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馆第十九季推优作品赏评

中国红馆研学中心  张晓飞

鹤鸣金声榜

本期热评榜

蔡婧月丨郭顺敏丨刘忠芳丨葛庆军

本期慧眼榜

张晓飞丨郭军民丨吴树叶丨王寿山丨周祥凤

宋丽君丨丁丽萍丨王春香丨杨淑琴丨陈玲静

王玉玲丨曾   茜

作者名单

第一部分:轮值主编诗评

诗评:张晓飞 郭军民

诗词作者:郭顺敏 蔡婧月 史济民

第二部分:研究员诗评

诗评:高存广 王春香 李红 吴树叶 王寿山 李同军 李志成 吉洪花

诗词作者:刘忠芳 李绍萍 陈贺文 蔡婧月 童志勇 于艳萍 葛庆军

第三部分:各卷驻馆诗人诗评

诗评:周祥凤 刘占才 赵军芳 于若兰 杨淑琴 张玉欣 王玉玲 曾茜 徐娅玲 丁丽萍 廖伟仁 何素芳 李九香 张晓梅 宋丽君 王久莲 张相奎 陈玲静 吴炳桂

诗词作者:蔡婧月 刘国英 陈洪利 邹德安 刘忠芳 王美珍 葛庆军 吴世长 郭顺敏 高淑珍 李绍萍 李传芬 龙英 张相奎 刘忠芳 张孝凯

轮值主编诗评

郭军民诗评

端午食粽感题

郭顺敏 山东

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绵柔任尔拆。

叶上偏粘一粒紧,抱香不肯下竹来。

赏析:郭军民

每逢端午传统节日,神州到处飘荡着粽香。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寄怀之作。借以死死粘在竹叶上的一粒糯米,比喻和赞美了屈原以及君子坚贞不屈与洁身自爱的美好品格;借以紧紧地缠在角黍上一根柔肠,抒发和表达了屈子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首作品真实感足、思想性好、艺术感强。

堆青角黍玉身白——首句由表及里。先描写粽子用翠绿的竹叶进行“外包装”,然后描写粽子用洁白的糯米进行“内窥镜”。一个堆字,多也,用词准。玉身是正义的化身,隐含屈子。多得不得了的以竹叶包裹着洁白的糯米的,这是翠绿角形的粽子,首句直接点题。角黍:粽子,外为翠青角形,内为抱团米粒,这本是咀嚼遥远,记忆悠长,不仅祭祀屈原的灵物,而且凝聚力量的象征。

草线绵柔任尔拆——承句结绳而拆。本意是任你拆下绵柔的草线和竹叶。实际上有一包扎和一拆开的对照动作,食粽的过程虽然全省略了,但不着“食粽”字而知品尝之味。更深层的“绵柔草线”如金针缕线紧紧缠绕的角黍,其实好像赤子的深情柔肠,紧紧缠绕在君子坚贞不屈与洁身自爱的思想上的“金字塔”,间接地写了屈子和作者的情怀。

叶上偏粘一粒紧——转句特立独行。作者选取的不是数百粒米,而是特写的一粒米。虽然看上去明写一粒米,但实际上暗写一个人,人就是屈子。随其意延伸,也有作者爱国思想的影子。偏粘一粒紧,可见心灵触动,借物发挥,恰到好处。

抱香不肯下竹来——结句余味悠长。时光的重叠,总在千年里无数个端午对安康的追问,抱着粽香的悠长,不肯从竹叶上取下来,不在舌尖直抵心灵的触动,而是因为屈子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留下了永远的烙记。

几言悟屈心犹壮,独巧如心发自新。这首诗咏物抒情,句句露中有藏,或明或暗。暗喻了屈子的高洁和君子人格,也有作者人格的自我写照。观其所制,也不乏缠绵蕴藉,意味深长。

端午情--儿时娘系彩线

蔡婧月(江天一色) 吉林

睡意朦胧却假装,唠叨轻软手微凉。

那根丝线才三寸,应是平生爱最长。

赏析:郭军民

读着这首诗,如果不了解系五彩绳的习俗,就很难理解与端午的联系与情结。我们知道,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

一是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二是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又名“续命缕”、“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故称。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的,端午节戴五彩线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首小诗,以端午系五彩绳的习俗写来,通过儿时对母亲系彩线的回忆,直接抒发了作者占据一生心灵受用的情结,间接地表现母亲母爱之广、之深、之暖、之真。

睡意朦胧却假装——起句悬念,写睡态,天真顽皮。小不经事,系红线,也不知何意,是故假装睡了,或许想着免了妈妈能系红线的事。有意地引起母亲与读者去关注这个顽皮的小家伙。

唠叨轻软手微凉——承句关爱,写形态,神情逼真。接着,母亲来到假睡的儿子床旁,拉着儿子冰凉的手,这是怎么啦?唉,是不是病了?一边是多么的关爱,一边是轻软的唠叨起来。具体“唠叨”的是什么?诗中虽没有说,但假睡的儿子什么都听到了,同时也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手微凉”:当然也可理解为母亲温暖的手,拿着孩子过热的手心手背,在其抚摸的触感里,细腻的母爱,传递清凉的感受。有人说母爱是春天的雨,给孩子滋润;母爱是夏天的风,给孩子凉爽;母爱是秋天的果,给孩子能量;母爱是冬天的阳光,给孩子温暖。

那根丝线才三寸——转句彩线,点主题,相延故俗。那根由丝合成的五彩线才三寸长呀。但在民间习俗中系彩线就是驱妖避邪的“五彩龙”,就是平安健康的“长命线”。

应是平生爱最长——结句抒情,写感态,母爱深长。母爱无私而身行之,是受教于孩子一生的不易之道。母亲系彩线就是对孩子的寄托、期待、希望,全都贯穿于成长的“五彩龙”“生命线”中。转结句中寸短情长的对比,简要地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林肯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那么作者写的这根彩线,是母亲赐予孩子的一条深长而闪光的生命线。此诗以小见大,用爱心的针,穿引闪光的线,感怀深长的情,可以说是对母亲的一首赞歌。

张晓飞诗评

端午有怀

史济民

龙舟将近鼓声沉,似听离骚动地音。

踯躅山川九天问,逡巡烟雨独悲吟。

怀沙不负清江水,报国常存赤子心。

岁月沧桑留胆魄,雄风浩浩入胸襟。

评析:张晓飞

端午千年事,今朝独悲吟。龙舟破浪而来,鼓声沉沉,似乎是《离骚》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黄钟大吕之音。

“踯躅山川九天问,逡巡烟雨独悲吟”。气象悲凉,沉郁顿挫。“踯躅”对“逡巡”,“山川”对“烟雨”,何等工整,何等严谨。

“怀沙不负清江水,报国常存赤子心”。直接歌咏屈原,虽属老生常谈,却也激情四射,正能量满满。尤其“清江水”对“赤子心”,一实一虚,清、赤相对,妙哉!

“岁月沧桑留胆魄,雄风浩浩入胸襟”。前三联叙事、摹景,铺垫严密,转句沛然而出,结句大气磅礴。作者大笔回收,由外而内,尽情抒发内心之感慨,且多壮语,读之颇有壮怀激烈之感。

整体来看,作者谋篇布局,手法老道,遣词造句,精到中规,且对仗工稳,气脉流畅,气势不凡。如此佳作,荣登“龙虎风云榜”榜首当无愧矣!

端午食粽感题

郭顺敏

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绵柔任尔拆。

叶上偏粘一粒紧,抱香不肯下竹来。

评析:张晓飞

岁岁写端午,如何不落俗套,出新出彩?此诗就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绵柔任尔拆”,首联细细描写拆开粽子的情形,语气轻松愉快,“青”“白”色彩对比鲜明。起承写实,朴素自然,未见丘壑。

再看其转合:叶上偏粘一粒紧,抱香不肯下竹来。转的有趣,表面上是说一粒糯米粘在荷叶上,不过是寻常生活情境罢了。但结句“抱香不肯下竹来”却异峰突起,出人意表:这粒糯米忽然有了灵性,而且闹将起来,因为贪恋竹叶之清香,不肯出来了!

怪哉!奇哉!妙哉!糯米而有灵性,怪!不肯从粽叶中出来,奇!起因却是贪恋竹叶之清香,妙!

身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其气节彰显,青翠欲滴,又飘纱清逸。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抱香不肯下竹来的又岂是那粒糯米?俨然是怀抱高尚情操的君子!联系到端午的主题,那粒糯米又隐约象征着屈原的精神。至此,结句倏然升华,意境高耸,直入云霄,巍巍然有唐宋之笔法!

端午情--儿时娘系彩线

蔡婧月

睡意朦胧却假装,唠叨轻软手微凉。

那根丝线才三寸,应是平生爱最长。

评析:张晓飞

这首小诗通篇记述了一个童年时代的梦。遥记儿时“睡意朦胧”,却是假装睡着。半梦半醒之间,感觉到妈妈的手在抚摸着自己的小手,那双手柔软而微凉,耳边听得到妈妈的喃喃细语。悄悄眯眼看去,原来那天是端午节,妈妈拿出一根彩线,轻轻地系到“我”的手腕上。妈妈的喃喃细语原来是在许愿,祝福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安康。

多么动人的“慈母系彩线图”啊!慈母、儿童的心,被一根彩线牢牢、永久地联结在一起,成为记忆中最温馨、最柔软的梦!

作者童心未泯,朝花夕拾,将此梦用诗的语言描摹了出来。结句“应是平生爱最长”既是转句“那根丝线才三寸”的自然延伸,更是对全诗的提炼升华,由景而情,真挚感情自然生发,喷薄而出,令人动容。

若仅看遣词造句,此诗纯用白描手法,简朴至极,甚至近乎“儿歌”。然贵在真情,贵在自然,贵在打动人心。所以,此诗上榜,也有其示范意义。

研究员诗评

西江月·端阳拾韵

陈贺文(陈唯) 内蒙古

入夜恰逢细雨,流年又近端阳。云烟浩浩漫苍茫。几许情怀惆怅。

千古江湍去水,九歌天问沉香。红绳箬叶意犹长。一曲怀沙绝唱。

赏 析:高存广 江苏

该词以深沉的笔调,通过对端阳时节环境的描写,引发对屈原遭遇的遥思,表露出对伟大爱国诗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惋之情。

开篇三句,借“细雨”、“云烟”等物象,运用铺叙的表现手法,以物托情,营造出了一种苍凉的艺术氛围,为下文“几许情怀惆怅”做足了准备。

下片切入正题,阐述了产生“惆怅”的真正原因。千古汨罗江,悠悠逝水长;九歌与天问,今已似沉香。或许这里的“沉香”,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或是以《楚辞》喻沉香;或是指屈子虽去,其风骨万古流芳。诗者由此想到,如今用红绳箬叶包裹的米粽,哪里只是美食?其包含的意蕴是何等的深长。毕竟一曲《怀沙》已成为绝唱了。敬仰和痛惜之情流露于作品字里行间。

全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上片叙中生情,下片比中有兴,提升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两片首二句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韵味。纵观全篇,在创作手法和谋篇技巧上,可圈可赞。

踏莎行·拟香囊

刘忠芳(阡陌采薇) 江苏

云锦青青,金丝彩彩。西街东市倾囊买。四方裁就绣鸳鸯,一针一线千千爱。

装得朱砂,又兼山奈。流苏系若浮云摆。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

赏析:王春香 河北

刘老师这首词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立意上跳出了端午哀怨、忧伤、感怀的窠臼,抓住“拟香囊”这一事物,独辟蹊径,端午送上美好的祝愿,让人耳目一新。

上片以叙事为主,着重写绣香囊。“云锦青青,金丝彩彩”,开篇就给人一种愉悦的情调,预示这是心爱之物,“西街东市倾囊买”用词凝炼,巧妙,真是精挑细选,一针一线绣鸳鸯,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为下文做了铺垫。

下片以抒情为主,突出赠香囊。“装得朱砂,又兼山奈”,装的不是物,是情,满满的真情,是亲手采来的幸福,“流苏系若浮云摆”,小巧玲珑,精美飘香,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设问手法的运用,耐人寻味,既点明了主题,又使感情得到升华。好一个“痴”字,活脱脱再现了一位妙龄少女期盼心上人的娇羞可爱。

全文立意出新,不落俗套,语言清新,情感细腻,上下片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格律完美,双调正体,四言双起,对仗工整。

唐多令·端午抒怀

李绍萍(素葳) 广西

衡芷吐芬芳,榴花著艳妆。闹龙舟、鼓震千江。韶艾佩兰荣九畹,悬蒲剑,系香囊。

今古话端阳,深宵冷月光。静凝眸、影透松窗。读罢离骚长独立,斟浊酒,酹三觞。

赏析:李红

小词典雅芬芳,要眇宜修,上片景语多自离骚中截取,如“蘅芷”“韶艾”“佩兰”,辅以“榴花”“蒲剑”“香囊”“龙舟”,端阳风物,尽数捧出,妙在收放自如,有条不紊。更以“悬”“系”相转带,由景及人,引出下片。足见针脚绵密。

下片情致深蕴,深宵冷月下,离骚读罢,凝眸伫立,今人与古人瞬息神会,百感交心,思如潮涌,此中种种,纵能言之,又焉能及心之万一,更念及屈子而下,不得于君,不契于时之志士仁人,抱芳怀佩而捐弃于野者众矣,长独立,斟酌酒,酹三觞。一切尽在不言中。

端午情--儿时娘系彩线

蔡婧月(江天一色) 吉林

睡意朦胧却假装,唠叨轻软手微凉。

那根丝线才三寸,应是平生爱最长。

诗评一:吴树叶

王安石有诗云“动人春色不须多”,对于这首绝句而言,可谓“动人佳句不须多”,转结句“那根丝线才三寸,应是平生爱最长”,看似无理,实则精彩绝伦,把博大深沉的母爱形象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绝!

诗评二:王寿山 湖南

这是一首回忆性的叙事抒情诗。端午佳节,母亲按照本地的风俗,在自己的手臂上系上彩线,祈求辟邪、祛病、强身。

起句写自己已经睡下了,假装“睡意朦胧”,希望静静地感受母亲为自己系彩线的那份幸福,“我”既顽皮又懂事的个性得到了表现。第二句写母亲边唠叨边为“我“系线。为何“唠叨”,诗中没有写出来,却留给了读者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许是“我”踢开了被子,也许是我白天玩耍时弄在手臂上的泥巴还没有清洗干净,也许是我睡觉的姿势不对头……但这些“唠叨”是“轻软”的,生怕它吵醒了自己的孩子。而在“我”的感受中,母亲的“唠叨”中洋溢着浓浓的爱意。而母亲“微凉”的手,则表现了母亲的平日的辛劳和艰苦。

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叙事,那么,本诗的第三、四句则是抒情了。“三寸”长的丝线,牵系的是母亲对自己无比深沉的疼爱和无比殷切的希望,同时,也是作者对母亲这份爱的长长久久的怀念与感恩的真切表达。在这里,“短”与“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展示了主旨。

这首小诗选材独到,以小见大,运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情感,生动而感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主题,言淡而意深。

端午感吟

童志勇 江苏

新丝五色粽相缠,沐浴兰汤胜玉泉。

天问离骚千古恨,九歌渔父万家圆。

犹存直节随遗俗,不用忠言负后贤。

把盏端阳诗句咏,浮云远去一轮悬。

诗评:李同军

我们看十九季主题投稿,来自江苏的童志勇诗友这首《端午感吟》,主题突出,感情充沛,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结句富有深意,实在是一篇上佳之作。

新丝五色粽相缠,沐浴兰汤胜玉泉。开篇上下两句,一下子就把端午时节的场景展映在我们面前,五色线包粽子和兰场沐浴这都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端午习俗,这么精炼、这么直接地表达出来,不能不说一个“好”字。

接下来两联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我们怀念屈原,不仅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天问》《离骚》《九歌》《渔父》,留下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毛泽东称赞他:“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犹存直节”“不负忠言”,这也是我们千百年来纪念他、怀念他的根之所在。

尾联:把盏端阳诗句咏,浮云远去一轮悬,这既是诗人豪兴的表达,更是对当下和今后生活的幸福憧憬。“浮云远去”,皓月当空,我们不由得想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的诗句,斯在兹时,何乐不有呢。

扬州慢·又是端阳

于艳萍(桐子)

心底荷包,指尖岁月,几番角黍飘香。对窗前榴火,又酒入怀肠。有多少、芝兰情愫,纷匀左右,熏染行囊。便风尘、也难清零,多少沧桑。

几曾荏苒,许青葱、换作秋霜。逗橘颂床头,离骚几上,数点时光。惯看龙舟争渡,今还是、屈子文章。就清风明月,一杯还酹端阳。

赏析: 李志成(无忧仁者) 山东

我经常拜读于艳萍老师的诗词,对其婉约柔美,清丽淡雅的词风,印象深刻且非常欣赏。本期《端阳拾韵》“风云诗魁”推出的优秀作品《扬州慢·又是端阳》,是于老师的又一借事抒情佳作。本词以“又是端阳”为场景,以自身为主体,通过对节日特征的描绘,抒写所思所感,抒发情感慨叹,表达才格志趣和人生追求。通篇融情、景、理为一体,营造了一种婉约含蓄,深沉幽远的意境。婉约中透着旷达豪放,柔美中兼具坚毅禀直,读来顿感耳目一新,别有韵味。

上阕,包含两层意思。“心底荷包,指尖岁月,几番角黍飘香。对窗前榴火,又酒入怀肠。”写根植于心底的端阳情结,既是开篇点题,又是情感的抒发。虽词句平缓,但感情浓厚强烈。“有多少、芝兰情愫,纷匀左右,熏染行囊。便风尘、也难清零,多少沧桑。”承上抒写自己的才格志趣,不禁使人联想到《离骚》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以委婉含蓄的比喻手法,表达了词人的芝兰品格和深切情怀。

下阕,继续进一步抒发情感,也包含两层意思。“几曾荏苒,许青葱、换作秋霜。逗橘颂床头,离骚几上,数点时光。惯看龙舟争渡,今还是、屈子文章。”慨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但捧读屈子文章,追慕屈原精神,守常不变。“就清风明月,一杯还酹端阳。”呼应开头,深化主题。抒发对屈原的怀念崇敬之情,是感情的终极升华。

综观本词上下阙,景中含情,事中有情,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情真意挚,抑扬跌宕,自然流畅。语言含蓄蕴藉,辞约旨远。彰显了对词作高超的驾驭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无愧“风云诗魁”之称号。

端午

葛庆军 江苏

粽香弥漫话今朝,万户千家插艾萧。

系了红绒小兄妹,转身拍给外婆瞧。

诗评:吉洪花(红玫瑰) 山东

这首绝句初读感觉一、二分句平平,“粽香弥漫、插艾萧”均是端午节基本习俗,几乎随处可见。唯“艾萧”一词不算常用,本人问了一下度娘方知“艾萧”同“艾蒿”。再看三、四分句,三、四分句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三分句写人物,第四分句写事件。

系红绒也是端午习俗之一,同时系红绒本身也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呵护和期望,而第四分句“转身拍给外婆瞧”非常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这也间接写出了一个家庭的和睦,“老爱幼、幼爱老”一家老少其乐融融欢度佳节。

本诗创作风格朴实无华,没有一个生僻晦涩的字,语言简洁明了,使读者感到舒适自然,亲切贴近。尤其三、四分句,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着笔,用看似“随意”而近乎白描的笔触,抓住一个端午节时非常真实而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老幼互动”的细节,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这个细节,使读者读出了家庭的和睦,进而不觉联想到如今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这个大主题。

各卷驻馆诗人诗评

长江卷

端午情--儿时娘系彩线

蔡婧月(江天一色) 吉林

睡意朦胧却假装,唠叨轻软手微凉。

那根丝线才三寸,应是平生爱最长。

赏析:周祥凤

蔡婧月老师这首小诗写的温馨,洁雅。是端午节不一样的情怀,是对母亲充满了浓厚的思念之情!

首句叙述啦孩子在端午节清晨还未醒时,母亲将编好的五彩绳系在女儿的手腕上,寄托着美好愿望,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母亲边系边自言自语的唠叨着,怕打扰母亲,孩子其实已经醒了,但却装做没醒的样子,原因是怕惊扰啦母亲的愿望。偷偷的听着母亲喃喃自语,母亲的手虽然有点凉,但是也感觉心里特别的温暖,特别的甜蜜!

虽然三寸红绳不长,可是母亲对女儿的爱却是无可衡量,是最长,最伟大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作者通过端午节系彩绳写出这首小诗,起乘转合干净利落,追忆流失的记忆,回味童年的故事,诗中充满了对母亲思念之情!

端阳吟怀

刘国英(四季) 吉林

小小葫芦又上窗,纵横端午忆罗江。

大夫不是杯中月,方有人间事一桩。

赏评:刘占才

刘国英诗友这首小诗,思路顺畅如行云流水,起承转合似曲径通幽。

起句由端午挂葫芦写起,“小小葫芦又上窗”,寥寥七字便渲染了端阳节的节日气氛。承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节日气氛的描写上,而是由端午引出“忆罗江”,引出对屈原的怀念,这里也印证了题目“吟怀”二字。转句没有像一般诗词那样大力渲染屈原的遭遇和精神品格,而是轻描淡写的说“大夫不是杯中月”,我们立刻想到了屈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他的精神品格至今在影响着人们,这正体现了这首小诗语言含蓄的特点,给读者留有充足的思考的空间。正因为有屈原的精神的延续,才有今天的端午节日。合句作者又把话题归回到原点,即端阳节。

四句小诗,由现实到历史,又由历史到现实。起承转合,开合有序;有放有收,思路圆合;立足现实,吟怀历史;行文老道,有景有情;含蓄蕴藉,点到为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端午拾韵

陈洪利 湖南

云天细雨湿端阳,角黍丝牵韵味长。

灯转龙舟频照水,门悬艾草已飘香。

离骚一曲忠魂在,浊酒千盅浩气扬。

楚屈烟波虽去远,中华民族永无疆。

赏析:赵军芳

一.主要内容

上章,简短的四句话中我们看到濛濛的细雨和低云笼罩的端阳节,这时家家户户正忙着包各色的粽角,用那长长的丝线牵动着情丝和眷恋,还有那闪烁的灯光映在水面,让破浪的龙舟永往直前。门前悬挂的艾草散发着清香,让人们更加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

下章,在这传统的的节日里,人们除了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更多的是怀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的浩然正气荡气回肠,无时不在鼓舞和激励着今天的人们,虽然说屈原远离今天巳有几千年的历史,就象那浩渺的烟波,但是他的精神却刻入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让这生生不息的民族永远在追寻着正义和美好。

二.写作特点:

首联运用了借代法。从天气的特征中看到了时节的到来。同时借代长长的丝线表达作者缠绵的情丝,并用深情的诗笔去描写出来。

颔联采用了白描手法和感观直述法。展现作者所看到的和所闻到的场景与气氛。你看那灯光闪耀在水面,龙舟竞发,破浪而行。家家户户挂满了艾草,一种民俗风情,一种香满人间的节日气氛给人神往和快乐。

颈联采用了直抒胸臆法。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爱国诗人的怀念。从离骚的雄篇中我们再次看到屈原忠魂犹在。同时也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人们用千杯美酒祭祀先人,顿时浩然正气在胸中荡漾。

尾联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和尾巴高翘法。虽然楚国的屈子就像烟波一样顺着历史的长河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新时期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端午吟

邹德安 吉林

五彩葫芦挂舍前,心中杨柳绿经年。

艾蒿长满春秋泪,粽子蒸红列国篇。

黄酒一杯生楚地,龙舟万唤起江天。

至今九问耳边响,多少离骚泣俊贤。

赏析:于若兰

第二次学习邹老师的佳作了,诗句依旧是流畅,含蓄又内省,婉约中带着壮阔与豪情,磅礴中又流露出淡淡的清愁,这首端午吟表现的尤为突出。

起句:五彩葫芦挂舍前,心中杨柳绿经年。景与兴联合的笔法,让我们看到作者正坐在端午的门舍前,虽然看到的是五彩葫芦,内心已经回到了绿柳婆娑的往事,自然会拂动出来更多的故事与感慨。心中杨柳绿经年,这句写法极高,作者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心中的杨柳可不是一般的杨柳,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存在,所以它一直在经年里浅漾,我要学习邹老师的这种写法。

承句:艾蒿长满春秋泪,粽子蒸红列国篇。看到了吧,作者的思绪悠远又感慨,在这个纪念屈子的节日里,他没有只贪恋五彩葫芦与粽子香,而是想到了数千年的春秋与列国,多少的英雄泪,多少的报国篇,都从历史的长河中涌来,这里作者写的婉约又兴叹。

转句:黄酒一杯生楚地,龙舟万唤起江天。邹老师延远了承句的兴叹,自己端起一杯酒敬屈子,敬历史,敬英雄,就是那龙舟也在为爱国诗人呼喊,喊出我们所有人对历史上爱过志士的敬意。此时作者已经把自己融入到历史长河了,相信所有的读者也是,这就是诗句的魅力。

合句:至今九问耳边响,多少离骚泣俊贤。此时作者明确地表达了端午吟的核心,就是赞叹爱国诗人,鼓舞爱国情怀,虽没明说,却通过屈子的作品,使更多的俊贤为之动容与感怀。

整首诗作者一气呵成,主线分明,层层递进,用词精准,是我们学习的佳作。

抱玉卷

踏莎行·拟香囊

刘忠芳(阡陌采薇) 江苏

云锦青青,金丝彩彩。西街东市倾囊买。四方裁就绣鸳鸯,一针一线千千爱。

装得朱砂,又兼山奈。流苏系若浮云摆。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

赏析:杨淑琴

这首闺情小令用白描的手法,细致刻画了一个多情女子,倾心爱恋情郎,精心采购、制作香囊的过程和心态。上片开头对偶工整。"云锦青青,金丝彩彩"。足见华丽、富贵,舍得花钱,不怕劳累,东奔西跑买布、买线。此后,又"四方裁就绣鸳鸯,一针一线千千爱”。一个心灵手巧、执刀剪裁、穿针引线的女子忙碌身影呈现读者面前,极有画面感。极朴素、真实、清丽,不断不粘,意绪连贯。过片自然。继续交代香囊的制作过程。“装得朱砂,又兼山奈"。我们的爱情是充实的,绝非虚无缥缈。来不得邪气和污秽的入侵。内装朱砂、山夸设防,外系金丝流苏牵情,使浮云般自由摆动。侧面歌颂了新时代人们可以大胆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结句用问句方式,"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交待了制作事由,点出了时间。布局谋篇巧妙,值得我们学习。"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端午龙舟赛

王美珍 江西

汨水连潮涌,龙舟破浪冲。

黄衣裳一色,吆喝语齐同。

喜极追流客,惊乎过岸鸿。

汗倾飞雨下,胜负笑谈中。

赏析:张玉欣 山东

端午赛龙舟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端午的主要习俗之一。一开始是我国古人祈求保佑,希望在一年里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后来因为我国诗人屈原也是在这一天去世,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我们龙图腾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写端午龙舟赛的作品很多,选取怎样的角度,如何写出新意,就成了关键所在。

这首诗开门见山,没有任何铺垫,首联直接写龙舟赛场景。开句“汨水”两字交代地点,点出了纪念屈原之意。“连潮涌”“破浪冲”动感十足,画面感强烈,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涌”与“冲”既说明龙舟的速度之快,又隐含龙舟数量之多,你追我赶,波浪连连。颔联则重点描述“色”与“声”,裳同黄,语齐同,整齐划一,气势震天,展现了人们团结一心、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颈联则描写岸上看客追舟奔跑的欢乐情景,惊飞鸿鸟,甚是形象。尾联点名主题,虽然拼尽全力,汗倾如雨,妙在“胜负笑谈中”。端午龙舟赛是竞渡,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赛,注重的是奋起直追,是团队精神,是不能忘却的对先贤的尊重与怀念。

总之,这首诗语言精准,描写生动,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起承转合贴切自然,读来如亲临其境,荡气回肠,愉悦之感、奋发之情油然而生,实在是一首值得学习的佳作。

东方卷

端午

葛庆军 江苏

粽香弥漫话今朝,万户千家插艾萧。

系了红绒小兄妹,转身拍给外婆瞧。

赏析一:王玉玲 江苏

这首诗在诺大的题材中,选取典型材料为切入点。短短四句诗,把端午节的习俗、内涵,写得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渲染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读来,身临其境。

首句:“粽香弥漫话今朝”。空气中弥漫着煮粽子的清香,像告诉人们:今天是端午节。让人们想到这是纪念忠臣屈原的节日,不禁思绪深远。从嗅觉入手,让人身临其境,生动、含蓄,巧妙地点题。

第二句:“万户千家插艾萧”。这句又从视觉切入,描写了端午的习俗,让人们仿佛看见千家万户的门上都插着碧绿的艾草、香蒲,并散发着药香,来驱毒避邪。渲染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反映人们美好的愿望。

第三、四句:“系了红绒小兄妹,转身拍给外婆瞧。”诗人用记叙的笔触,拉出了一个形象生动、喜气洋洋的镜头:一对小兄妹,洗过百草头香浴,手腕脚踝都系上红丝绒,多么喜悦!转身把这喜气的镜头拍给外婆看看。这一笔从侧面把老人也写进来了,写出外婆对外孙的疼爱和牵挂,道出了节日里老老小小都很兴奋、快乐,自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

短短的四句诗,韵味无穷,读来让人身临其境,心染其情!

赏析二:曾茜 河北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端阳。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

每每端午来临,家家户户放假团聚“包粽子”“悬艾草”“拴五彩绳”……也有集体的纪念活动“赛龙舟”……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忠臣屈原的节日。悲愤与惋惜他被奸臣所害赴汨罗江自尽,也崇敬他的爱国忠心。“爱国忠贞”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世代传承。

古往今来,每逢端午,诗家们饱含悲壮,愤恨与惋惜之情为纪念诗祖屈原,诗满地,赋成行。讴歌了一首首感人泪下的悲壮诗篇……。而葛庆军老师的《端午》,却从另一角度,咏出了别样的端午。

且看起句“粽香弥漫话今朝”:诗人开篇直叙端午节的情景,家家户户弥漫着粽香,真可谓“无粽不端午”。首句映入眼帘的便是粽味十足,直接将读者引入到端午节浓浓的气氛中……承句继续渲染节日的色彩“万户千家插艾萧”。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个传统文化便是每家每户的门外倒悬艾草以驱除蚊蝇等害虫,寓意驱走那些陷害屈原这样忠心爱国人士的奸贼害虫。起承两句均在端午节的常理之中。进一步渲染端午节的气氛便是转句里“系了红绒小兄妹”。诗人在向读者构建端午特色之三:“拴五彩绳”。这句看似平凡的转句却为合句的亮点打下伏笔:诗人笔锋一转:在“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的成人世界里是以这样的心情来纪念屈原的。可是孩子们的世界却大不相同:毕竟是放假过节吃大餐呀!孩子们戴上红绒绳,虽是辟邪,却也是真的难以掩盖他们内心美滋滋的新鲜感小确幸……那么孩子们戴好红绒绳后心中的窃喜是如何表达的呢?“转身拍给外婆瞧”。

这个结句合得妙,也是全诗的亮点:孩子们戴上红绒绳后以兴奋的心情拍照给外婆瞧瞧……此情此景留给读者淋漓尽致去发挥美好想象力……总之,葛庆军老师的这首《端午》,一改众诗家以那种悲痛,惋惜,愤恨的情绪来纪念屈原,而是从孩子们的心理角度出发,人之常情地描绘出一幅轻松欢快的端午图,别有一番情趣。

忆秦娥·端午

吴世长 安徽

怀屈子情难绝,汨罗怒卷千堆雪。千堆雪,孤鸿掠影,玉箫声咽。

关山望断梨花月,龙舟竞渡端阳节。端阳节,《离骚》唱响,万年忠烈!

简评:徐娅玲

描写端午的诗词,一般都与纪念和缅怀屈原相关。这首忆秦娥也不例外,以端午怀念屈子为主题,词起笔就以高亢的激情,把怀念屈原的情感高高仰起。

一个〝怒卷”描写出汩罗江承载着屈原忠心爱国,却屡遭贬谪的满腹冤屈之情。似怒,似愤,如浪卷似雪翻,既是比喻也是夸张,渲染那种悲怆之情。又突出了首句的“情难绝〞。后又被上片的结句“孤鸿〞“声咽”衬托,更加深了那种寂寥,幽怨和愤慨的情感。

下片起句化用王维的诗句“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以〝关山望断〞之典表离别时的伤感和无奈。〝梨花月”是比喻也是用典,月色溶溶于水中。这句也起到承上启下的过片作用。因为下面接着就是把镜头转向水中,写水上之龙舟。把端午这种划龙舟以奠祭屈子的活动展示在众人面前。又叠一句〝端午节”,让《离骚》唱响,再赞屈子的高风亮节。对屈原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结句“万年忠烈”让人肃然起敬,又递上一个情感的高潮,也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整首词荡气回肠,激越高昂,读来让人心潮澎拜,久久难忘。

香林卷

端午食粽感题

郭顺敏

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绵柔任尔拆。

叶上偏粘一粒紧,抱香不肯下竹来。

诗评:丁丽萍(潇湘紫衣) 湖南

动笔前,笔者刻意去查实了关于成语“妙笔生花”的详解。释义为“妙手神运,形象逼真,充满艺术感染力”。在此用于点赞郭顺敏老师的这首小绝,是最贴切不过了。

全诗二十八个字,可谓用心独到,下笔即空灵。时人关于粽子的题材,多为抒发对爱国诗人诸般怀念的文字。而此首另辟蹊径,从粽子本身形象着笔,白玉为身,青叶为饰,草线缠绵,极尽玲珑。而看似不起眼的草线,其实是粽子之所以能成为粽子的功劳卓著者。如果没有草线缠之,亦或者草线缠之不紧,粽子便不能在百滚之后而成美味。而食者如要饱其口福,必得细心解拆方能遂愿。偏是有一颗小小的饭粒,却又放出大招来,任尔使出浑身解数,终不肯离叶而去,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执念也好,初心也罢,终是为香而留,余味尽生。这是一个诗者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见证。同时也是笔者对这首小绝一眼生爱,一见情衷的理由。

浣溪沙·写意端午

高淑珍(金陵白鹭) 南京

小朵榴花烧火红,杨梅桃杏果圆融,楚辞谁咏酒杯中。

绿艾悬门听战鼓,青蒲争巧戏儿童。龙舟竞渡抢头功。

点评:廖伟仁

《浣溪沙》是根据“西施浣纱石”的故事演驿而成的词牌,多用来写景抒情,表达一种清新、艳丽的意境。该词也不例外,词题为“写意端午”,整首词都写端午意境。

词的上阙侧重写景,突出端午的时令特征。具体涚首拍“小朵榴花烧火红”,用最具时令特色的石榴花写出了景色的明艳;二拍用“杨梅桃杏果圆融”,用经济立体的笔墨,写出了端午的成熟、繁华。第三拍用一个“谁”字疑问,又答在问中,作者不仅清楚辞是屈原吟咏的,而且知道屈原为何而咏!之所似这样写,既是为上阙做结,也在为下阙诗句铺垫。

下阙侧重写人事活动,寓情于景。过拍“绿艾悬门听战鼓”,夹叙夹议,侧重写声;承拍“青蒲争巧戏儿童”侧重写儿童戏闹扬景;尾拍“龙舟竞渡抢头功”侧重写成人的龙舟比赛的场面。

全诗动静皆宜,景人相适,人事相催,非常含蓄地写意端午,句句端午,却又绝口不提端午,这正是该词的高明之处:特别是“小朵榴花烧火红,杨梅桃杏果圆融”两拍,含蓄隽永,准确帖切,可与韩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及孔绍安的“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媲美。

唐多令·端午抒怀

李绍萍(素葳) 广西

衡芷吐芬芳,榴花著艳妆。闹龙舟、鼓震千江。韶艾佩兰荣九畹,悬蒲剑,系香囊。

今古话端阳,深宵冷月光。静凝眸、影透松窗。读罢离骚长独立,斟浊酒,酹三觞。

诗评:何素芳 四川

写作背景:此词应是作者在农历五月端午节时,由几千年的端午民俗挂艾蒲,喝雄黄酒、划龙船而引发出作者对当今现实的深思。

词义简释:农历的五月,各种香草香气四溢,石榴花也穿上了火红而艳丽的服装。随着震耳欲聋的鼓声,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划龙舟活动场面也十分热闹壮观。民间割蒲艾香草,把剑一样的菖蒲或香囊挂在门上。

端阳节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古至今,每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到了晚上,冷冷的月光。洒满大地。我在静静的放夜晚,紧凝着双眼,浮想边翩。窗外的松树影子也透了进来。我在灯下再次把屈原的《离骚》读了一遍。但当我读完《离骚》后,我一个人默然的站立在窗前,拿起了眼前桌上的酒瓶,斟了三杯,并洒向了地上。这应该算是我对屈原的纪念吧。

词文赏析:全词立意高雅,深沉。作者意图通过五月端午纪念屈原,划龙舟,挂艾蒲等千百年来的民俗活动,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深思。而这一点作者把它全部寄于在词中的最后一句:“酹三觞”。而“酹三觞”后面其实还有很多话说,但作者没有说。这可以说是让人思考万千,尽在不言之中。

本词标题是《端午抒怀》。作者在词中首先开篇交代了端午节的背景。用到处充满着香气的气氛来烘托出五月的农家民俗活动,从而进一步引发出”闹龙舟”、挂菖蒲等端午节最常见的民俗活动。

而在词的第二阙中,作者笔锋一转,描写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清冷的月光、和长长的松影。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中,作者在干什么呢,在读《离骚》。词的最后一句:“读罢离骚独立,斟浊酒,酹三杯”,才是作者抒怀的重点。前边那么多的话,都是在为这一句作铺垫。作者抒怀,抒什么呢?作者没有说。但我们通过读完全词,落到这里时,就可以想到作者其实想说的太多太多,要想抒怀的地方也太多太多。而这太多太多要说的,要抒发的,都在“酹酒三杯”之中。至此,欲言又止,为我们留下了无限暇想的空间。总体来说,此词不能说是最好的词。但就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读后指瑕:“深宵冷月光。”此句是否不太妥?端午节为眉月。

华东卷

端午感怀屈原

李传芬

汨罗碧水渺悠悠,难洗含冤屈子愁。

两岸救贤抛角黍,满江击鼓竞龙舟。

悲哀壮士离骚咏,感慨忠魂故国讴。

但愿人间无浊世,丹心求索炳千秋。

赏析:李九香

读罢李老师的这首七律,细细品味诗中的内涵,我仿佛听到屈原仰天长啸的呐喊,又依稀看到那纵身一跳的身影,也深深体味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高风亮节。我想用审视的目光,去赏阅这首诗的深度与厚度。

首联:“汨罗碧水渺悠悠,难洗含冤屈子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落俗套。一个“渺”字,让我们看到一种凄凉的背景,面对苍茫无际的浊浪,屈原怀着一腔爱国救民的热忱,跃入汨罗江,那滔滔的江水,又能如何洗清屈子的冤屈?诗人一开始就把基调定位“深沉、悲愤、幽怨”。也为下文的承接铺平的道路。

颔联:“两岸救贤抛角黍,满江击鼓竞龙舟。”对仗工稳,用词准确。用民间祭祀的两大习俗表现后人对屈原的热爱。抛粽子和龙舟竞渡,是表示拯救屈原的灵魂。击鼓鸣罗,大造声势,驱赶蛟龙;抛米粽,喂鱼虾,保全屈原的身躯;把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屈原的敬仰,都孕育在神奇的意境之中,让诗的品味有了一定的高度。

颈联:“悲哀壮士离骚咏,感慨忠魂故国讴。”转得好,从“抛粽”“竞舟”的场面,转换成“心灵的震撼”,自然而不唐突,就如同涓涓流水,水到渠成。诗人巧妙地搬出“离骚”这一千古绝唱,不但能表现出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还能体味到屈原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尾联:“但愿人间无浊世,丹心求索炳千秋。”作者在尾联,不仅写出了美好的愿望,还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屈原的精神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已经成为仁人志士所信封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作者不露声色就把这种精神提炼出来。可见作者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很深。

这首诗给我的印象是: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层次结构绝妙分明,艺术手法标新立异,遣词造句精准而不做作。整首诗,不呆板,尤其是中间两联,注意了到词性的变化,数词、名词、形容词交替使用,使得文字在跳跃中,发挥其优势,吸引读者的眼球。

李老师的诗词很有造诣,只是我水平有限,不能表达其深刻的意境,敬请谅解。

雅韵卷

端午龙舟赛

王美珍 江西

汨水连潮涌,龙舟破浪冲。

黄衣裳一色,吆喝语齐同。

喜极追流客,惊乎过岸鸿。

汗倾飞雨下,胜负笑谈中。

诗评:张晓梅 辽宁

这首诗以描写作者参加端午龙舟赛为主题,情景描写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了,能够真切地展现出赛事的热闹场面和选手们的激情奋斗。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活动的热烈氛围。诗中使用了不少动词和形容词,如“汨水连潮涌”、“龙舟破浪冲”、“喜极追流客”、“惊乎过岸鸿”等句中,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让读者能够想象到场景的壮观与激烈。

诗人以“黄衣裳一色”形容选手们的服装,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凸显了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而“吆喝语齐同”一“语”则展现了选手们的齐心协力和团队精神。

最后,诗人以“汗倾飞雨下,胜负笑谈中”作为结尾,凸显出在这场激烈的比赛中,其实胜负并不是最重要的,比赛的过程更重要,大家都能够放下结果的包袱,以轻松欢愉的心情一同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景交融,明快而热情洋溢,生动地展现了龙舟赛的场景,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笔触一同感受到比赛的热闹与激烈。

同时,诗人巧妙地在结尾处表达了对体育竞技精神的理解,将胜负置于次要位置,更注重比赛过程中的欢愉和团队合作,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端午情--儿时娘系彩线

蔡婧月(江天一色) 吉林

睡意朦胧却假装,唠叨轻软手微凉。

那根丝线才三寸,应是平生爱最长。

诗评:宋丽君 辽宁

这首诗作者以端午节的一个习俗为创作主题,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小时候娘为孩儿系彩线的画面,并延续升华,娘的爱是儿今生最长久的眷恋。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读者的内心瞬间柔软,是一首非常有爱有温度的好诗。

首先,起句造势,“睡意朦胧却假装”,清晨微微要醒,朦朦胧胧中感受到了什么,“却假装”为什么要假装睡着呢?调人胃口制造悬念,引起下文。“唠叨轻软手微凉”,迷迷糊糊中听到娘在唠叨着“我儿睡的好香,看那小模样儿真乖”,此刻娘的手却是轻轻地,生怕弄醒孩儿。装睡中的孩儿呢,感受到娘的手微凉,想应该是娘起早做饭用凉水了,孩儿此刻内心是心疼娘的。

接下来转句,切入主题,“那根丝线才三寸”,道出了上两句描绘的场景,是什么呢,是端午节起早娘给孩儿系彩线,系彩线这是端午节习俗,希望七彩的线啊能给孩儿带来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接着又说,这根彩线“才三寸”彩线很短,虽然很短但在孩儿心中是怎样?看结句,“应是平生爱最长”,彩线虽短,但是在孩儿心中是最长的,因为它是娘的慈爱是娘的祝愿,是娘长长久久的期盼,这爱比天高比水深。

结句升华,自然而真切。从全诗谋篇布局看非常巧妙,起承转合得体紧凑。虽然用词朴素,但平凡的画面是最抚凡人心的,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刻就让这端午的情怀,定格在这根彩线上,定格在娘的慈爱里,定格在这有温度的诗文中。

星月卷

满庭芳·端午节

龙英 湖北

心底生花,眸中蕴意,今逢佳节团圆。浮香栀子,几朵入鬟间。雏子翩翩追影,呀呀语、醉了苍颜。不由得、揽怀抱起,幸福已无边。

年年,相静好,晨迎旭日,晚共婵娟。沐兰汤,青青粽祭先贤。铭记千秋历史,金杯举、喜落眉弯。生生愿,家和顺遂,相伴在堂前。

赏析:王久莲(白莲) 河南

很喜欢《满庭芳》这个词牌。音韵和谐,音节流美,适应题材广泛,可用以抒情、议论、写景、叙事、祝颂、酬赠等等。

龙英老师的佳作《满庭芳·端午节》立意高远,是传统题材又不落俗套。文辞优美,充分展示了《满庭芳》这个词牌的特点和魅力。

上片对起,直入主题,逢端午佳节。第二拍承接起拍明确点出属于端午季节且具有特殊意义的“花”—栀子花,由插花动作自然而然由花转接到人,描绘出一幅人逢佳节,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盛世佳境。歇拍用“幸福无边”对上片做了一个小收束,并为下片埋下伏笔。可谓是逻辑紧密,环环相扣且步步升华。

下片,换头处用“相静好”藕断丝不断地承接了歇拍的语义,并顺理成章地进一步提升,揭示出缅怀、祭奠之意,向先贤致敬。既有古典之意,又不拾人牙慧,结拍出其不意地从小家庭生发出美好的大祝愿,愿这家国祥和清平之乐延绵无边。

从结构上而言,上景下情,又不是单纯描景抒情。歇拍由景入情,过拍情景兼备,下片重在抒情,可谓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寓情于景,笔法自然娴熟,感情真挚饱满。

语言上看,起拍对仗,严谨而不刻板。语言灵动,清新可人,的确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佳作,不得不佩服编辑团队的功夫和眼力!

红沙果卷

端阳香粽

张相奎(谁能懂我)

竹剑指间柔,莲丝系客愁。

从容掀袖角,忐忑扯衣头。

舌吻冰肌动,津吞馨体留。

忆怀端午粽,香糯满唇喉。

诗评:张相奎

端阳拾韵,这是一个古老的诗画主题,同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从古至今书写这个话题的作品可以用船载车拉,想写好这个古老的话题,就要避俗出新,否则就有几万人咀嚼别人吃剩的馍的味道,汨罗,粽子,龙舟,葫芦,艾蒿,香草美人,离骚,九歌,天问这几个词就成了热点,本文作者抓住端午生活中的一个节点,巧妙的构思,用灵动的笔法,完成了这篇五律。

首先作者把竹叶形象的比喻成剑,剑是生硬的冷兵器,如今到了这里就成了绕指柔的粽衣,捆绑粽子的马莲捆住的不是粽身,而是他乡游子的乡愁。从容掀袖角,忐忑扯衣头,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作者剥的不是粽子,而是怀着激动的心情,饥不可耐的解开美女的裙腰,剥开的是丰满女人的翠衣。承接颔联;舌吻冰肌动,津吞馨体留。一个吃粽子的普通画面,竟然被作者描画成一个猴急的男人面对一个肤如凝脂的美女,妙用馨体留,留住的不是竹叶的清香,而是女人的体香,一个活脱脱的立体场景跃然诗中,骚人是墨客,是文化人,是流氓,是笔功?真的是有待商榷。尾联回归现实,每每回想起端午的粽香,留下的都是满满的幸福,甜美的记忆,在唇齿间萦绕,挥之不去。无疑这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妙用赋比兴。

頒花卷

踏莎行·拟香囊

刘忠芳(阡陌采薇) 江苏

云锦青青,金丝彩彩。西街东市倾囊买。四方裁就绣鸳鸯,一针一线千千爱。

装得朱砂,又兼山奈。流苏系若浮云摆。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

赏析:陈玲静

欣赏这首词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词牌。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喜朝天” 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等。

接着我们一起来欣赏刘忠芳老师填写的《踏莎行·拟香囊》,此时写香囊大家都明白。时值端午节,香囊具有避邪驱毒的功效,更是端午必备的节日信物。也是赠送自己所喜欢的人最好的礼物。先一起来欣赏词的上半阙:

“云锦青青,金丝彩彩。西街东市倾囊买。四方裁就绣鸳鸯,一针一线千千爱。”

其实起笔“云锦青青,金丝彩彩。西街东市倾囊买。”是倒装句。正常次序应该是,作者去“西街东市倾囊买”买什么?买”青青的云锦“、”彩彩的金丝“。大家

又没有从这个句子想到《木兰辞》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作者借此手法,但有新意,活学活用,觉得很不错。紧接着大家再来看,作者买这些东西做什么“四方裁就绣鸳鸯,一针一线千千爱。”作者精彩就在这里,具体写把买来的”云锦“也就是适合做香囊的布料,裁成四方,然后”一针一线“,但是这一针一线并不简单,她把心中深藏着的”千千爱“织了进去,从而升华了做香囊的意义。这才是作者的生花妙笔,从而把整首词需要抒发的情感推上了高潮,填词最难的就是要把握好整首词的高潮在哪里?如何跌宕起伏,婉转曲折的去铺垫,而不是简单的把平仄填对就可以了。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刘忠芳老师《踏莎行·拟香囊》下阙“装得朱砂,又兼山奈。流苏系若浮云摆。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

朱砂、山奈、”是一种草料,也是做香囊的香料,具有辟邪解毒醒脑提神功效。作者把这些放进了香囊,就等于把心中得“希望、思念、爱恋”放入了里面,等着送给心爱的人。“流苏”叫旒,缨,穗子。风一吹它就会摆动,所以作者说“系若浮云摆”读来感觉很形象逼真,似乎我们眼前真得看到了做好得香囊挂在哪里,在空中随风摇摆一样,所以诗词用比兴得手法去描写,就会让诗词更加灵动起来,意境更加丰满形象逼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与君相赠挑何时,支腮痴把端阳待。”结尾作者运用了自问自答得写作方法。

整首词,作者感情抒发过程,迂回曲折,跌宕起伏把握得相当不错,遣字造句采用比兴的写作手法,使意境营造的非常形象逼真,遣字造句,妙笔生花,无愧为填词高手,只是本人觉得结尾还须再提升。仅为个人建议,只供参考。不必当一回事。

种竹卷

端阳随笔

张孝凯(凯歌) 湖南

汉水龙舟西复东,春花谢罢夏花红。

全员放假休三日,小酒怡情嘬两盅。

遍插菖蒲无晦气,频敲颦鼓有威风。

诗人节里诗潮涌,一统题材吊屈公。

赏析:吴炳桂(千江月)  河南

端阳年年有,年年有激情。

端阳节的发端,都知道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为国捐躯的悲壮历史。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端午节,已经成为内涵丰富,包含汉民族诸多风情,民俗的文化大餐。并被国家定为国家级正式节日,并明定是日为诗人节。

端午元素非常丰富。

赛龙舟喜庆,插艾叶菖蒲驱虫,挂桃枝辟邪,戴香囊怡情,喝雄黄酒消毒,赛诗词等说不完。

对于这个传统题材,也很难写,弄不好大家雷同,难有新意。

这首作品,作者撇开大幅歌颂屈子的爱国情怀的内容,把端午写成具有现代气息,轻松惬意的喜庆气氛。但结句也没忘记吊唁屈子的一统题材,算是对端午初衷对交待。

头两句交待主题,夏花红的五月,端午节到来。

选择的意象,接近当下实际,休假三日,趁着闲适的心情,小酌三盅。此处用了一个嘬字,形象逼真,直接刻画出,作者面对初夏的大好时光,与三朋两友细品美酒,从嘬这个形态上可以想见作者是多么的惬意和满足。

遍插菖蒲,擂敲颦鼓的威风。最后落脚到诗人节的诗潮涌,吊唁屈子,落到端午的初衷。完美表达,诗人对当下端午的感受。既吊唁的屈子,也享受到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美和舒畅的心情。

末了,提出一个小建议。第一句是写的龙舟这个意象,第六句也是写的龙舟,这两句中其中一句可以写其他的意象,一是避免重复,还可增加表现内容,使内涵更丰富。

中国红馆

《华东卷》编委会

主编:林建华

执行主编:封学美 潘承勇 李传芬 谢洪英

副主编:王来宾 王勤 虞通达 叶芹芹 吉洪花 徐泮珍 和志红 梁周泉

THE END
0.荟聚三苏资源弘扬家国情怀|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的举办以及相关公益讲座、文创集市、社教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各地苏轼相关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一次有机整合,更是在文化发展新形势、新常态下紧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治蜀兴川、讲好中国故事注入强劲力量。jvzq<84yyy4tcw~cowyfwv3eqo5b1lmgpnofz~fplkgp1;5451642A44459/j}rn
1.钱学森图书馆张杰校长:悼念钱学森学长 2009-11-02 [光明日报]钱学森情系交大 2009-11-02 [新闻晚报]交大学子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研学活动菜单 2019-08-08 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 2019-08-09 钱学森图书馆紧急闭馆通知jvzq<84yyy4rkjszunoc0|ovw0kew7hp1gjv1niw27660ymr
2.组织各党支部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开展“坚定红色信仰,研学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西校区管理办公室党支部、继续教育学院与职业技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党支部全体党员于5月12日下午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开展“坚定红色信仰,研学伟大精神”主题教育研学活动,了解军旅生活jvzquC41pg}t0kzev0kew7hp14635857445d4:5:c3=9;>:1rcmf0qyo
3.从古田再出发,迈向振兴新征程行之愈远,心之弥坚。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已走向历史深处的古田会议,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让我们从永放光芒的古田会议中汲取历史营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重整行装再出发。 (记者 张杰 戴敏)jvzq<84yyy4gl7hjkpgog€x0eqs/ew4pgyy0hsdv|{}0497314633655/4906A6;4:4ivvq
4.习以为常,矢志报国——记福州秀山中学初二年段研学实践活动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带着一份期待,揣着一份忐忑,同学们将开启一段为期五天的研学之旅,20201年 3月8日福州秀山中学初二年段的同学们在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华天国防教育训练中心。 开营仪式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国歌声,研学实践开营仪式正式开始。高主任为同学们做开营动员,他从历史角度强调民族气节与革命精jvzquC41yy}/onnrkct/ew45ipnj6|7
5.追随总书记足迹,行走中原看巨变——羲和书院赴信阳红色研学在实地研学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民众的发展动态和生活情况,特别是通过与老区人民的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和感悟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们红色家庭有骨气,一定要传承好前辈留下来的精神文明”,革命后代、“老家寒舍”民宿的经营者袁业叶为队员们讲述着红色家史以及总书记jvzquC41yy}/uzre0gjv0ls1428419<3:1i43>3494rcik/j}r
6.坚定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研学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进一步坚定我院党员师生的理想信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于5月11日赴井冈山革命圣地,开展“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研学,并特别邀请到马克jvzquC41en~z0qvw0gjv0ls1kplp1:834178;<;0jvs
7.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赴上海、太仓、嘉兴开展实地研学、参观调研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主题教育的部署安排,学院于4月20-21日组织院领导班子及20余名党员、民主党派及非党员师生先后赴上海、太仓、嘉兴开展实地研学和参观调研活动。 jvzquC41yiy{7syrw4ff~3ep1oohx4325:05@9:0jzn
8.仰高山砥学子壮志踏沙河砺师者匠心——昆一中晋宁学校赴北京师范为全面推进昆明市第一中学晋宁学校的新高考改革工作,6月11日,昆明市第一中学晋宁学校组织学校相关人员52人赴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新高考改革理念与成功经验,为昆明市第一中学晋宁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保证本次研修学习的质量,北京师范大学为本次研修jvzquC41m{€kp}0eqs0pm3lurEjfF93:
9.以信仰之光点亮青春之路!罗家墩社区团员青年走进红色场馆参观研学“同志们!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活动现场,团员青年们积极发表所思所感,氛围十分热烈。 最后,张杰对学习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希望团员青年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敢于打破“老方法”、破除“旧思路”,找准前行目标,汲取奋进力量,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oxgkng5da:>77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