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微信公众号、豆瓣、微博、小红书,还是抖音、b站等各大社交平台上,一说起“好望角”丛书,很多读者都会被这套包圆了颜值与内涵的世界史图书所种草、“入坑”。
“好望角”丛书现在出了多少本了?下一本是什么?这是在我们各个社交账号留言区经常看到的友好“催更”。
最近,这个系列又有新动向了。丛书新成员已经陆续攒到了16位。为了方便大家检索搜寻,我们将这16本图书整理成合集,一起“追更”的朋友,记得收藏好哦。
01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作者:[以色列]丹尼尔·戈迪斯
译者:王戎
校译:宋立宏
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
《新周刊》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晶报·深港书评》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以色列是一个小国,但建国以来一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既受到许多人青睐,也常常成为抨击的对象。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众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如此严重的分歧?
为什么以色列会做出这些决策?它的未来将会怎样?
戈迪斯带我们重温以色列历史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式事件,向我们介绍一位位凭借满腔热血和强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既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也指出了这个国家犯下的错误,追溯了其在国际上长期受到孤立的根源。
02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作者:[美]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钟鹰翔
审校:朱永彪
入围“美国北加州图书奖”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激进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03
《被掩盖的原罪:
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
作者:[美]爱德华•巴普蒂斯特
译者:陈志杰
2015年美国历史学家协会
“艾弗里•克雷文奖” “西德尼•希尔曼奖”
2014年度《彭博观点》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最大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棉花的世界市场,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富裕国家。
巴普蒂斯特结合奴隶的口述、种植园的相关记录,以及报纸、政客、企业家、逃亡奴隶的有关陈述,对美国历史作了全新而又大胆的解读。他不仅讲述了奴隶的生存欲望和反抗,还揭示了美国霸权深处的暴力,而正是这种生存欲望和反抗终结了奴隶制,并创造了支撑美国最深层次自由梦想的文化。
04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作者:[英]尤金•罗根
译者:廉超群 李海鹏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
《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
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05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作者:[日]加藤阳子
译者:章霖
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
豆瓣年度好书top10(历史文化类)
得到年度最值得听的新书解读
kindle年度选书推荐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
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日本的平民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06
《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
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以色列]阿米尔·鲍伯特
译者:王戎
从无人机到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小国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国的。当然,以色列的“强”并不在体量,而在创新和效率上。
作为21世纪探索战争模式的先锋,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以色列研发出许多新型武器,并通过改装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续性和致命性。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应对同样的挑战,但许多国家纷纷学习以色列的经验,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可以说,以色列已成为全世界的武器研发实验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些研发成果在军事上和地缘政治上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尔·鲍伯特在书中讨论的重点。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同以色列国防体系保持着密切联系,本书可以说是一份来自前线的调研报告。
07
《横渡孟加拉湾:
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
作者:[印度] 苏尼尔•阿姆瑞斯
译者:尧嘉宁
校译:朱明
美国历史学会约翰•理查德奖
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书
今天,世界上每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居住的国家毗邻孟加拉湾。孟加拉湾曾经是全球化历史的核心,在20世纪后半叶遭到遗忘,今天重新崛起的区域。孟加拉湾整体区域的兴衰,见证了人类现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一,是了解亚洲乃至全球未来的关键。
《横渡孟加拉湾》是一个关于经济整合和移民迁徙的大型故事,也是一部文化接触和融合的历史。苏尼尔•阿姆瑞斯首次将该区域放在世界历史的中心,整合人类和环境的历史,挖掘大量史料,以优美的文笔、抒情的柔情和细致的关注,全景再现了南亚、东南亚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展现了人类在塑造海洋环境方面的力量和局限。他对该区域历史的生动回顾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为理解和应对亚洲乃至全球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
08
《战争的战争(1618—1648):
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作者:[德]约翰内斯•布克哈特
译者:马绎
校译:孟钟捷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近代欧洲极具灾难性、后果极为严重的战争。这场多年无法结束的战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疯狂的暴力行为与毁灭性灾难,在德意志人的集体意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从全新的视角,聚焦三十年战争期间一次次的和平尝试和一次次无限接近和平的时刻,以“和平”为红线串起了这部战争史。作者深入而透彻地剖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背后的种种博弈,直指政治活动家们真正的利益所在。
09
《毁灭与重生:
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
作者:[日]古川隆久
译者:章霖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战争过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
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遵循战前、战时、战后的时间维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昭和是尚未完结的过去,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这是一部权威学者将昭和激荡的64年尽收其中的“决定版”。
10
《走向“最后关头”:
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作者:[美]柯博文
译者:马俊亚
为什么蒋介石在日本侵占中国后采取不抵抗政策?
为什么中国开启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的建筑师是毛泽东,而非蒋介石?
不断增长的民意力量在当时的中国政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美国知名史学家柯博文从局外视角,剖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11
《伊朗:
被低估的文明与未完成的变革》
作者:[英]迈克尔•阿克斯沃西
译者:赵乙深
伊朗(波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也是全球为数不多仍保持着自身文明独特性的国家。时至今日,作为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伊斯兰大国,伊朗以其丰富的能源储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即便如此,伊朗看起来却一直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为什么伊朗政府公然表示不愿适应西方意识形态?伊朗何时、何故转为什叶派国家?哪些因素诱发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伊朗的核计划真是为了拥有核武器吗?哈梅内伊是否是独裁者?究竟是谁在掌管这个国家?一系列与伊朗相关的疑问呼之欲出。要解答这些疑问,必须深入了解伊朗历史。
本书通过问答的方式,逐一解释了与伊朗密切相关的那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与演变过程。作者一改通常从西方和外交视角落笔的历史写法,立足伊朗本国文明发展历程,着眼伊朗国内文化、经济、政治、人民的真实面貌,为世人迅速了解当代伊朗何以如此、何以至此、将何去何从,提供了新的、更丰满的解答。
12
《钻石、黄金与战争:
英国人、布尔人和南非的诞生》
作者:[英]马丁•梅雷迪斯
译者:李珂
南非曾是一个英国殖民地、布尔共和国和非洲酋长领地共存的混乱地区,这片土地被认为毫无价值,直到探矿者们发现,这里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钻石和黄金矿藏。一场争夺南非土地控制权的血腥冲突由此拉开了帷幕。
英国人与布尔人展开了激烈争夺,甚至不惜发动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昂贵、最血腥、最屈辱的战争,最终,英国重创了布尔共和国。现代南非便是在这一混乱、激烈、痛苦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整个19世纪,展示现代南非诞生的血与泪。
13
《天堂之奶:一部鸦片全球史》
作者:[英] 露西•英格里斯
译者:徐海幈
Fivebooks 年度好书推荐
在人类寻求短暂解脱的过程中,鸦片有着特殊的“魔力”。每天,它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慰藉,确保医疗护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它也让很多人产生了毒瘾,加剧了人类社会最恶劣的堕落和剥削现象。从古至今,鸦片作为一种无可匹敌的商品,以合法或非法商品的形式遍布全球。
在本书中,著名的文化历史学家露西•英格里斯将带领我们经历一场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当今美国、从罂粟乳汁到海洛因、从吗啡到人工合成鸦片的史诗之旅,客观审视鸦片这种引人关注的物质,从人类最初对它的使用及背后的原因入手,展现人类与这种魅人物质的交往史。
一部鸦片史,半部是金钱对人性的嘲讽,半部是肉体与精神的悲歌。这是一个关于成瘾、贸易、犯罪、战争、文学、医学,尤其是金钱的故事。正如这部视野雄阔、包罗万象的作品所深刻揭示的,鸦片的历史就是我们人类的历史,它能让我们了解到自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14
《意大利与中国》
作者:[意]白佐良,[意]马西尼
译者:萧晓玲、白玉崑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摇篮,两国间的交往也岁月绵长。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关系史的名著,横跨两千多年,介绍了从古罗马时期到1911年间中国和意大利交往的历程,追溯了两国关系史上的突出阶段,呈现了两国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变迁,对两国交往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最有趣味的事件加以叙述,谱写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动人篇章。
本书由享誉中外的著名汉学家白佐良、马西尼通力合作写成,充分展现了两位作者的深厚汉学功底,他们在历史“重建”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大量的中西史料和证词,娓娓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相遇的过程和影响。
15
《两个世界:
19世纪一个阿拉伯人的欧洲观察手记》
作者:[埃及]里法阿•拉费阿•塔赫塔维
[英国]丹尼尔•L.纽曼
译者:廉超群
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盖过了东方世界曾经的辉煌。作为向西方开放贸易的东方国家之一,埃及也迫切地渴望参与其中,并分享果实。于是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最新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里法阿•塔赫塔维便是埃及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留学生们来到了当时欧洲的中心——法国,展开了为期5年的访问和学习。在此期间,塔赫塔维以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下了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观察,更是将现代性思想融入其中。当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与标榜“理性”和“科学”的欧洲社会,通过一群留学生相遇时,塔赫塔维仿佛身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让他的观察陷入矛盾的漩涡:如何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欧洲反绝对主义思潮与埃及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塔赫塔维不断遇到,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阿拉伯世界接触启蒙时代欧洲社会的先行者,塔赫塔维不仅将现代性的思想带回了祖国,也为近代以来,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思想碰撞,提供了一份宝贵且鲜活的案例。
16
《为了国家,不惜一切:本-古里安传》
作者:[以色列]汤姆•塞格夫
译者:李栋 单凌
美国犹太图书奖获奖作品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17
选购指南
【16册全集套装】
【5周年套装礼盒】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