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就业“小车间”编织民生“大幸福”

近年来,红河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新推行“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村企合作模式,引进知韵实业制衣厂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群众就业、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实现“三方共赢”。村企联建搭台,激活就业岗位。面对辖区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就业渠道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困境,乐白道街道党工委引入知韵制衣厂,积极探索“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合作模式,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就业岗位,满足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需求。企业以“20年长租”形式租赁村集体土地,为村集体提供前10年每年13.5万元、后10年每年增至16.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村集体形成了可持续的“活水”财源。企业厂房租金较平均水平每年可节省20万元,实现了降本增效、扩大发展。企业依托“沿海接单+内地生产”的运营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外贸企业深度合作,带动稳定就业80余人、灵活就业40余人,有效吸引并留住了本地劳动力。优化服务破题,打造暖心港湾。紧盯务工群众子女照护、就近就餐、就便住宿等需求,量身提供暖心服务,提升就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针对务工妇女及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题,在车间内专门开辟“童心驿站”,配备娱乐设施、图书角及课桌椅,招募志愿者每日下午提供免费的作业辅导与托管服务,40名员工实现了上班、带娃两不误,30余名曾因育儿放弃外出或就业的妇女实现了“带娃上岗”。同时,推行灵活的弹性工作制,员工可根据接送孩子、照顾老人等需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针对就餐需求,由企业补贴开办职工食堂,提供普惠工作餐,日均服务150人次。针对住宿需求,盘活闲置房屋资源,由企业改造为免费职工宿舍,或为外租房员工按月提供补助,降低员工生活成本。强化系统支撑,畅通成长渠道。围绕岗位推送、就业培训、增收进阶等方面,完善支持配套,确保岗位及时送达、技能快速上手、增收多重适配。通过与开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智慧零工”大数据信息平台,自动生成电子工单、精准核算薪酬,实现用工管理数字化,并基于员工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等特征,精准画像向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有效促进灵活就业与精准用工持续对接。截至目前,已向辖区内40余名潜在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依托稳定外贸订单,工厂建立“以单定产、以产促培”机制,设立“新手—熟练工—技师”三级带薪培训体系,助力零基础村民快速成长为技术工人。建立人性化的预付薪酬制度,为遇突发困难的员工提供预支通道,年均垫付额约10万元,既保障了员工收入增长,又体现了管理温度。杨楠 漆保林(开远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红河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新推行“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村企合作模式,引进知韵实业制衣厂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推动群众就业、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实现“三方共赢”。

村企联建搭台,激活就业岗位。面对辖区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就业渠道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困境,乐白道街道党工委引入知韵制衣厂,积极探索“村出场地人力、企供订单技术管理”的合作模式,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就业岗位,满足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需求。企业以“20年长租”形式租赁村集体土地,为村集体提供前10年每年13.5万元、后10年每年增至16.5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村集体形成了可持续的“活水”财源。企业厂房租金较平均水平每年可节省20万元,实现了降本增效、扩大发展。企业依托“沿海接单+内地生产”的运营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外贸企业深度合作,带动稳定就业80余人、灵活就业40余人,有效吸引并留住了本地劳动力。

优化服务破题,打造暖心港湾。紧盯务工群众子女照护、就近就餐、就便住宿等需求,量身提供暖心服务,提升就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针对务工妇女及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题,在车间内专门开辟“童心驿站”,配备娱乐设施、图书角及课桌椅,招募志愿者每日下午提供免费的作业辅导与托管服务,40名员工实现了上班、带娃两不误,30余名曾因育儿放弃外出或就业的妇女实现了“带娃上岗”。同时,推行灵活的弹性工作制,员工可根据接送孩子、照顾老人等需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针对就餐需求,由企业补贴开办职工食堂,提供普惠工作餐,日均服务150人次。针对住宿需求,盘活闲置房屋资源,由企业改造为免费职工宿舍,或为外租房员工按月提供补助,降低员工生活成本。

强化系统支撑,畅通成长渠道。围绕岗位推送、就业培训、增收进阶等方面,完善支持配套,确保岗位及时送达、技能快速上手、增收多重适配。通过与开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智慧零工”大数据信息平台,自动生成电子工单、精准核算薪酬,实现用工管理数字化,并基于员工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等特征,精准画像向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有效促进灵活就业与精准用工持续对接。截至目前,已向辖区内40余名潜在待业村民定向推送岗位信息。依托稳定外贸订单,工厂建立“以单定产、以产促培”机制,设立“新手—熟练工—技师”三级带薪培训体系,助力零基础村民快速成长为技术工人。建立人性化的预付薪酬制度,为遇突发困难的员工提供预支通道,年均垫付额约10万元,既保障了员工收入增长,又体现了管理温度。

THE END
0.云南党建引领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各地还充分发挥劳务公司、驻省外劳务工作站联系企业多、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对有扩大生产、投资合作意向的企业,主动对接、牵线搭桥,积极招引将其车间厂房建到劳动力输出地。红河州元阳县长期向广西贵港市输送工人,通过劳务公司了解到当地的德熙纺织厂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后,及时对接洽谈,推动该公司在元阳创办服装加工车间,盘活闲置资产2500 jvzquC41yy}/3;8930io1;5471621;81CTZJ3@8982913:634;=80|mvon
1.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归雁”安全感、幸福感拉满!近期,多地复工复产火热进行,在云南镇雄,当地通过政策扶持、兴建园区等方式,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之前很多外出务工的群众能够返乡发展,也助力当地产业振兴。 眼下,镇雄县的几个产业园区已经陆续复工复产,面对节后增长的订单量和用工需求,当地在园区里多次开展现场招聘会,不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也前来应聘。 记者走进一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7658<16>>63:6349783
2.凤凰县禾库安置区“劳务输出”实现就业全覆盖凤凰要闻劳务输出工作会现场。 劳务输出就业报名登记现场。 扶贫车间就业一角。 红网凤凰县分站7月29日讯(通讯员 夏海生)7月28日,正值凤凰县禾库镇烤烟农忙时节,为了进一步缓解用工单位招工难,群众就业难等问题,由凤凰县发改局驻安置区工作队及管委会联合在三楼会议室召开禾库安置区“劳务输出”工作推进会,共180余人参加。 jvzquC41ycv/hq}yy0io1ltpvgtu1;5431681;>1;9787?60jvsm
3.务工车间搬进村幸福生活来敲门红河州是人力资源和劳务输出大州,近30万人在省外务工。劳动力外流虽带来收入增长,却也加剧了本地企业招工难、留守家庭照料难等问题。如何破局?红河州以实干实绩给出答案:推动产业下沉、空间重构,把生产车间建到村头寨尾,让就业岗位扎根乡土。 近年来,红河州以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突破口,盘活闲置资产,延伸jvzquC41yy}/jq3ep1ojqOkpo0uryg1euovnsv13<68;7247673<757;6:0qyon
4.贵州金沙: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近年来,金沙县积极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岗位作用,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劳务输出和稳岗就业,帮助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自2018年以来,金沙县累计开发护林员、护洁员、护路员等就业扶贫公益岗位,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加收入。 就业帮扶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机器, 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7134891l6;6:88/=5467<3:7mvon
5.云南威信:车间建在“家门口”圆群众就业梦近年来,云南省威信县以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主线,千方百计盘资源、招小商、育产业、拓岗位、促就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家住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过街楼村的村民廖绍芳长期在浙江、广东等地务工,自从以竹笋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云南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2024年入驻威信县双河工业jvzq<84{p0vfqyqg0eun0ls1p4532;:125751l8946;7/=6385;427mvon
6.抚州临川区:村组小车间富民好去处地方新闻据了解,临川是劳务输出区,每年有20多万青壮年外出务工,妇女儿童留在家乡。为增加留守妇女的收入,该区大力推进村组车间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让更多的企业把生产线搬到村组,并对吸纳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0人的企业给予相应奖补。 2020年以来,临川区积极引导各乡镇、村组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农房、校舍、厂房、市场、仓jvzq<84fh0pw}m0ep5nu{i142852@4v42852@69a3;4:?>660nuo
7.劳务输出方案(精选20篇)1、甲、乙双方对劳务输出职工进行变更的,要相应修改职工名单,并由双方签字盖章。 2、乙方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退回劳务输出职工,或者甲方需提前招回劳务输出职工,应提前___个工作日书面通知对方,并协商一致。 3、甲方承担劳务输出职工的用人单位义务,乙方承担劳务输出职工的用工单位义务。 七、劳务jvzquC41yy}/fr~khctxgw3eqo5xq{i1ncuxw|mwej{gcwlcp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