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的收集工作,此项活动已开展了五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迄今,协会已收集到一批新颖独特,具有创新精神的“案例”。即日起,我们将陆续选登这些“案例”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万里长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奇观。内蒙古的长城,以其时代最多、长度最长、分布地区最广而独具特色,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长城以其苍茫、古朴、雄峻的丰姿,日益让人感受到其独有的文化魅力,而内蒙古长城的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国家正在大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也在全力打造长城、黄河两大文旅板块,在此背景下,深挖长城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走特色发展之路,内蒙古正当其时。
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中段,也是自治区境内现存明长城资源中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一段,占自治区明长城资源的17%,全长155.29公里,由明大边、明二边和内长城组成。沿线有烽火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保存较好的城堡(敌楼)5座,墩台林立,烽燧炬列,基本保留昔日历史风貌。
为了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将清水河县域内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提升当地知名度,再造北堡川靓丽风景线。"长城研学之旅"在此实施。
长城研学之旅”活动由长城专家高晓梅进行讲授,此次活动包括烽火传递、修长城、长城寻宝、诗意长城、窑洞筑城、万众一心等项目。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有关长城建筑的知识,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的艰辛,学习中国传统礼仪、历史文化和军事知识,增强团队意识和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城研学之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开拓视野、博学广思、研究创新,并且锻造孩子们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这也是201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文件后,内蒙古首个由学会自主研发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带领孩子们共同完成的长城主题研学课程。
“长城研学之旅”以长城为载体,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创造性的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长城研学以长城为载体,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熟悉本土传统、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创造性的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实验目标
1.专家讲长城,在师生中播撒和平的种子、播民族凝聚力的种子、智慧的种子、构建文明发展秩序的种子、中华文明的种子、敬畏自然的种子。
2.读书学长城,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了解中国的故事。
3.实践研长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书本上的静静的知识动起来,应用成熟的《长城研学实践》教材,同时结合当地的非遗技艺剪纸和面塑等增加研学内容,让学生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观察学习、研究探讨、实践分享,长城研学旅行在教师、家长、专家的共同引领下在青年人身上凝聚起民族的意志、勇气和力量。
4.“长城研学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轴承,将带动学生开放的视野、博学的习惯、研究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的同步运转。
5.探索用长城研学旅行的方式在青少年中推广长城文化,构筑长城精神。
三、实施过程
储备阶段
1.开设校园中的百家讲坛,请长城专家高晓梅等老师讲长城。
3.充实学校图书馆,选择适合学生读的《万里长城知多少》《话说长城(内蒙古篇)》《故塞长风——内蒙古明长城摄影集》《内蒙古长城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以及适合老师开发教材用的《长城华章》。
4.为教师进行长城项目学习等各种培训,让教师具备最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材选用
课程推进阶段
分四个单元进行长城研学实践,两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一个单元。用“长城研学旅行”的形式来推广长城文化,很值得赞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