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很热,但是比天气更热的,应该是暑期的旅游。三年疫情已成为过去,很多的家长曾经给孩子的出行允诺,在疫情期间,当然大多无法兑现,而今年的暑期终于迎来了带孩子旅游的机会,于是亲子游、研学游的热度持续攀升。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
这个夏天很热,但是比天气更热的,应该是暑期的旅游。
三年疫情已成为过去,很多的家长曾经给孩子的出行允诺,在疫情期间,当然大多无法兑现,而今年的暑期终于迎来了带孩子旅游的机会,于是亲子游、研学游的热度持续攀升。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走进知名学府,接受知识的洗礼;深入户外营地,体验一场徒步探险之旅……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集沉浸式探究、学习、体验于一体的研学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
现象一:价高质低 研学成变相高价旅行
最近,家住丰台区的裴女士正在为刚上初一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翻遍各大平台推荐的研学项目,也咨询了身边亲友,裴女士吐槽:“价格虚高,现在市面上的研学项目好像都不太值。”
裴女士随便点开家长群中一个“公益研学项目”的链接,广告中介绍:孩子们将去往河北省的一个村庄,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细研究行程安排就能发现,5天中只有一天半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
乡野童趣公益研学的行程安排,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题相距甚远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学机构的5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成为研学的热门主题,项目大致分为城市单日游、跨省市短程游以及跨国长途游,价格也从几百、几千到上万不等。尤其是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国际研学项目“重出江湖”,价格更是最高开到了7.3万元的“天价”。
现象二:游而不学“名校游”多成“到此一游”
时值暑假,初一学生任清扬,刚从一个前往北京的研学团结束行程,回到安徽合肥的家中。她此次的研学历时五天花费了三千多元。除了放松休闲,家长还看重研学团能带孩子近距离接触清华北大等名校。据任清扬回忆,研学除了去故宫长城,还举办了与清北学子的交流会,但当时未能预约入校参观,成为了她行程中的小遗憾。
像任清扬这样研学之行带有遗憾的人,其实还有很多。更有家长表示,自己给孩子报了“清华北大”研学营,最后却变成了“有清华北大门口合影行程的旅行团”,价格虚高,不能接受。当问及为何收费如此之高时,两家研学旅行团均表示,能安排座谈、讲座或带教活动,但无法明确相关教师资质。
然而,就当小亮满怀期待地等待出发时,丁女士却被告知,因北大在该团期内尚未开放社会参观,整日行程替换成参观其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说,考虑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愿,他们将安排大家前往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
丁女士无奈地表示,名校研学变成了校门合影,让家长很无奈。
现象三:“师质”难保障
那么,如此的“研学”,真的能为孩子带来学业或能力上的帮助吗?
记者联系到了一位曾利用学校实践周带队研学的初中教师,她告诉记者,学校组织的研学和旅行社组织的往往有所区别。
初中教师:在我的了解中,很多旅行社的研学,他在讲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他其实也是走马观花的,他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历史课本或者我们的地理学科中,我们的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上来,来设计它的研学课程,其实是很多机构达不到的。
从研学的内容上来讲,旅行社设计的往往就是说,他们的路线设计很难符合我们各个学科//我们学校的老师在设计手册的时候,就会根据他们的景点来拓展我们的跨学科的学习//那滕王阁应该是江西,对于孩子来说是江西第一楼,为什么这个牌匾写的是西江第一楼,这种探究性的学习。
就在本周,国家博物馆出台新规,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以此抵制不合规的社会化讲解,避免向参观者提供错误信息。但对于大多数博物馆而言,专业讲解力量本就缺乏,湖北省博担心游客走马观花,调用了专职讲解、志愿讲解、持证导游三类人工讲解力量,参与到暑期保障。
作为“教育+旅行”的全新模式,研学游有热度,本是好事,但在“蜂拥而至”的追捧之下,不少乱象也随之暴露。
归根到底,研学游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旅游+”,而应该是“教育+”。正如字面意思所言,“研”与“学”理应置于“游”之前,其本质属性在于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是将教育和学习向生活、社会和自然等领域拓展,旨在让青少年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研有所得、学有所悟。
编辑:吕剑魁
责编:马迟
这个夏天很热,但是比天气更热的,应该是暑期的旅游。三年疫情已成为过去,很多的家长曾经给孩子的出行允诺,在疫情期间,当然大多无法兑现,而今年的暑期终于迎来了带孩子旅游的机会,于是亲子游、研学游的热度持续攀升。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
这个夏天很热,但是比天气更热的,应该是暑期的旅游。
三年疫情已成为过去,很多的家长曾经给孩子的出行允诺,在疫情期间,当然大多无法兑现,而今年的暑期终于迎来了带孩子旅游的机会,于是亲子游、研学游的热度持续攀升。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走进知名学府,接受知识的洗礼;深入户外营地,体验一场徒步探险之旅……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集沉浸式探究、学习、体验于一体的研学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
现象一:价高质低 研学成变相高价旅行
最近,家住丰台区的裴女士正在为刚上初一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翻遍各大平台推荐的研学项目,也咨询了身边亲友,裴女士吐槽:“价格虚高,现在市面上的研学项目好像都不太值。”
裴女士随便点开家长群中一个“公益研学项目”的链接,广告中介绍:孩子们将去往河北省的一个村庄,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细研究行程安排就能发现,5天中只有一天半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
乡野童趣公益研学的行程安排,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题相距甚远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学机构的5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成为研学的热门主题,项目大致分为城市单日游、跨省市短程游以及跨国长途游,价格也从几百、几千到上万不等。尤其是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国际研学项目“重出江湖”,价格更是最高开到了7.3万元的“天价”。
现象二:游而不学“名校游”多成“到此一游”
时值暑假,初一学生任清扬,刚从一个前往北京的研学团结束行程,回到安徽合肥的家中。她此次的研学历时五天花费了三千多元。除了放松休闲,家长还看重研学团能带孩子近距离接触清华北大等名校。据任清扬回忆,研学除了去故宫长城,还举办了与清北学子的交流会,但当时未能预约入校参观,成为了她行程中的小遗憾。
像任清扬这样研学之行带有遗憾的人,其实还有很多。更有家长表示,自己给孩子报了“清华北大”研学营,最后却变成了“有清华北大门口合影行程的旅行团”,价格虚高,不能接受。当问及为何收费如此之高时,两家研学旅行团均表示,能安排座谈、讲座或带教活动,但无法明确相关教师资质。
然而,就当小亮满怀期待地等待出发时,丁女士却被告知,因北大在该团期内尚未开放社会参观,整日行程替换成参观其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说,考虑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愿,他们将安排大家前往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
丁女士无奈地表示,名校研学变成了校门合影,让家长很无奈。
现象三:“师质”难保障
那么,如此的“研学”,真的能为孩子带来学业或能力上的帮助吗?
记者联系到了一位曾利用学校实践周带队研学的初中教师,她告诉记者,学校组织的研学和旅行社组织的往往有所区别。
初中教师:在我的了解中,很多旅行社的研学,他在讲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他其实也是走马观花的,他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历史课本或者我们的地理学科中,我们的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上来,来设计它的研学课程,其实是很多机构达不到的。
从研学的内容上来讲,旅行社设计的往往就是说,他们的路线设计很难符合我们各个学科//我们学校的老师在设计手册的时候,就会根据他们的景点来拓展我们的跨学科的学习//那滕王阁应该是江西,对于孩子来说是江西第一楼,为什么这个牌匾写的是西江第一楼,这种探究性的学习。
就在本周,国家博物馆出台新规,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以此抵制不合规的社会化讲解,避免向参观者提供错误信息。但对于大多数博物馆而言,专业讲解力量本就缺乏,湖北省博担心游客走马观花,调用了专职讲解、志愿讲解、持证导游三类人工讲解力量,参与到暑期保障。
作为“教育+旅行”的全新模式,研学游有热度,本是好事,但在“蜂拥而至”的追捧之下,不少乱象也随之暴露。
归根到底,研学游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旅游+”,而应该是“教育+”。正如字面意思所言,“研”与“学”理应置于“游”之前,其本质属性在于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是将教育和学习向生活、社会和自然等领域拓展,旨在让青少年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研有所得、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