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兼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师资队伍雄厚,教学体系齐全,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专业,参与多个国家级研究课题。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继续推出提升青少年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题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三届青少年国际交往能力专题研学营》,以补充学生国际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储备为基础,以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手段,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战略水平及交往能力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少年国际交往能力专题研学营”项目,以培养懂中国、通世界、会交流的青少年人才为目标,以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思想为教学理念,通过外语特色课程、英语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使馆实地参访等形式全面补充国际文化知识储备,启迪我国青少年宽广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我国青少年儒雅自信的大国气质,展现我国青少年博学多才的大国魅力。
课程设置宗旨:
名师荟萃、外教授课
学思融合、知行合一
2024暑期研学营已经开始招生
了解详情请查看招生简章
讲师团队
(授课教师及课程安排以开班时课程表为准)
(以姓名拼音排序)
曹晓玮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英语语言学硕士,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英语和跨文化的教学工作。曾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进行学习,并分别获得培训证书。出版《跨文化企业的“全球化工作文化”研究—以意大利时尚业为例》、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s等学术研究著作,主编及参编多种专业教材及培训教材。
斯科特·霍利迪(Scott Holliday)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的外聘专家,他来自美国,拥有英语学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自2012年以来他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自2005年来到中国至今,斯科特已经帮助数千名学生提高了英语技能,他还曾为初到中国的TEFL教师进行了五年的教师培训。斯科特的每一堂课,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他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而闻名——他每节课都会给学生们励志“鸡汤”并且每周都会进行课程测验。斯科特热爱教学并热忱地帮助他的学生成为他们立志成为的人。
刘力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测试与评估、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等。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二等奖(2021)、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2)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10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
刘启升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赴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英国Loughborough University访学,英国University of Oxford进修。主编或参编多部教材,发表译著三部、论文多篇。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卢英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博士就读于荷兰蒂尔堡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网络文化。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中华外译项目1项。
莫嘉琳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讲授《公共演讲》、《中国文化》等英文课程;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3部,发表核心期刊多篇。她在教学以外的职务包括: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博士论文评审;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理事;语言文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团市委青少年社团促进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资格考试外语面试官;“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委主席;外文杯“阅读之星”全国青少年风采展示活动评委等。
杰米·穆尔霍兰(Jamie Mulholland)
穆尔霍兰博士是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的外聘专家,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学术英语及学术写作。他曾作为教授在中国厦门大学和英国雷丁大学讲学。此外,他还是世界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在雷丁大学(英国)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在厦门大学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在西蒙弗雷泽大学(加拿大)获得人类学学士学位。在入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之前,他曾任英国中央政府的高级政策分析师和政治专家。他还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文案审校编辑,该中心包括: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和中国国际减贫中心等。
徐红霞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研究,著有《诗人即人师:华兹华斯教育思想研究》,译有《柯尔律治评传》等。曾开设课程有英语演讲、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诗歌鉴赏等。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培训部
回 忆
一次现在看来改变人生的选择
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会来人大。倒不是是说参加一次夏令营能力就会得到质的飞跃(当然一定会有提升!),因为能力的提升一定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而是这样的一次经历使你能够近距离感受人大的一勺池、求是楼世纪馆、教二草坪,还有午夜时分依旧灯火通明的明德楼群。
陈老师或许己经不记得了,但我仍记得最后一天她送我上出租车时,我摇下车窗对她说,我一定会考来人大的。此刻站在教二草坪前打下这段话,心中依旧十分感谢夏令营,感谢陈老师、张老师,感谢遇到的各位朋友们。
【一句话总结】
都给我来!!!
人大 有缘再会
6天的夏令营结束 虽然第3组是社恐组但笑点挺默契的(尤其niubility)
中途去了艺术气息浓厚的 798溜出去看了各样的小店和展览
参观了上合组织 聆听副秘书长的讲话
每天定点汇款给共享单车,五天四顿KFC
驻外记者和外交官面对面1英语训练的听说读写 不同的教授讲课
人大 有缘再会!
这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研学!
在这里遇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很多小伙伴、有趣又可爱的组员、 认真负责的老师教授们以及最最最喜欢的优秀组长。体会到了繁重的学业,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品尝到了美味的食堂从东区到北区到集天餐厅;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从刘力教授的读写课到曹教授的面试课..…最想感谢来自第一小组小伙伴们的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打造出了我们的 world restaurant。感谢组长老师教授们这几天的细心照顾与陪伴非常舍不得这座美丽的校园和可爱又有趣的大家的的有朋自远方来,又赴远方。大家都有相同的志趣与目标,相信我们会在未来相聚。
一些回忆杀
那时我17岁,我从高考总复习里“出逃”,在人大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起熬夜到三四点磨一份 group work, 在外院一楼带一杯咖啡到404听课,在走廊上因为最后压力太大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也和朋友们在凌晨的校园边游荡边放声歌唱。
在“青春路上,与世同行”的大背景前拍的那张照片依然会出现在我现在的每一份答辩PPT里,在人大的那个夏天是我一直以来“探究世界、讲述中国”的重要一环。
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外交部和联合国前辈,张玲老师和陈宇老师等前辈们对我的期许至今仍鼓舞着我。如今回首,虽然没能在高考时圆梦RUC,但却真的在一步步实现四年前的愿望、走上原来心向往之的道路,我想这也是那个夏天的魅力。
Something changed, while something will never change.
推荐给列表所有的中学小朋友们,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健康地球上的和平、尊严与平等”,相信你都能在这里,寻索到通向你答案的道路。
家长的话
(孩子)这几天成长很大,人大的研学真的做的很用心。
我朋友的孩子都跟着当地机构出去研学,价格也不低,感觉都是参观校园,参观图书馆
参观基地啥的,心还住在宾馆里,只有咱们这,真的太棒了,发自肺腑的感谢,孩子说,要改变学习英语的态度。
2024年人大外院暑期研学营已经开始招生
了解详情
请查看招生简章
咨询详情
关注人大外院培训部公众号,获得更多人大外院多语种特色研修和培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