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移民国家,你头脑里最先跳出来的有哪些国家呢?
早在2016年,日本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移民大国了。
在日本申请经营管理签证,初期投资的门槛只有500万日元,投资的公司也完全在自己的名下,公司的经营,也全都是自己说了算。
Hi、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
社长带你看日本,大家好,我是社长刘洋。今年春节的时候,加拿大移民局在大年初二狂送“春节大礼包”——把经验类移民(CEC)候选池里的全部申请人27332人一次性捞起,所有申请人全部被移民部录取。虽然这事儿在移民圈算是个大新闻,但普通人看来也没什么,毕竟加拿大在人们印象里就是个传统的移民国家,不过是一次多给几个名额而已。
提起移民国家,你头脑最先跳出来的有哪些国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的移民目的地?还是新兴的希腊、塞浦路斯或是某个太平洋岛国?没错,这些都是大家经常谈论、媒体不时报道的移民目的地。但你可能没想到的是,像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大家眼里的传统移民大国,在全世界的移民国家排名中竟然连前5名都排不进去。相反,有一个在我们印象中基本和移民不沾边的国家竟然排在他们前边——没错,就是日本。而且 早在2016年,依据35个主要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统计数据,日本就已经高居全世界移民国家排名第4位。仅排在德国,美国和英国之后。 而这些年来,德国、英国涌入的中东难民比较多,所以日本的移民数据比较有含金量。
这个统计结果意不意外?可不管有多么超出认知,不能否认的是日本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移民大国了,而且还是隐形的。既然谈移民,咱们就先谈一下移民的概念。因为日本政府和国际组织间对移民概念的认定还是存在一些分歧的,也正好先说下为什么会这样。
依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定义,“居住在国外超过一年的人”无论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都算移民了。这么算所有在日本居住超过一年的外国人都算移民。但是 日本政府一直以来的政策导向都是:我们只接受外国劳动者,而不接受移民。 把 “移民”和“外国劳动者”区别对待,时刻强调不采取移民政策的立场。现在执政的自由民主党保障劳动力特别委员会还特别定义,“移民=入境时具有永久居留权的人”和“从事工作的人不是移民”。这样其实就将绝大部分长期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排除在移民这个范畴以外了。不过社长看来,一个人的长住地,工作地都在这儿,家人老小也在这,还和当地人一样交税,享受一样的福利,即便没有永居身份,或是改变国籍,那事实上也已经移民了。所以社长还是比较认可联合国对移民的定义,我们今天谈论日本移民也是以这个定义为基础的。
日本对移民的定义与国际社会的看法之所以完全不同,主要还是日本只要劳动力、不要移民的政策思路决定的。当然这种政策思路,主要来自于日本民众对移民的担忧。 最近40多年来,日本政府虽然不断以招收劳动力的名义吸纳全世界大量的移民来日本工作,但在宣传口径上一直极力弱化移民的概念 ,因为在日本政府眼中,外国人劳动力都是「期间限定労働力」,或者说是「外国人使い捨て」,说白就是限定时间的劳动力或者一次性使用的外国人,规定了他们在日本的在留时间,到期必须回国,不能留在日本。
日本把短期劳工政策转变为有规划的长期移民政策节点是2008年。 当时日本人口达到顶峰的1.281亿并开始下滑,在同一年,意识到人口要开始减少的日本政府推出了“ 30万留学生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要接纳30万名国际学生。这个计划已经在2017年提前达成, 2017年日本接收留学生的人数达到了311505人。
之所以说是政策的转折点,是因为原来的移民政策,都只注重解决当下的劳工短缺,而且人为的为这些劳工留在日本设置了很多限制,比如大量以研修名义来日本的务工人员,期满必须离开日本等等。研修生制度名义上是让来日本的研修人员学到先进技术,必须回国学以致用。实际上是因为来自亚洲和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力十分充足,根本不愁招不到人。所以也就没必要费心让他们留下来了。
而到了2008年,日本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开始减少的时候,日本政府才开始意识到未来只靠短期劳工是不足以支持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还需要吸引更多在日本有职场竞争力、并且有意愿长期在日本生活下去的年轻人,而留学生是最符合这个要求的人群。所以 这个政策制定之初就不单纯只是想招留学生,而是想让留学生在校期就通过学校开始适应日本社会,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在日本社会扎根下来。
除了留学生以外,还有通过就业支援和创业支援、促进企业方面的意识改革、提高对留学生的接纳度,全方位促进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日本工作。 留学生毕业就职大部分持有的是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签证,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工作签证。 这个政策的效果从工作签证持有人的数量变化就能看出来,对吸引年轻人来日本工作是非常有效的。来自日本政府的最新统计数据,持有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签证的外国人已经从2008年的67291人增长到2020年末的288995人。
除了“30万留学生计划”以外,日本政府也一直努力吸引高端外国人才,比如2000年实施的“ IT基本战略 ”就提出2005年前要吸引3万名技术人员的目标。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 高端人才积分制 ”,即将学历、年龄、年薪等条件量化为积分后达到一定标准的外国人认定为高端外国人才,到 2015年日本还推出了高度专门职签证,就是俗称的高度人才签证。
高度人才签证有学术研究、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3个分野 ,目标是吸引在以上几个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同时这个签证也给持有人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和移民便捷性。比如 高度人才可以在享受其他签证同样福利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条件的申请父母来日本,甚至保姆也可以一起赴日。在签证时间上,一次性发放5年的在留资格,并且根据打分情况,最短申请绿卡的时间可以缩短到一年。 以上的各种政策,都是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其实日本政府也是玩了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不冲击日本社会的传统观念,并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移民大国的形象。同时又不得不解决本国人口下降、劳动力缺失的问题。所以去出台很多实质的移民政策。在很多方面,日本政府都有同样的暧昧操作,比如日本的风俗业,明令禁止卖淫,却允许客户去料亭吃一块糖,然后和姑娘上楼自由恋爱。关于日本风俗业,我知道你们都想听,社长回头专门做一期给你们解馋。
日本的移民政策全面转向是2018年。 当时的日本劳动力短缺日益加剧、出生率低,老龄化还更加严重了,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日本政府在当年6月公布的“2018年经济财政运营与改革基本方针”表明, 在真正有需要的领域,将针对非高端外国人才新设以工作为目的的“在留资格”。 这等于直接在原来只要劳工、不要移民的政策上撕开了一条口子。因为自1988年制定《第6次雇佣对策基本计划》后,日本政府针对外国劳动者政策的基本导向是:积极接收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端外国人才,而针对非高端外国人才,原则上不会因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或以工作为目的加以接收。
2018年12月,日本国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修改《移民控制法》的法案,于2019年4月正式实施。该法案推出了“ 特定技能签证 ”。特定技能签证由1号和2号两个分野组成, 特定技能1号虽然也没完全摆脱「期間限定労働力」的限制,但时间延长到了5年; 而特定技能2号签证,基本可以视为低门槛的工作签证,虽然限制领域为建设和船舶行业,但对学历、工作履历和签证时间等都没有限制,而且也可以携带家属。
讲到这儿应该有人会问社长, 日本这移民大国为啥没有投资移民呢? 社长在这告诉大家,日本也是有投资移民的,不过相对于投资移民,社长更愿意称之为创业移民,就是通过在日本创立企业、申请经营管理签证移民日本的方式。之所以叫创业移民不叫投资移民,是因为 通过经营管理签证获取日本长居身份不单纯只看投资,而是更看重投资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也是和欧美投资移民最大的不同。
以美国的投资移民为例,最少50万美元的投资门槛,钱投出去以后对投资项目完全没有经营权,而且还有漫长的排期要等。如果说你要 在日本申请经营管理签证 ,不光 初期投资的门槛只有500万日元 ,也就5万美元左右,而且 投资的公司也完全在自己名下 ,公司的经营也全都是自己说得算。 好处显而易见,门槛降低了、资产在自己名下、风险自己可以把控。但是有一点,当甩手掌柜的是不行的。既然叫经营管理,就是给你经营管理公司的,所以 这个签证更适合想真实的想来日本做事、或者开拓事业的朋友。 不过看社长轻描淡写的好像并不难,其实想申请下来还是挺不容易的—— 截止2020年底,全日本持有经营管理签证的外国人也不过27119人。 关于这个签证其实能聊的很多,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大家都感兴趣的话,社长就单独做一期节目。
最后简单梳理下最近40年日本接受移民的历史:第一批是 1980年代 “泡沫经济”时期,主要是以旅游业的名义从伊朗,南亚,非洲,韩国等国进入日本的劳力;第二批是 1990年代 通过研修生制度和技能实习制度来日本的务工人员;第三批刚是 2008年以后 ,通过留学、工作签证、高度人才签证,经营管理签证等新政策来日本的人;最近一批就是 2018年以后 ,日本移民政策开放的背景下,以多元化方式来日本的朋友。通过这个漫长的过程,日本也完成了从相对封闭的单一民族国家向移民接收大国的转变。 截止2020年末,合法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已经达到2885904人,约占日本总人口的2.3%。 其中有约100万人取得了永住者或定住者身份。
好了,关于日本移民的历史和现状就讲到这。既然这么多人选择移民日本,那一定是日本某方面或全方位的对他们有巨大吸引力。下期社长就为大家聊聊是什么原因吸引大家移民日本。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