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以青浦渊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和底蕴深厚的“上善”精神为主旨,青浦区教育局整体设计实施2022年青浦区中小学生“上善研学‘云’游青浦”暑期线上研学展示活动,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起源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枢纽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内涵,将敢为人先、包容谦和、唯实求真、开放创新的“上善”精神,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完善“上善”大课堂,积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不断提高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上善”学子热爱家乡、传承文化、建设青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剥一层,又一层,层层里面有花绒,
花绒里头有金豆,金豆里面又一层。
(打一植物)
点我试试看~
玉米
玉米是常见的餐桌上的美食,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本次白鹤中学开展的“田间课堂,‘玉’见美好”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重固基地),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专业讲解、动手实践等,了解玉米的起源和发展、玉米品种以及相关的趣味知识等,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辛奋斗的劳动精神,厚植“科技兴农、强国有我”的担当与情怀,做“上善”新人。
基地介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重固基地)是一个集“产、学、研、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2009年被青浦区人民政府授牌为“科普基地”。基地中有30余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玉米研究中心玉米繁育与产业技术课题组的试验地,种植着各种各样的鲜食玉米材料,近几年选育出的多个优质鲜食玉米品种通过上海市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获奖。
特邀专家
研学活动中,学校特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玉米中心高级农艺师、上海市首席技师况慧云为学生进行专业讲解。学生们带着学校精心设计的任务单,认真听讲,开启研学实践活动。
玉米的起源和发展
白鹤中学的学生们带着“任务单1”,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阅读历史书籍,并结合七年级历史第2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生活》,探究玉米的起源和发展。
经过一番探究,学生们了解到:原来玉米的学名叫玉蜀黍,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在1492年11月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玉米仅仅存在于美洲。后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16世纪中期(明代末年),玉米由东南海路、西南陆路、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到了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玉米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
学生还带着疑问,采访了农学院况老师,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分类及其用途。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本土常见玉米品种vs农科院基地中玉米
品种大调研
白鹤中学的学生们带着“任务单2”,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活动。
通过走访田间地头、菜场商超、参观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后,学生们发现了很多不同颜色和口感的玉米,请跟随他们的镜头,一起去看一看吧!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玉米趣味知识知多少
在况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玉米种植地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去了解关于玉米的那些有趣问题,如:一株玉米植株结几个玉米棒子?玉米果穗上行(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一根玉米棒子有多少根玉米须?
答案揭晓:
1. 一株玉米植株一般只结1个玉米棒子;
2. 一个玉米果穗一般有14-22行;为偶数行;
3. 有多少玉米粒就有多少玉米须。
黄白双色甜玉米的杂交过程
本次研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觉得最有趣的环节是在农科院专家的带领下,亲自进行了玉米授粉套袋的实验。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特别的暑假,围绕“玉米”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深度探究,让白鹤中学的学生们感觉收获满满,感想颇多。
小小少年田间行。这堂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田间课堂,让白鹤中学的学生们对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子背后包含的大大学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续,同学们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将此次研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日常农业生产,让科技走出农科院,走入更多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