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年前写的一篇长篇报告文学。今天在这里连载出来。以便回忆那段儿不可忘怀的壮丽诗史。】
小浪底大移民
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恢宏的民族迁徙史、移民史,炎黄时期部落游弋,夏商帝国的地理权霸,周王朝的东拼西争,大元铁蹄于欧亚大陆的横跨,明清时期的八次大规模人口迁移,这一次次迁徙,无不记述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发展史诗。血与火的交织,不幸与灾难的告白,政治与军事的迭加,让中华民族在生命的磨难与抗争中,变得更加顽强、成熟,变得更加理性和坚强。
本篇,记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与历史不同的是,这次大移民开启了惠安民众史诗,具有安邦定国的深远意义与价值。
这次历时十年的大移民,就发生在黄河岸边,发生在中原腹地的济源。这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上一部波澜壮阔的摇篮曲。
小浪底大移民之三
百里库区大移民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区移民安置只是保证了小浪底工程的全面开工,后续工作还在紧迫前行,真正的移民工程才刚刚开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移民涉及济源坡头、大峪、下冶、邵原四个镇、48个行政村,10881户,38190人,约占水库移民总任务的五分之一,河南省任务的四分之一。
施工区移民的进度与速度决定着工程的规划进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顺利开工,成为一个里程碑,给国家全面安排小浪底工程工期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1994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定于于1997年进行黄河大坝截流。
这一决定,意味着济源必须在三年的时间内,库区海拔180米以下(围堰区)大峪、下冶、邵原3镇的13个行政村、13113名移民群众,在1997年汛前搬迁结束。
围堰区也是革命老区,沿岸的人民为当年支援陈谢大军渡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冶镇牛湾村位于黄河八里胡同出口处,村民错落安居在黄河岸边,看着黄河潮起潮涌几年百年,河里打鱼唱渔歌听着涛声好入眠,面对就要截流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他们必须提前搬入他乡。如果牛湾村不能如期折迁,小浪底4就无法实现按期截流的目标。
按照规划,牛湾新村安置在思礼镇北姚。思礼镇党委派出工作队进驻安置点。北姚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很快划出了土地为新村建设提供方便。
家难舍,情难割,一步回头,一步一行离别泪。
下冶镇党委政府的干部们来了,握紧那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传递着真情与友爱。隆重的欢送仪式上,充满着无限情怀,更有一种为国家担当为国家奉献的胸怀。
从下冶镇牛湾村到济源市思礼镇,几十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三个多小时。当搬迁车队抵达移民新村时,受到了思礼镇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亲切的话语,一声声问候,热情的帮助,让牛湾村移民群众感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当地乡亲们友爱。
牛湾村的这一搬迁行动,在移民区形成连锁反应,整个围堰区移民搬迁工作快马加鞭,13个新村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库区移民搬迁的序幕全面拉开。
一九九六年冬季,移民局实施搬迁计划,竹峪村作为180线以下围堰区内村庄要首批搬迁。消息传来,人心骚动起来,虽然搬迁势所必然,可这一天真的来到了,就要离开这祖祖辈辈生养的家乡,人们怎能不伤感呢?10月25日,村里举行告别家乡活动,请来大型歌舞团,组织盛大招待会,全村老少大会聚,三里五村人都来送行,村里沸腾了。人们分头来到祖先的坟前,长跪在地,燃上一把香,烧上几把纸,默默无语,如泣如诉。要离开逝去的父母了,不能按时来上坟祭祖了,许多人失声痛哭,再一次生离死别,怎不令人无限惆怅。10月26日第一批志愿搬迁者要登车启程了将要走了,要离开故土了,人们心情很沉重。凌晨,十几辆汽车披红挂彩,满载着家具、什物,在鞭炮声中缓缓驶离家乡。亲友乡邻奔走相送,频频招手,珍重道别,有的放声大哭,场面异常悲壮,真是家乡难舍,故土难离啊!
先走的已经走了,剩下的还会久吗?人心动荡不安,家家准备起程。村里制定搬迁方案,陆续实施搬迁。买来两辆东风汽车,专门用于乡亲们搬家。一批又一批的村民搬走了,大家互相帮忙,装运东西,扶老携动,挥泪告别故乡。农历十一月,搬迁进入高潮,村里停电了,学校搬走了,人们顾虑腊月不搬家,赶年前要搬下去。没走的急忙打点整理,搬走的回来帮助装运,先到的热情招待后去的,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寒冬季节,西风呼呼,雪花飘飘,隆冬中充满了热情,也饱含着乡情,亲情和友情,这是人生经历中刻骨铭心的真情,深情啊!就这样,两辆东风车奔波了一个多月,绝大部分乡亲离开了故乡搬进了新村。
乡亲全都搬走了,房子拆了,窑门扒了,路没人修了,瓦砾遍地,故乡变成了一片废墟。最初几年,人们总想在方便时再回去看看,再来到自家窑里坐一会儿,流几滴伤感的眼泪。每年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前,村里组织乡亲们回乡上坟祭祖,人们跪在先人墓前,放声大哭,倾诉离别衷肠,表达无限深情。车该走了,人们久久不愿离开,再搬上几块故乡的顽石吧!留作永久的纪念。最初库区水位不高,一些村民仍坚持回乡种地,直到一九九九年大坝蓄水,水位升高,故乡淹没了,成了今天的高峡平湖。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快速推进,截流时间步步紧逼。根据工程建设进程,移民搬迁也在和时间赛跑。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再一次做出提前移民的要求,围堰区移民务必于1997年汛前8月底前迁出库区,保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前工作万无一失。
济源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围堰区的核心区,搬迁任务是工程能否顺利的推进的关健。中共济源市委立即召常委会,经研究部署围堰区移民,想方设法加快决围堰区移民区进度。于是,一大批移民机关干部组成移民工作队进乡驻村。
《竹峪史话》的追忆中,讲述了移民那悲壮和难忘的岁月,言语之中充满着乡情,也带着党和政府对移民的深切关怀。
不仅仅是崔鸿飞,这一天对很多移民的乡亲们都是终身难忘。这天早上,大峪、下冶、邵原3镇13村围堰区约3000名移民,1000辆搬迁移民的汽车,分三路向济源市西部集结。移民镇党政领导,移民包村干部,济源市党政班子全体同志走向移民人流,他们是工作队、他们服务员、他们是送行者和欢迎者。
鼓乐响亮,彩旗招展,当地群众夹道欢迎。
“愚公子孙辞旧居为黄河安澜,黄河儿女迁新居保九七截流”,这是移民群众的口号,是移民群众的誓言,是移民群众的心声。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社、河南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1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几十名记者,被济源移民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做出的巨大牺牲感动着、振奋着。他们在第一时间,把济源移民内心深处最辽阔的情怀,报道给了亿万观众、亿万读者。
河南日报一位著名记者告诉笔者,二十年前济源移民为小浪底水利工程付出的代价和他们那报国情怀,一直感动着他的人生。如今,这位已退休在家的老者,谈起当年的移民,仍然充满深情。
大移民,大搬迁,见证了党和政府对移民的关心爱护见证了移民地百姓对稳民群众的无私接纳,更加激发了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建设的热浪高潮。
黄河截流,水库进入蓄水阶段。河水在一天天上涨,紧逼着库区海拔180米到265米地区的移民尽快迁离。
库区移民进入二期阶段。
库区二期移民从1997年11月开始一直推进到2001年6月,移民人数达到18791人。
济源市面积一千九百三十一平方公里,百分之八十八是山岭区,这就意味着济源平原地区只有十二的面积,除了水域和公共设施之外,济源市平原地区要安排众多移民群众,面临巨大压力。根据国家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规划要求,济源将有八千多群众移往焦作市温孟黄河滩区,然而这一安置方案几经调整,仍然困难重重。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故土难离的情感基础上,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将实际情况上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把移民温孟黄河滩区留在济源本土。但是这一调整,给济源移民安置工作又增加了财政压力和资产压力。
在中共济源市委常委会上,达成一致共识。宁愿多牺牲,决不放弃百姓;宁愿多承担,决不给国家添阻力。
组织关心移民群众,百姓理解组织困难和压力,深明大义的济源移民群众,在长达四年的移民搬迁过程中,克服了天气、物资、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不等、不靠、不闹、不要,以高度的自觉有条不紊紧张有续地开展移民,以勤劳、勤奋、勤俭的作风,能自己动手决不向组织伸手,能自己解决不给国家增加麻烦。
先搬后建,群众一时无法居住,先后有3213名群众新村周边租房子,155户群众在工地上搭帐篷,举家老小,移民群众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移民搬迁,这里的老乡告诉我们,国家工程,不搬也得搬,搬得快,对国家有利,早安家,对自己有利,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了,对下游上亿百姓生命安全有利,水利发电、水利灌溉,对发展生产有利,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也许正是这种认识和深明大义,移民群众吃了苦也乐,受点难也愿意,损失点个人利益也无怨无悔。移民群众中有一句口号:当年支前不怕死,今日建设不怕难。涌现了一批积极搬迁建设的模范村、模范户、模范先进个人。
移民搬迁付出了代价,被安置区群众给移民工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以友爱接纳来自黄河岸边的乡亲,乡风不同乡情不同乡俗不同,走到一起,都是一家人,走到一起,都是好乡邻。他们把最好的土地腾出来,移交给移民,让他们生活好起来,让他耕种能有好的收获。軹城、克井、思礼、梨林、承留的乡亲们把即将成熟的庄稼割掉,及时腾出场地让移民落脚盖房,为初来乍到的移民腾出临时居的房屋。他们对人地两生的移民当亲人,说话高看一眼,做事厚爱一层。
济源市库区二期移民历时十年,二百多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长期奋战在移民第一线,参与工程建设,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疏导移民心理症结,处理移民纠纷,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来到移民中间,他们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他们
是移民乡亲的贴心人。正如原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所说,移民服务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形象,发展了产业,振兴了经济。
移民安,移民干部心才安。十年历程,在济源大地上尽写移民情怀、移民赞歌。十年岁月,在济源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记忆,收获着壮丽的人生美好。在这十年中,济源市移民工作在全国和河南省获得了三十多项荣誉,是“全国水库移民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