的一腔热血。“乡村笔记”的创业团队学历之高,令人惊讶。除了纽约大学毕业的汪星宇外,还有毕业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很多毕业生。但这些人,住在猪圈隔壁,用炕火取暖烧水,没水了一星期不洗头,经常出差用报纸打地铺或者睡在石板床上,仿佛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三年来,乡村笔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架起了桥梁,乡土研学项目将城市孩子带往湘西、川西、云南、山东等地,走到充满人文气息的古镇采风问俗,深入大山环绕的山村调研访谈,参与学科讨论与乡村品格的课程。“城市职旅”则带给乡村的孩子们对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孩子们住青年旅社,走棚户区,在街头访谈路人,聆听各行各业的精英分享他们从小镇乡村一路打拼的历程。汪星宇认为,对城市的初高中孩子来说,建立城乡平等心最为重要。“乡村笔记之所以要带来自乡村孩子们去到城市,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看看城市有多繁华,好快点离开家乡。相反,他们想让孩子们明白:要想有好的生活,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需要自己的好好努力。”
助力乡村孩子考上北大、中大等知名院校
孩子们的到来让村里的空巢老人有了心理上的陪伴,也让外出务工的村民意识到了自主经营客栈、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在带着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去往湘西的过程中,汪星宇和团队认识了王珊珊。她是村秘书王如金的女儿,也是后来乡村笔记新的项目“城市职旅”的梦想发起人。
这个脸上总带着笑意的乡村女孩,在13岁时就走出深山外出打工。十年间,她到过杭州、广东、福建,进过家具厂、电子厂、塑料厂,也当过服务员。在和汪星宇谈及读书时,王珊珊流露出羡慕和遗憾,“如果再来一次,我不会那么早辍学去打工。”在凉灯村里,还有许多孩子像珊珊一样,还未完成学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做着挖树苗、搬箱卸货等体力活。这也成为了乡村笔记创立“城市职旅”项目的原因。“我们希望免费带农村孩子去往一线城市,打破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弥合城乡之间的信息差,为像珊珊一样的乡村孩子提供更多的人生的可能。”
据了解,当初参加城市职旅的第一批孩子今年已经高考,其中不乏考上北大、人大、浙大、同济、中大等知名院校的学生,孩子们主动和他还有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好消息与新感受,并表达希望成为乡村笔记志愿者的意向。当地学校的校长非常感谢乡村笔记,因为这所学校已经10多年没有考过这么好的成绩了。
孩子们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让汪星宇和成员们倍感欣慰。如今,乡村笔记还同时拍纪录片、盖村史馆、做文旅小程序,并举办乡村振兴相关论坛、比赛,并在乡村养老、乡村用工等领域展开尝试。 “很多团队在关注乡村的“货”,瓜果蔬菜电商淘宝;很多团队在关注乡村的“地”,乡建文旅民宿;但我们团队想更多关注乡村的“人”,老乡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而人才振兴的关键是满足城乡间每一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汪星宇对自己的创业未来很有信心。
在汪星宇的故事里,有的是不知疲倦的折腾,和充满思考的认真。他在不断的试错里,找寻到想要为之坚持的事,停留在寂静温暖的古村落,他内心跳动的火焰愈加光亮灿烂。他说他憧憬探索学问的过程,向往教书匠的生活状态,希望能给别人带去知识。“我一直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汪星宇坦诚: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一直都是班长,18岁入党,保送+通过千分考进入复旦——“学习对我而言从来不是困难,因为我很热爱学习。在纽约,汪星宇还考了调酒师的证以及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的一级,现在还在清华大学上文创金融的班。”他说,“沈从文先生的文章里告诉我们,相对于权、钱、名利来说,智慧才是更会给我们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
汪星宇希望在35岁去读博士之前,能把这个项目做成——创造两个新的品类。一个词叫“乡土研学”与“出国游学” 做对标,让未来,所有的孩子在18岁以前,纽约、巴黎、北上广深要去,也要去农村看一看。另一个词叫“城市职旅”,希望乡村孩子也可以获得像城市孩子一样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的课程。 2021年,我们团队希望写一本书,就叫《乡村笔记》。“今天,大家想到中国农村,想到的第一本书就是《乡土中国》,但那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讲授乡土社会学课程时的讲义,是80年前的中国农村,我们希望在这一年在全国24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做田野调查,通过青年人的视角,再写一本介绍中国乡村书。生活在城市的我们,需要这些经历来支撑我们回答‘What is China Like?’这样的问题,也希望本书会成为青年人了解乡村的一个通识读本。”汪星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