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更创造了香溢中华乃至世界的“敕勒川味道”。
敕勒川,阴山下
阴山山脉东西绵延横亘,西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的狼山、乌拉山,向东经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境的大青山、蛮汉山,再经乌兰察布市境的灰腾梁山、大马群山,东至河北省境的滦河上游,全长1200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将千里沃野——敕勒川揽在怀中,阻挡了来自更北方的寒冷,也滋养了“敕勒川”这片土地。
小镇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与武川县之间,大青山脚下,古驼道经过之地
“源”起敕勒川
敕勒川非遗美食文化周
敕勒川虽地处塞外边陲,可它的文明史却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们先后发掘呼和浩特“大窑遗址”、托克托“海生不浪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都向世人昭示这里也曾是中华多元文明起源的源头之一。
莫尼山非遗小镇阴山岩画谷
阴山岩画,内容丰富,反映了原始人类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从狩猎,至农耕,经过千百年,“敕勒川”向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从鲜美的羊肉,到营养丰富的燕麦,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广博与包容。
这片土地上的儿女勤劳,勇敢,善良,在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了许多与美食有关的艺术:托克托栩栩如生的面塑,武川莜面的一搓一揉,“昭君皮子”(敕勒川酿皮)的美丽传说,“烧麦”不同的起源故事……
敕勒川味道 故事
青城八大碗
“八大碗”是中华民族餐饮文化大融合的宴席,满汉全席“八大碗”更为出名。历史时期与地区的不同,“八大碗”菜谱各有不同,色、香、味、型、器俱佳,荤菜搭配营养丰富。呼和浩特素有“有一种团圆饭叫‘旧城八大碗’”之说”。“青城八大碗”由来已久,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盛行。《汉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集中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手法。主要“菜谱”有:扒肉条、红烧肉(豆腐)、秘制猪肘、香酥丸子(扒丸子、炸丸子)、清蒸羊(也有清炖羊排)、黄金带鱼(扣碗蒸带鱼)、农家笨鸡块(或猪肉勾鸡)、老汤牛肉(扒牛肉)、传统酿茄子等。
敕勒川炭火烤羊腿
“烤羊腿”是蒙古族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经过“改良”的“敕勒川炭火烤羊腿”是新时代流行青城的一道名菜、大菜,选用草原羊或后山羊烤制更佳,外焦里嫩,香气四溢、营养丰富,好看又好吃。基本做法是:冼干净的羊腿用尖刀在正反面上戳上若干小洞或裂缝,两面均匀地撒上(花椒)盐,轻轻揉搓,让盐揉入,便于入味。封包好,腌制一二天,在炭火上烤制。炭火烤架与炭火之间保持30公分距离,羊腿架左右上下反转自如,均匀烤制。食用时配置“佐料”,根据客人口味放入盐、辣椒、茴香、花椒等。
“敕勒川味道”故事会直播(讲座)活动
“莫尼山-敕勒川味道美食大院”挂牌仪式
精准扶贫特产暨地理标志产品展览展销活动
网红助农直播活动
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采风
敕勒川味道美食文化周
祝大家中秋、国庆节快乐
在美食中领略敕勒川文化
无论是今天依旧在敕勒川生活的我们,还是已经走出了敕勒川的儿女们,似乎都忘不了曾经在这里吃过的美食。
因为那是回忆里的味道,这味道承载着我们对于家乡的记忆,在我们的回忆里,这样一种味道,也许不只是升起的炊烟缭绕,更是淡淡的乡愁……
在这里,走进敕勒川
一直以来,莫尼山非遗小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习基地,在挖掘整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收集整理多项了颇具家乡味儿的非遗美食,在本次敕勒川非遗美食文化周期间,这些美食与游客见面,同时也举行了莫尼山敕勒川味道美食大院挂牌仪式。小镇也将许多个历史故事和传说做成了文化展板,力求让敕勒川味道传播得更远,也让敕勒川味道随着敕勒川文化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