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徒步研学是一种让学生走出校门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
01徒步研学的前期准备
研学资料汇总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南部,是北回归线附近的一所初级中学。
从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地丘陵面积广,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雨量充沛,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植被四季常青,有华南地区仅存的原始次生林,森林面积有122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8%;从化最长的河流流溪河是珠江支流,区内河长113千米,流域面积达1612平方千米。
从化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古建筑,其中广裕祠、五岳殿等为省市重点保护文物。
从化境内有105、106国道,大广高速、京珠高速等公路穿过,而且村村修通水泥公路,交通条件优越。从区化具有开展徒步研学的优势资源。
结合周边丰富的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安排学生从地形、河流、土壤、植被、交通、聚落等地理条件对徒步区域进行分小组研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并在徒步研学后回学校进行研学报告撰写、研学汇报和总结。
出行准备工作
因为需要步行,所以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佩戴校卡等,以便沿途管理。
学生要准备文具、适量的干粮、水壶、备换衣物、纸巾、遮阳用品、雨具(雨衣或雨伞)、适当零钱、药品、手电筒和照相机等物品。
在徒步研学前,学校曾多次派人考察徒步地点和线路,确定沿途休息点和考察内容(见图1),并联系好派出所、沿途村居委、保安机构,确保学生安全。
①徒步研学起点②徒步研学终点③地形观察点④河流观察点⑤土壤观察点⑥交通观察点⑦聚落观察点⑧植被观察点
02徒步研学的实施
小组分工和培训
本次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进行。本校八年级共6个教学班,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对地形、河流、土壤、植被、交通、聚落等地理条件进行观察研学。经抽签,(1)班研学河流条件,(2)班研学土壤条件,(3)班研学地形条件,(4)班研学植被条件,(5)班研学聚落条件,(6)班研学交通条件。
然后,各班再分为6个小组,由地理教师选定小组长,小组长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批挑选组员(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一个小组有6-7名组员。出行前,地理教师组织各班的小组长和组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研学任务和要求
01
地形条件
研学班级:(3)班
观察点:力庄附近
研学任务:考察观察点附近的村庄、道路、农田、林地、河流等,绘制简单的地形图,可使用皮尺进行实地测量。
02
河流条件
研学班级:(1)班
观察点:力庄附近河漫滩
研学任务:考察观察点附近的河流,重点考察河流的流向、水量、枯/丰水期、含沙量等,绘制简单的河流示意图。
03
土壤条件
研学班级:(2)班
观察点:力庄附近河堤
研学任务:考察观察点附近的土壤,重点观察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粘性、成分等,用塑料袋收集多个土壤样本。
04
交通条件
研学班级:(6)班观察点:夏湾拿——国医小镇附近
研学任务:考察观察点附近的道路、河流等,重点考察道路的走向、路面大致宽度、数量等,同时考察河流的流向,了解河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绘制简单的交通示意图。
05
聚落条件
研学班级:(5)班
观察点:夏湾拿——莲塘村附近
研学任务:考察观察点附近的村落、夏湾拿小区等,重点考察村落、小区的分布特点,绘制简单的村落分布示意图。
06
植被条件
研学班级:(4)班
观察点:国医小镇附近
研学任务:考察观察点附近的植被,重点考察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习性等,绘制简单的植物分布示意图。
徒步研学的策略
(1)预研研学前各小组要做好分工,组长安排组员们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记录分类,预先处理,讨论实地研学时各小组要观测的落脚点或观测的重点。
(2)记录由于每小组共有6-7人,因此小组最好能再适当细分为3个小队,1个小队2-3人,各小队推选1名小队长。
由小组长安排观测任务,每个小队负责1-2个观测内容。这样安排更利于全面展开观测,并且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观测效果。各组员要带好记录工具,认真完成观测任务,详细记录调查观测的数据和结果。
(3)统筹在活动观察点,地理教师要指导小组长统筹落实观测任务,对未能完成观测任务或观测效果不理想的项目,要重新安排观测。小组长要统筹收集好各小队的观测数据,做好资料的保存,为研学报告的撰写提供素材。
(4)多维地理事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小组观测任务之外,可提倡各小组对关联因素进行简单的观察。如观测地形时可同时简单观察周边的河流、植被、交通、聚落等情况,做好观测记录,为综合分析提供素材和依据。
(5)汇报徒步研学后,要求各小组各自撰写考察报告,内容包括题目、观察目的、观察方法、原始资料与考察结果的对比、主要结论以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具体操作步骤:由各观测小队根据数据填写观测记录;各小组长汇总各小队的观测数据和观测小结,撰写小组考察报告;在地理课上进行专门的汇报展示,学生共同研讨和学习。
应采用个人、团队或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讨论学生的研学收获,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03徒步研学的效果和反思
徒步研学的效果
(1)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徒步研学让学生通过考察、调查和实验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徒步研学活动中,只有对收集到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评价,才能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培养综合思维。
例如,学生通过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时,就可以根据考察到的气候、地形、交通等资料数据综合分析,提出可行的方案策略。
(3)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在徒步研学活动中,学生对区域的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条件进行观察探究,能认知区域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区域的开发和发展,从而更深人地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加深对区域的认知。
(4)端正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在徒步研学活动中,沿途所见的区域农业生产、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和周边房地产的开发理念等会让学生更尊重自然规律,意识到人类和地理环境需要和谐友好地相处和发展。
徒步研学的思考
(1)安全风险
徒步研学是一项校外集体活动,学生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大。虽然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为了规避风险,各地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进程还是困难重重,从而制约着研学活动的开展。
(2)“学”与“研”的平衡
徒步研学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是,徒步研学应该是将研学和旅行结合起来的一项学习活动,如果不能平衡两者的关系,就有可能偏离活动开展的目的。因此,探索“学”与“研”的最佳平衡点,才能发挥其最大教育效果。
(3)活动的常态化
开展徒步研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但只有把研学活动常态化,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实践,研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也要从研学安全保障、学科实践安排、成果汇报展示等方面入手,构筑常态化的研学范式,保障研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总之,开展徒步研学活动,寓“研”于“学”,能增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丰富学生的身心体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