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博物馆又名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位于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区,南邻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东面面向长满红树林的海湾。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2017年建成开放,是广西北部湾地区唯一一个以海洋文化为主题,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防城港本土历史、地方文化及民族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设区市博物馆。
据《防城港风物志》记载,博物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975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形象取材于大海中的海螺,外观及内部装修以蓝色为主色调,通过仿生态的设计手法,将建筑设计为一个海螺的形象,旨在凸显防城港作为滨海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
博物馆展览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本展览由“大美海洋——神奇斑斓的海洋生态”“壮美海洋——璀璨多姿的海洋文化”“醉美边海——悠久丰厚的防城港历史与民俗”“边风•海俗•山韵——防城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部分组成。
近年来,防城港市博物馆积极推进馆校合作,开创文博科普类校园流动展教活动“贝壳里的世界”,将知识带进校园,持续以实际行动践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同时,防城港市博物馆推出社教活动品牌“馆长带你看文物”,通过实地研学和现场授课相结合,活动创办以来,陆续开展了认识北部湾常见贝类的“滨海拾贝”活动、学习广西铜鼓文化的“邕州行”活动、了解广西红色革命史的“红色研学游”活动等。“馆长带你看文物”社教活动品牌入选2020年广西十佳文博研学案例,现已成为防城港市青少年最为青睐的博物馆社教活动之一。
02
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
紧邻防城港市博物馆的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于1993年,馆址坐落于防城港西海湾畔,担负着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生产配送群众文艺产品、集结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探索研究群众文化理论、收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的职能,是防城港市群众文化的指导、示范、体验中心和文化活动场所。
据《防城港风物志》记载,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馆内设1348座大剧场1个,80座3D数字电影放映厅4个,400平方米书画展厅2个,以及戏剧、舞蹈、书画、音乐等艺术创作、辅导教室10多间。
近年来,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坚持唱响主旋律,充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持续组织开展各类免费公益培训活动以及“欢乐西湾”广场文艺演出、“百姓大舞台”比赛活动、“和谐之声”下基层文艺活动等常态化基层文艺活动。此外,该馆还举办了“魅力东盟·走入中国”东盟文化之夜、“沿着胡伯伯足迹的红色之旅”暨“中越边民大联欢”文艺交流联谊活动等文艺晚会。
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民参与艺术普及的良好氛围方面取得了防城港市民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该馆分别在2015年和2021年的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文化馆。
03
白龙古炮台
白龙古炮台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半岛南端临海,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成,共设炮台四座于四个山丘上,分别名为“白龙”“银坑”“龙珍”和“龙骧”,总称“白龙炮台”,既是海防线上的军事设施,也是庄严而坚固的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古炮台是当年国内闻名的海岸炮台之一,国防位置相当重要。《中国海岛志(广西卷)》《防城港市志》中均有记载,十九世纪末,北部湾地区频频遭法国兵舰骚扰侵袭,烧杀掳掠无所不作。为巩固海防,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亲自率部到防城港考察选址,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先后修筑“白龙”“银坑”“龙珍”“龙骧”四座炮台,四座炮台在江山半岛前呈弧形排列,互相呼应。扼北部湾水道入防城、东兴咽喉,守护防城江口、北仑河口,与企沙镇的石龟头炮台互为犄角,俗称“龟蛇守水口”。每个炮台正面门楼全用方条石砌成,门楼前设有多层阶梯。每个炮台蝙蝠式的门楼中央,都镶嵌着用楷书镌刻炮台名称的青石板,气势恢宏壮观。
白龙古炮台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保卫海防的一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虽经过岁月的洗礼,建筑已显陈旧,它们静守在海岸边,与辽阔的碧海蓝天相对。当人们再次走近它、解读它,在同一片碧海蓝天下,重温那一段烽火岁月。
04
大清国一号界碑
据《连城要塞遗址》记载,大清国一号界碑坐落于防城港东兴市竹山村的北仑河入海口,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立的第一块界碑,也是竹山村北仑河口至峒中北岗隘边界线33块界碑中的首块界碑,故称“一号界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界碑以沿海所产的海蚀岩凿成,碑高约1.77米,宽约0.63米,厚约0.23米,碑体中部正楷阴刻“大清国钦州界”(当时竹山属钦州所辖,故名“钦州界”),右上角刻“光绪拾陆年贰月立”,左下角刻“知州事李受彤书”,皆为时任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
这里是中国大陆海岸线起点与陆地边界线起点的交汇处,稍显厚重的古老界碑,是厚重的爱国史,凝聚着寸土不让的爱国魂。据《防城港市志》记载,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十四年(1888年)间,清政府委派清廷代表邓承修、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与法国代表会办粤(钦)段的立界事宜。在北仑河畔,面对横蛮悖理、以武力要挟的法使,两位代表毫不妥协,据理力争,寸土不让,誓死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双方签订《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并各立界碑,挫败了法国企图侵占江平、长山、白龙尾等中国领土的阴谋,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如今,这块历经风雨的巨石就这样巍然屹立着,向每一个游客诉说着100多年来的沧桑历史。2015年,大清国一号界碑先后被评为第六批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联系点,是边境地区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及国防教育的重要活动阵地。
05
七彩贝丘湾
山海景观紧密结合的七彩贝丘湾,位于“广西最美乡村”之一的防城港东兴市交东村,是广西首批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景区内有贝丘遗址公园、海上红树林、金花茶园种植基地等景观,其中,研学基地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集吃、住、学、行、游、研于一体。
在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贝丘遗址,可感受到与海洋接触的原始人群所遗留的珍贵历史实物资料,作为文物研学其价值非同一般,可称研学目的地范本之一;漫步到上万亩的生态红树林,可近距离欣赏红树林青翠碧绿、婀娜秀丽的景观;而独特的金花茶文化也是具有很高的研学价值。
此外,七彩贝丘湾研学基地设有北部湾渔耕文化展示馆、防城港历史及红色文化长廊、防城港光辉足迹展示区等景点。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田园风光的秀美,以及体验渔村特有的赶海乐趣,一起探秘红树林,探寻“海底森林”的神奇。
联合出品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云·广西新闻网
来源丨《中国海岛志(广西卷)》《连城要塞遗址》《防城港市志》《防城港风物志》《中国文化报》、当代广西网、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市博物馆官网、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官网、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东兴市委宣传部、东兴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七彩贝丘湾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丨钟倩冰
责任编辑丨吴鑫凤
值班主任丨黄洲英
审稿丨韦韩韫、张文、周珍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