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新推行“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村企合作模式,引进知韵实业制衣厂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群众就业、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实现“三方共赢”。村企联建搭台,激活就业岗位。面对辖区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就业渠道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困境,乐白道街道党工委引入知韵制衣厂,积极探索“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合作模式,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就业岗位,满足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需求。企业以“20年长租”形式租赁村集体土地,为村集体提供前10年每年13.5万元、后10年每年增至16.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村集体形成了可持续的“活水”财源。企业厂房租金较平均水平每年可节省20万元,实现了降本增效、扩大发展。企业依托“沿海接单+内地生产”的运营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外贸企业深度合作,带动稳定就业80余人、灵活就业40余人,有效吸引并留住了本地劳动力。优化服务破题,打造暖心港湾。紧盯务工群众子女照护、就近就餐、就便住宿等需求,量身提供暖心服务,提升就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针对务工妇女及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题,在车间内专门开辟“童心驿站”,配备娱乐设施、图书角及课桌椅,招募志愿者每日下午提供免费的作业辅导与托管服务,40名员工实现了上班、带娃两不误,30余名曾因育儿放弃外出或就业的妇女实现了“带娃上岗”。同时,推行灵活的弹性工作制,员工可根据接送孩子、照顾老人等需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针对就餐需求,由企业补贴开办职工食堂,提供普惠工作餐,日均服务150人次。针对住宿需求,盘活闲置房屋资源,由企业改造为免费职工宿舍,或为外租房员工按月提供补助,降低员工生活成本。强化系统支撑,畅通成长渠道。围绕岗位推送、就业培训、增收进阶等方面,完善支持配套,确保岗位及时送达、技能快速上手、增收多重适配。通过与开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智慧零工”大数据信息平台,自动生成电子工单、精准核算薪酬,实现用工管理数字化,并基于员工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等特征,精准画像向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有效促进灵活就业与精准用工持续对接。截至目前,已向辖区内40余名潜在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依托稳定外贸订单,工厂建立“以单定产、以产促培”机制,设立“新手—熟练工—技师”三级带薪培训体系,助力零基础村民快速成长为技术工人。建立人性化的预付薪酬制度,为遇突发困难的员工提供预支通道,年均垫付额约10万元,既保障了员工收入增长,又体现了管理温度。杨楠 漆保林(开远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红河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新推行“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村企合作模式,引进知韵实业制衣厂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群众就业、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实现“三方共赢”。
村企联建搭台,激活就业岗位。面对辖区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就业渠道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困境,乐白道街道党工委引入知韵制衣厂,积极探索“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合作模式,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就业岗位,满足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需求。企业以“20年长租”形式租赁村集体土地,为村集体提供前10年每年13.5万元、后10年每年增至16.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村集体形成了可持续的“活水”财源。企业厂房租金较平均水平每年可节省20万元,实现了降本增效、扩大发展。企业依托“沿海接单+内地生产”的运营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外贸企业深度合作,带动稳定就业80余人、灵活就业40余人,有效吸引并留住了本地劳动力。
优化服务破题,打造暖心港湾。紧盯务工群众子女照护、就近就餐、就便住宿等需求,量身提供暖心服务,提升就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针对务工妇女及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题,在车间内专门开辟“童心驿站”,配备娱乐设施、图书角及课桌椅,招募志愿者每日下午提供免费的作业辅导与托管服务,40名员工实现了上班、带娃两不误,30余名曾因育儿放弃外出或就业的妇女实现了“带娃上岗”。同时,推行灵活的弹性工作制,员工可根据接送孩子、照顾老人等需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针对就餐需求,由企业补贴开办职工食堂,提供普惠工作餐,日均服务150人次。针对住宿需求,盘活闲置房屋资源,由企业改造为免费职工宿舍,或为外租房员工按月提供补助,降低员工生活成本。
强化系统支撑,畅通成长渠道。围绕岗位推送、就业培训、增收进阶等方面,完善支持配套,确保岗位及时送达、技能快速上手、增收多重适配。通过与开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智慧零工”大数据信息平台,自动生成电子工单、精准核算薪酬,实现用工管理数字化,并基于员工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等特征,精准画像向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有效促进灵活就业与精准用工持续对接。截至目前,已向辖区内40余名潜在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依托稳定外贸订单,工厂建立“以单定产、以产促培”机制,设立“新手—熟练工—技师”三级带薪培训体系,助力零基础村民快速成长为技术工人。建立人性化的预付薪酬制度,为遇突发困难的员工提供预支通道,年均垫付额约10万元,既保障了员工收入增长,又体现了管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