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业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关乎社会繁荣稳定的减压器。随着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国际局势动荡与地区冲突风险,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的脱嵌等因素影响,全球青年就业面临不小挑战。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高度关注青年就业,从宏观政策规划、中观教育系统改进、微观青年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等方面着手,旨在改善青年就业环境,提高青年就业数量与质量,优化青年就业结构,增进青年就业韧性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劳动组织指出,在低收入国家,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结构性失衡难题。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就业岗位创造与工作环境改善面临瓶颈,技术革新对提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效果也不及预期。青年失业问题尤为突出,低收入国家的年轻人因教育资源匮乏、职业技能不足,在求职市场中竞争力薄弱,难以获得优质就业机会,这一困境也折射出教育与就业衔接的重要性。此外,贸易低迷、劳动力流动受限等因素,也进一步阻碍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国际劳工组织发布《2025年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趋势》(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25),旨在整合各方智慧与经验,推动国家、区域及全球层面协同施策,为破解就业难题、促进社会公正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全球就业市场的现状与挑战
2024年,全球就业随着劳动力增长而扩大,使全球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与2023年基本持平。这一数字看似乐观,但背后隐藏着就业增长乏力、体面工作赤字严重等深层次问题。就业增长未能显著缩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差距,尤其是在非正规就业、性别平等和青年就业方面。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潜力,也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构成了威胁。2024年经济增长率为3.2%,低于2023年的3.3%和2022年的3.6%。尽管通胀率有所下降,但工资增长并未完全弥补新冠病毒造成的收入损失。此外,投资率再次下降,能源价格上涨也对工业生产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制约了就业市场的改善。预计到2024年,全球劳动力参与率将稳定在61.0%,暂时遏制参与率长期下滑的趋势。然而,在这一看似稳定的全球比率背后,隐藏着显著的跨区域差异。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略有下降;中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也出现下降,主要归因于人口老龄化;而中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则有所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印度农村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增长。
在过去十年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了0.8%,这主要源于低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的结构性下降,以及高收入和一些中上收入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全球趋势相反,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妇女参与率有所上升。事实上,若非人口结构的变化,全球劳动力参与率在过去十年中本应上升0.1%。在中等收入国家,妇女的参与率在至少某些年龄组中实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青年男子的参与率下降幅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反映出他们在融入劳动力市场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尽管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但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在过去几年中仍实现了大幅增长。这一增长促使所有年龄组的人,尤其是妇女和55至64岁的人群,重新加入劳动力大军。各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的大幅提升,足以抵消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老年人比例的上升往往会降低所有15岁及以上人口的总体劳动力参与率。如果各年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没有如此强劲的增长,特别是妇女参与率的显著提升,那么高收入国家的总劳动力参与率就会因人口老龄化而下降2%。
在劳动力参与方面,性别差距依然十分突出。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数量远远低于男性,这无疑意味着各国在挖掘提升生活水平的潜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一些地区,尽管性别差距有所缩小,但这并非得益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而是由于男性参与率,尤其是年轻男性参与率的持续下降。令人遗憾的是,年轻男性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并非主要是因为教育水平的提升。实际上,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近年来“尼特族”即处于未就业、未接受教育或培训(NEET)状态的男青年比例有所上升。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男青年的非就业、未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比例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了近4个百分点,这使得许多男青年缺乏成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也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各种冲击时更加脆弱。
二、各地区的就业和社会趋势
1. 非洲:经济增长与就业挑战并存
2024年非洲GDP预计增长3.3%,2025年预计增长至4.1%。非洲的GDP增长受到人均GDP增长缓慢的持续挑战。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北非的工作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就业和劳动力增长,导致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与人口比率下降。2024年,北非的劳动适龄人口为1.85亿。除此之外,该地区青年失业率特别高,尤其是青年妇女。2024年,北非青年(15-24 岁)的失业率为 22.8%,是世界上所有区域和次区域中最高的之一,仅次于阿拉伯国家的 27.5%。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则面临非正规就业和在业贫困问题严重的挑战。非正规就业占比高达86.6%,极端贫困和中等贫困现象依然严重,约62.6%的家庭生活在中等贫困线以下。此外,青年失业问题尤为突出,北非青年失业率高达22.8%,青年妇女失业率更是高达37.9%,反映了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艰难处境。
2.美洲:不平等与低生产率增长制约发展
尽管美洲大部分地区GDP增长放缓,但失业率相对稳定。2024年美洲GDP增长率为2.4%,预计2025年将放缓至2.3%和2.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非正规就业占比高,约占总就业的52%。同时该地区的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低参与率与高失业率,深刻反映出性别差异的普遍存在。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尽管2024年劳动力总体参与率稳定在 62.6%,但性别鸿沟显著——男性劳动参与率达 74.6%,远高于女性。
而在北美,加拿大和美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与技能不匹配带来的双重挑战,劳动力与技能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人口结构老化、移民数量预期锐减,加之技能供需错位,导致特定行业和职业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持续性压力。对此,加拿大政府于2021年出台相关立法,通过推动有针对性的技术移民政策,力求填补技能缺口,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冲击。
3.阿拉伯国家:性别差距与青年失业问题突出
阿拉伯国家内部,石油净出口经济体与石油进口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路径持续分化。整体来看,受益于经济复苏态势,阿拉伯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显著提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其GDP增长率预计达1.5%,彻底扭转2023年零增长的局面,摆脱新冠疫情等多年震荡带来的低迷影响。经济向好趋势有望延续,预计2025年GDP增长率将进一步提升至 4.1%。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多样化对于海湾合作委员会经济体而言,将在驱动增长方面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数据显示,非海湾合作委员会经济体 2024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仅为0.5%,不过到2025年有望显著提升至3.7%。阿拉伯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显著性别差距和青年失业问题。国家劳动力参与率在2024年为49.2%,同比保持相对不变。这一相对较低的比率是由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特别低,2024年为19.2%,而男性为73.6%。许多经济体正在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阿拉伯国家也不例外。鉴于存在重大性别差距,阿拉伯国家需要加大努力,确保新技术的发展不会扩大这些差距,确保这些技术的采用能使女性和男性一样受益。
4.亚洲及太平洋:增长动力与就业挑战并存
当前,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呈现 “冷热不均” 态势,南亚与东南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东亚增长步伐却持续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4 年亚太地区GDP增长率约为4.4%,预计 2025 年仍将维持 4.3% 的高位。
细分区域来看,尽管东亚2024年GDP增长率达3.8%,2025年预测增长率为 3.5%,相较全球其他次区域依然亮眼,但与新冠疫情前2006 - 2019年5.8%的长期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失速。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紧密相关。而在南亚,印度凭借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成为区域发展的 “顶梁柱”,预计该次区域 2024年、2025年 GDP 将分别增长 6.2%、5.8%,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南亚劳动力市场存在显著短板,女性参与率仅 31.4%,与男性 76.7% 的参与率形成全球最大的性别差距鸿沟。尽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整体参与率下滑趋势,但非正规就业泛滥、在业贫困等问题依旧突出。
5.欧洲和中亚:劳动力短缺与生产率增长放缓
尽管北欧、南欧和西欧经济扩张步伐不及预期,但欧洲和中亚地区整体仍将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和中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为1.8%,与2023年基本持平,2025年有望微增至1.9%。相较于过去十年1.7%的年均增长率,这样的增速表现相对平稳。从次区域来看,经济增长呈现明显分化。北欧、南欧和西欧2024年增长率仅为1%,预计2025年升至1.4%,增速最小;东欧地区2024年增长率达3.1% ,不过2025年预测值降至 2.1%;中亚和西亚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24年增长率为3.2%,2025年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3.3%。欧洲大部分地区持续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行业。此外,欧盟生产率增长缓慢预计将拖累实际工资增长,进一步加剧经济不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欧洲经济的竞争力,也对其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欧洲国家需要采取更加综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劳动力短缺和生产率增长放缓等问题。
三、探索解决方案
1.有效应对生产率放缓
生产率增长放缓是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技术进步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整体生产率增长并未如预期般提升。空间不平等现象是导致生产率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而制约了整体生产率的提升。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综合的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产业政策需要解决空间不平等问题,通过诱发积极的溢出效应来平衡地区发展。比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推动经济多样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来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此外,加强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改善空间不平等并非唯一目标,因为产业政策可能引发拥堵效应,特别是在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地区,这可能阻碍经济增长和生产性就业。
2.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各国政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确保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平衡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避免产业政策导致的空间不平等现象加剧?
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产业政策;同时加强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构建宏观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有形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5G 网络、数据中心)的公共投资,推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配置,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此外,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也是提高产业政策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