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任**(实名认证)
IP属地:安徽
下载本文档
《研学旅行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置依据二、课程设计整体思路以现实岗位及工作任务为依托以复合型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培养研学旅行服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三、课程学习目标政治素养过硬:立场坚定道德素养高尚:立德树人思想素养优良:积极乐观1.综合素质三、课程学习目标知识素养广博:科技人文通识能力素养踏实:组织管理抓铁有痕安全素养敏强:积极预防果断处置1.综合素质目标(续)三、课程学习目标教育知识掌握实践教学理论旅游知识掌握旅游策划及导游知识管理知识基地营地运营管理知识2.专业知识目标三、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能力学会研学课程与旅行线路策划实践教学能力学会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旅行服务能力学会组织管理学生集中食宿旅行安全管控能力学会预防和处理安全突发事故3.职业技能目标四、课程学习内容研学旅行概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旅行方案策划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研学旅行指导师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运营与管理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学时与学分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二)前导课程——旅游策划——景点导游——旅游政策法规顶岗实习半年的:建议在大三上开设;顶岗实习一年的:建议在大二下开设。五、课程实施建议(三)教材选用由于《研学旅行实务》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目前系统、实用的教材比较匮乏。教材选用上有如下建议。教材内容至少应包括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线路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技能实训等三个领域应当比较均衡。研学旅行各主要业务应配备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最好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新形态教材可优先选用。五、课程实施建议(四)教学方法:战略原则理论实践一体化五、课程实施建议(四)教学方法:具体战术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均可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法:实践教学为主,偶尔理论教学亦可主要教学方式项目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学生成果与评价典型案例导入案例分析经验或教训总结教学法项目五、课程实施建议(四)教学方法:以研学课程活动策划为例项目导入:研学旅行对象设定:小学四至六年级研学旅行场地设定:杭州市余杭区超山风景区五、课程实施建议(四)教学方法:以研学课程活动策划为例项目分析:资源分析:超山风景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哪些旅游资源可作为小学生研学旅行资源?其中,研学资源有哪些?旅行资源有哪些?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超山风景名胜区简介1.超山的来历:超山因有“超然于皋亭、黄山之处”的优美风光而得名。2.超山的景点:(1)梅花。“超山梅花天下奇”,它和苏州的邓蔚、无锡的梅园齐名,为全国三大春季探梅区。超山之梅有“三奇”。一奇在“古”。现存超山两颗古梅树,树龄千年。二奇在“广”。每当梅花盛开,便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誉。三奇在“多”。梅花自古可分百余品种,超山一地就广集30多个品种。此外,别的地方的梅花只有五瓣,惟独超山梅花却有六瓣,也甚是稀奇。唐梅:唐梅位于大明堂浮香阁前,距今已有1200多年。据说,南宋有一位义士叫唐钰的人所种植,为了纪念他而命名为唐梅;也有人说它原来是长在附近塘栖镇一家私宅花园内,后来移植在此,所以以“塘”为“唐”。
吴昌硕超山旅游资源:人文资源(3)梅花古诗古词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诗词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五、课程实施建议(四)教学方法:以研学课程活动策划为例项目设计:研学课程确定研学课程活动策划旅行活动策划时间地点时长活动内容上午8:00旅游巴士1小时旅游大巴上导师围绕本次研学活动主题做提问式互动活动9:00超山风景名胜区北园30分钟现场引导分组,分派导师,派发物资,介绍研学任务及内容。9:30超山风景名胜区参观30分钟学生参观超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吴昌硕纪念馆》《宋梅亭》《浮香阁》等完成任务卡内容。10:00室内课堂50分钟《初识梅花
留存印象》梅花知识引导性授课,让小学生对于初识超山风景名胜区梅花所见所闻产生一定的理论基础。10:50室内活动40分钟经过导师授课,任务卡解读及科普教育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梅。11:30午餐1.5小时午餐,学生自由活动,通过任务预习下午吴昌硕知识。下午13:00吴昌硕纪念馆1小时参观吴昌硕纪念馆,了解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化墨宝。14:00室内课堂45分钟《西泠印社吴昌硕》吴昌硕介绍及其生平事迹授课介绍。14:50室内体验40分钟背诵吴昌硕一首古诗,完成一幅金石拓片或印章制作15:30北园户外30分钟总结分享,派发奖品礼品。研学延展任务分配(课后作业),合影留念返程。五、课程实施建议(四)教学方法:以研学课程活动策划为例教学设计总结项目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学生成果评价六、课程考核评价在考核过程中,重点兼顾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比重分别为80%和20%;二是注重线上自学、线下讨论相结合,两者评价比重分别占40%和60%;三是注重平时过程性考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