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依据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本标准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个方面。
本部分不进行学段的细分, 各学段开展研学旅行时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进行。本期,跟着奔跑的犀牛一起来看看自然类的研学旅行内容标准吧!
自然类研学旅行内容包括欣赏自然现象与景观、自然资源与灾害、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等方面, 主要体现地理、生物、科学、艺术等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
借助生态、林草、地质、水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 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区等自然保护地, 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协调人地关系机制, 进而宣传保护环境的理念。
参与和体验环境保护志愿者工作, 从中培育科学精神、社会参与等学生发展素养。自然类研学旅行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如下。
内容标准:
1.自然现象与景观
●现场识别自然现象与景观,认知其成因。
●发现、欣赏当地自然现象与景观的美学特色。
2.自然资源与灾害
●现场认知自然资源与灾害的价值与危害,了解其成因。
●认知当地自然资源与灾害的区域特征、提出对当地对策措施的初步评价和改进建议。
3.自然生态
●实地感受自然生态状况,了解区域自然生态特征及成因。
●提出对当地生态建设的意见、建议。
4.自然规律
●实地印证所学自然规律,分析综合性案例。
●应用自然规律,发现、分析、解决具有当地特殊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活动建议:
●遵循野外安全防护规范,通过考察、采样、实验等方法,开展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当地自然现象与景观。
●借助电子数码设备,摄录自然现象与景观声像,经后期制作,加以展示。
●走访政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部门,调查代表性企业,访问相关网站,收集当地文献资料、统计年鉴等,考察资源赋存地,召开模拟意见咨询座谈会,评估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提出整改意见。
●走访政府应急管理等部门,调查地质、地震、气象、海关检疫、图书、档案等相关机构,访问相关网站,收集当地文献资料、灾害及救灾记录,考察灾害遗迹,访谈相关居民,举办模拟论坛,探讨当地自然灾害的成因,提出防灾、减灾建议。
●走访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实地调查生态环境破坏与修复问题,运用相关测量和实验设备实测和分析空气、水、土壤、植被等的理化性状,访问相关网站,收集当地文献资料,作为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以“负氧离子浓度变化”“植物精气与人类健康”“生物入侵及防治”“蔬菜生产安全”等为主题,举行专题模拟听证会,提交会议备忘录。
●开展“跟着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课本去旅行”活动,通过考查、调查,比较课本上与真实情境中的自然规律及其表现,应用自然规律,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