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中国有近一千八百年都走在世界前列,从秦汉至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极为辉煌的时刻,都有站在世界巅峰的实力。
然而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看,清朝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负面,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这个王朝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给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了不可忘却的耻辱。
清王朝建立之初也曾辉煌一时,但随着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内部腐败,终究落后于西方。不过被欺辱之后,清王朝也曾努力变革增加自己的实力,比如筹办海军、推行新政等。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政府也效仿西方为出国的中国人签发过护照,其中有一句话读来不免让人扎心,当时的国力虽弱,但说话很霸气,但也很无奈。
一、晚清的护照
护照这种东西对于当今人们来说其实并不新鲜,只要是出国的人,不管是为了出去执行任务还是工作,亦或者旅行,都要先拿到护照才能出境。
简单来说护照就像是国家给公民的一个证明身份的证件,到了外国之后就能证明自己的国籍、身份等,有些国家没有护照是入不了境的,否则擅自闯入就是犯法,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来不怕外国的入侵,尤其是汉明时期,常打得周边国家俯首称臣。
明朝时皇上专门派郑和率领船队几度下西洋,与异国友邦建立良好关系,然而到了清朝中期,皇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与外国互通有无,索性关了国门自己过日子,结果百年后被列强欺辱。
但事实上,晚清时期还真存在护照,而且当时的护照很特别,与当今护照的外观有很大差别。
受西方列强影响,晚清时期官方、民间与西方各国的联系逐渐密集,为了管理出入境百姓,清政府为出国的人专门发放了“护照”。
这种护照其实就只有一页纸,抬头写着大大的“护照”二字,因为当时很少有照片,所以护照的主要内容就是描述持有人的外貌身形,比如身高、体重、特征等等,所以内容很多,据说最大的一张足有80公分长、50公分宽。
由此可见当时的护照与如今的护照有很大不同,不过最让人深有感触的还是护照上写着的一句话,“持护照过境时,请按照约定给予保护,并且查验放行,切勿为难阻碍”。
这句话读起来犹如豹尾般简短有力,寥寥数语就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坚决和霸气。
难得的是,清政府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正在灭亡的边缘挣扎,面对西方各国的坚船利炮几乎无还手之力。
然而几千年积存下来的大国风范并没有随着强敌的打压而消散,它体现在方方面面,就连一纸简单的护照也难掩霸气。
二、中国“护照”由来已久
如果从护照的功能去定义,其实这种东西在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华大地上,只不过那时候它有别的名字。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用竹简、木板等材料做成证件,凭此出入国家边境,当然也有些级别比较高的人会用金玉来做,上边刻着的内容与现代签证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
战国时的这种“护照”被称为“封传、契、符节”等,而隋唐时期则多称为“鱼符”,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鱼一样的符节。
《新唐书·车服志》中有云,“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意思是贴身带着鱼符,好让别人知道自己身份的贵贱,当时三品以上官员用黄金做鱼符,五品以上用银子,六品以下则多为铜。
宋朝之后“鱼符”被废除,到了明朝开始流行“牙牌”,这种证件上会刻着持有人的官职、身份等信息,出关入关的时候只需要给别人看一下就可以证明身份。
牙牌其实也会分等级,好一些的牙牌由象牙或者金银制作而成,次一点的则用铜铁打造,所以外观上有很大差别。
结语
从清朝政府在护照上的表述语气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还是比较霸气的,至少心气儿还很高傲。不过现实很残酷,尽管话说得很霸气,最终还是敌不过列强的坚船利炮。
好在经过百年的蛰伏,如今的中国已然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虽然我们对外的态度不够高傲,但祖国的实力足以让每一位国人挺直腰杆,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国家强盛了,人们才能富足,才能更有尊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